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什么我们身边的抑郁者,越来越多了?

2020-07-03 14: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fanggong 晏秋秋

文/晏秋秋

年仅24岁的上海八段选手范蕴若,

昨天不幸坠楼身亡。

生前,他被查出有抑郁症。

这个让人震惊的消息,再一次提醒我们,

抑郁者就在我们身边。

在阴暗、隐秘的角落,

抑郁者就像是黑色蘑菇,

一茬接着一茬。

社交媒体上,围绕“范蕴若”这个关键词,

充满着对抑郁症的大量误解——

“多大点事情啊,想不开!”

“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啦,才24岁!”

“我生活这么难我都没想不开,我估计他就是想太多了。”

“太闲了,要是有比赛就不会寻短见了。”

除了这些网友,

在现实生活中,在棋坛,

我也听到过类似言论。

发表这种观点的人,是真心关心范蕴若,

也真心感到惋惜,

甚至,有那么一点恨铁不成钢。

但是我要说,你们都错了。

错得离谱。

这个时代,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抑郁症。

世人对抑郁症的误解,

甚至有可能加重病人的抑郁。

A、

中国人以前是不知道抑郁症的。

医生说得最多的,

是神经衰弱、胸闷、喘不过气。

只要一个人出现症状,

医生就会让你静养,或吩咐家人“少受刺激”。

汪曾祺笔下的裴云锦,“一天不说话,只是搬了一张椅子坐在房门口,木然地看着檐前的日影或雨滴”。

有人说她疯了,其实就是抑郁症。

抑,是压抑。郁,是郁结。

中医认为,郁结分为气郁、血郁、火郁、食郁、湿郁、痰郁等,

以前治疗一般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为基础理论,

过于玄妙了。

还有一些医生会倾向于认为,

抑郁者“意志薄弱”,

很多人都没意识到,

这其实是一种病,一种缺陷。

抑郁者不一定智商低,

也不一定内向木讷。

抑郁症没有“易得人群”,

老年人和年轻人概率一样,

也没有性别或种族区分,

以往总结出的那些“青年男子、中年女子易得”,

早就被证明非科学。

随心一点地说,抑郁症就像是从天而降的大雨,

落到哪一个人的头上,

都是未定的。

B、

有人说,节奏变快了,压力变大了,

所以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

这句话有点道理,但不是根本原因。

每个时代,有着每个时代的压力。

一个民国庄稼汉的压力,

未必就比不上如今竞争行业的金领。

人的身体,是一台运作精密的机器,

自我调节能力非常强大。

这种调节能力,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

而有所削弱。

我们发现,身边的抑郁者越来越多,

是因为如今的发现机制,十分强大。

如果说,以前很有可能将抑郁症,

诊断为“神经衰弱”。

那么现在,诊断概率基本上要翻转过来了。

好比说,如果《红楼梦》里的林黛玉,

以前被认为是“多愁善感”,

那么到了今天,林妹妹式的人物,

就有可能被诊断为“抑郁症”。

C、

抑郁症究竟是基因上的缺陷,

还是心理上的沦陷,

医学界依旧争论不断。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如果抑郁者体内,

多分泌类似“多巴胺”的元素,

那么他是会感到快乐的。

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些化学药物,

能够促进人分泌“快乐元素”,

那么,它就对抑郁症有效。

有的医生提出一种观点,

病理机制可以持续研究,

但有一些临床药物如果有效,

就应该坚决使用,解病人燃眉之急。

而且,这种药物的使用,

还可以帮助科学家更深入地研究病理。

这就引来另一个问题,

高收入的阶层,

会把“百忧解”之类的药物,

当成鸡胸肉、美式咖啡一样的中产阶级的元素,

每天服用。

考虑到病理机制尚未研究清晰,

这种滥用会产生什么后果,

目前的医学无法回答。

D、

真正的抑郁者,是什么感受呢?

我见过知乎上多个高亮问答,

其中描绘得比较形象的,

是这样两段话——

所有的事都很绝望,人生一片黑暗,什么也不想干,什么都没干就觉得很累。

人生没有任何乐趣,只有痛苦。

对那些围观者而言,

对抑郁者最好的建议,

就是劝TA去看医生,

劝TA服用情绪改善类药物。

在法国,近四分之一人每天服用情绪改善类药物,

因为费用可以报销。

在美国,将近三分之一的高收入人群,

每天服用这类药物,

因为他们把这个当成中产阶级的一种象征。

所以,这并没有什么好忌讳的,

生病吃药,天经地义。

请千万记住,抑郁症是一种病,

其对人体的危害性危害性,

甚至比某些恶性疾病还大,

抑郁症,并不是你能感同身受的,

也并不是几句劝解,几声祈祷,

就能治愈的。

要想避免范蕴若这样的悲剧,

首先,从纠正我们对抑郁症的偏见做起。

图片来源:觅惑网 蜂鸟网 凤凰网 新浪网 网易 搜狐 西祠胡同

责任编辑:张勤愚

原标题:《为什么我们身边的抑郁者,越来越多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