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白、管仲、鲍叔牙:高考作文题里的恩怨

2020-07-10 11: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最爱君 最爱历史

公元前7世纪的某一天,一个齐国官员向齐桓公汇报工作。

齐桓公好像置若罔闻,跟他说,去告诉仲父。

仲父,是齐桓公对管仲的尊称。管仲是齐桓公钦定的CEO,由一介罪臣提拔为齐相,位高权重。

第二天,那人又来了。齐桓公直接说,你去告诉仲父。

如此连续三次,有人看不下去,跟齐桓公吐槽说,什么事儿都是仲父管,当国君未免也太容易了吧。

齐桓公反驳说,有仲父在,自然就容易啦!

作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难道只是一个躺赢的甩手掌柜吗?

这么说齐桓公可能会觉得委屈,别道德绑架,大哥也不好当啊。

▲齐桓公称霸。

1

不计前嫌,唯才是用,是大哥的基本修养之一。

齐桓公没喊过“是兄弟,就来砍我”,却曾被他敬爱的仲父射了一箭,差点儿丢了性命。

齐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是齐襄公诸儿,次子叫纠,三子叫小白,也就是齐桓公。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齐僖公让管仲担任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做公子小白的老师。

管仲和鲍叔牙是莫逆之交,年轻时一起创过业,当过兵。

当时管仲家里穷,又有家人要照顾。他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就私下多给自己分些钱财,一起上战场,每次临阵脱逃都跑在最前面。

有人就替鲍叔牙感到不值,这管仲不就是个损友嘛。鲍叔牙却对管仲充分信任,每次都坚定地支持老友。

管仲感动不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两个年轻人经过多年奋斗,总算混出名堂。但是,鲍叔牙对齐僖公给自己的工作安排极为不满。

国君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显然难以成为政坛上的赢家。

管仲听说后,就到鲍叔牙家里,劝说道:“公子诸儿虽是长子,但品行卑劣。将来能治理齐国的,应该是公子纠或公子小白。小白为人不耍小聪明,性急但有远虑。若上天不幸降灾于齐,公子纠纵然得到君位,也难成大事。到那时,还不是得老哥你来辅佐小白安定天下。”

鲍叔牙听从好友建议,接受齐僖公的安排,尽心辅佐公子小白。

▲管鲍之交。

不出管仲所料,齐襄公诸儿即位后,果然荒淫残暴、不仁不义,最终引发齐国内乱,自己还因此丧命。

国不可一日无君,内乱平定后,公子纠和小白成为都是下任国君的有力竞争者。国氏、高氏等大族同时向他们发出邀请。

齐襄公在位时,小白惟恐受其陷害,在鲍叔牙的帮助下出奔莒国,管仲则护送公子纠逃到鲁国。

管仲为了防止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领一队人马埋伏在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等看到小白的车驾到来,管仲张弓搭箭,一箭射中小白。小白口吐鲜血,应声倒下,似乎一命呜呼。

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公子纠再无对手,就派人立马回去报告。

公子纠一行人本来还在加紧赶路,一听说小白已经死了,便优哉游哉地放慢脚步,看看沿途风景,要是有手机可能还得发个朋友圈嘚瑟一下。

其实,管仲一箭射中的只是小白的衣带钩,并没有伤及要害。

小白安然无恙,这个影帝急中生智,将计就计,被箭射中后,装死瞒过管仲。之后,躲在车里,由手下护送,直奔齐国。

由于公子纠一队人马疏忽大意,公子小白抢先回国,被国、高等大族立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整日想着报管仲的一箭之仇。

鲍叔牙站出来为老友解围,跟齐桓公说,您可不能杀他,管仲是个人才,应该委以重任。

齐桓公就跟老师抬杠,有您和高傒(齐国大夫,拥立小白即位)执掌国政还不够吗?

鲍叔牙说:“如果您只是想当一个好国君,有我与高傒足矣。若您想成就霸业,一定要用管仲。”

春秋时期什么最贵?人才啊。之前管仲劝鲍叔牙接受上级安排,也是相似的语气,这个商业互吹,满分。

齐桓公本来还在气头上,听到鲍叔牙说到称霸一事,眼睛瞬间就亮了,赶紧安排和管仲见面。

见面后,他发现管仲果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便放下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尊为仲父。

▲管仲拜相。

2

礼贤下士,体恤臣民,也是大哥的基本修养。

齐桓公用人不避寒微,对下层贤能之士慷慨地敞开大门,甭管是北大、清华出身,还是北大青鸟毕业,只要有才,他全都要。

卫国有个寒士叫宁戚,听说齐桓公的人才政策,早就准备好简历,只是家里穷困不堪,实在找不到机会去面试,只好假扮成商人来到齐国,整天风餐露宿。

一天夜里,衣衫褴褛的宁戚正在齐都北门喂牛,恰巧齐桓公到城外迎客,大队人马举着灯火路过。

宁戚看到齐桓公近在眼前,却不得相见,心情更是跌落到谷底,敲打着牛角,唱起了歌,歌声中满含怀才不遇的愁苦。

齐桓公一听就知道唱歌的人绝非常人,赶紧请宁戚上车,一同回宫,赐予他衣冠。

经过一番交谈,齐桓公发现宁戚是贤能之士,想要委以重任。

有人提出异议,卫国离齐国不远,此人说不定是个间谍,建议派人到卫国查明宁戚来历,之后再任用也不迟。

齐桓公不同意,说:“派人去深入了解可能会发现宁戚的小毛病,不能因为一些小毛病就放弃其才能。”(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后来,宁戚在齐国受到重用,官拜大司田,与管仲、鲍叔牙等功臣,一同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还有一回,齐桓公听说齐国有一位小臣稷,是被埋没的人才,便前去拜访。一天之内去了三次,都没见着面。

照理说,齐桓公贵为一国之君,想下乡视察,只需一道命令下去,属下就会敲锣打鼓列队欢迎,他却亲自前往,还在一日内吃了三次闭门羹。

随从就说:“这种小臣,不过是国之贱臣。国君一天来访三次都不得见,这事儿闻所未闻,差不多该完了,咱们回去吧。”

齐桓公严肃地和随从说了一番道理:

布衣之士,不欲富贵,不轻身于万乘之君;万乘之君,不好仁义,不轻身与布衣之士。纵夫子不欲富贵可也,吾不好仁义不可也。

齐桓公的意思是说,就算人家想当处士,不愿贪图荣华富贵,我也不能抛弃仁义。

说罢,接着前往小臣稷的住所,前前后后去了五次,总算和这位布衣之士见上面。

汉代儒士韩婴评价此事时,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诗:“有觉德行,四国顺之。”他认为,这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齐桓公在位期间,不仅广选贤能,还有先进的民本意识,经常私访民间,关心百姓疾苦。

有一次,齐桓公出游,遇到一个饥寒的老人,觉得可怜,命人取来衣服食物赐给他。

老人拒绝接受食物,道:“愿赐一国之饥者。”

随后又婉拒了衣服,说:“愿赐一国之寒者。”

齐桓公一听,你这老头坏得很,狮子大开口啊,寡人的仓廪府库难道能解决一国的饥寒吗?

老人就说:“国君不耽误耕作,则国人皆有余粮,不耽误蚕桑,则国人皆有余衣。国君体恤百姓,就在于轻徭薄赋而已。”

民生问题一直困扰着齐桓公,他开始思考治国的根本,就问管仲:“王者何贵?”当君王的人,应该尊崇什么?

管仲答:“贵天。”

齐桓公天真烂漫,听管仲一说,就抬头望望天。

管仲差点儿气笑了,说,我说的这个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空,而是百姓。

齐桓公仰望天空,颈椎病都快犯了,这才知道仲父别有深意。管仲又说:“人君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管仲的话,齐桓公听进去了。

后来,齐桓公饮酒,醉得不省人事,把冠弄丢了,醒来后深感耻辱,三日不朝,在家闭门思过。

领导犯了错误也没人追究,可齐桓公很自律,想到管仲的教诲,就将仓库的粮食发放给全国贫民,作为雪耻。这可比发个一两块钱红包给全国用户抢阔绰多了。

3

恢宏大度,仗义相助,也是大哥的基本修养。

自齐桓公五年(前681年)平定宋乱,召开北杏之会起,齐桓公与周边各国先后结盟,成为中原地区的盟主,称霸之路徐徐展开。

在齐国的近邻中,宋、陈、卫等国是其主要盟国,唯大哥马首是瞻。只有鲁国与齐国同为大国,对齐桓公一直很不服气。

齐国对鲁国这个不听话的邻居,采取的是利益笼络与军事打击并用的策略。

北杏之会后,齐桓公出兵伐鲁。

三年前,两军交战,碰巧遇上一个深谙军事的鲁国“民科”曹刿,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在长勺之战击败齐军。

这一回,齐军轻松取胜,三战三捷,鲁庄公惊呆了,只好献出遂邑,向齐国割地求和。

两国在柯会盟,史称柯之会。直到议和前夕,鲁庄公还整日担惊受怕,鲁国大臣曹沫忠心耿耿,身藏匕首跟随在侧,准备干一件大事。

两国会盟时,曹沫趁齐桓公松懈,突然掏出匕首,将他劫持,要求齐国在得到遂邑后,归还之前侵占的鲁国领土汶阳。

齐桓公淡定自若,答应曹沫的条件。按照当时的规矩,要挟之下提出的盟誓可以不遵守,且鲁弱齐强,齐国完全可以出兵强占这块土地。

齐桓公并没有悔约,而是以诚信为重,将汶阳之地全部归还鲁国,鲁庄公不得不对其信服。

此事并没有让齐国显得窝囊,反而让周边国家更加尊重这位大哥。

《公羊传》说:“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讎,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春秋时期齐、鲁地图(《中国历史地图集》)。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入侵燕国,燕国第一个想到可以抱大腿的就是齐国,立马向齐桓公求援。

齐桓公亲自率军救燕,将山戎一直赶到孤竹(今辽宁省朝阳县一带)以北。齐国军队凯旋,燕庄公感激不已,送齐桓公到齐国境内。

齐桓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无礼于燕。”于是将燕君所过之地,全部划给燕国,又将山戎的俘虏献给周王室,以表示对王室的尊重。

此次救燕还有一段插曲,齐国出兵时,盟友鲁国也曾口头答应派兵援助,但是到战争结束,也没见鲁国人来打酱油。

原来是鲁国群臣向鲁国国君进言,入蛮夷之地必难以返回,鲁国才不敢发兵。

鲁国之前要挟过齐桓公,现在又欺骗感情,新仇加旧恨,齐桓公本想顺路攻打鲁国,教训一下不听话的盟友。

管仲劝谏道:“不可攻打鲁国。邻国不亲,非霸王之道。不如将您征伐山戎所得的宝物,献给周公之庙。”周公,是鲁国国君的先祖。

齐桓公就听管仲的,把得到的财宝分一半,进献到周公之庙。鲁国看大哥这么仗义,下次就乖乖听话了。

第二年,齐桓公起兵伐莒,鲁国举全国之力相助齐国(丁男悉发,五尺童子皆至)。

后来,孔子在谈到此事时说:“圣人转祸为福,报怨以德,此之谓也。”

▲齐桓公画像。

天下诸侯渐渐达成共识,有困难,找小白哥。

齐桓公二十六年(前660年)后,齐桓公四处奔波劳累,一连做了三件好事。

一是帮鲁国平定庆父之乱;二是在卫懿公玩鹤玩到疯魔,引狄人入侵后,出兵救卫;三是帮助邢国搬迁,兴建新城,让其远离狄人的地盘。

这就是所谓“存三亡国以属诸侯”,齐桓公拯救了三个即将被灭亡的国家,使中原诸侯归附。

这些国家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后,都对其感恩戴德。

据汉代《毛诗序》考证,诗经中的名篇《木瓜》就是卫国人为感谢齐桓公所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结合后来的历史来看,齐桓公确实做了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卫国总共存在近900年,活得比周朝还长,直到秦二世时才彻底灭亡。

如果没有齐桓公出手相救,卫国可能早在春秋时就被狄人灭了。

4

威震四方,独当一面,也是大哥的基本修养。

齐桓公所在的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一度是周王室和中原列国的心头大患。

周夷王时,楚国国君熊渠曾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放弃周天子所赐封号,自封为王。

到春秋时,楚武王、楚文王先后征伐随国、申国、蔡国,吞并了邓国、息国,将疆域扩张到汉水中游,转眼间就要到齐国的地盘。

两国都想称霸,当天下的话事人,不可能你管你的铜锣湾,我管我的砵兰街,早晚得打起来。

随着齐桓公成为中原霸主,齐楚必有一战,而最终让两国刀剑相向的,却是一次无厘头的事件。

齐桓公为人好色,妻妾成群,其中有个深受其宠爱的夫人蔡姬,出身蔡国宗室。

齐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齐桓公和蔡姬乘舟游玩。蔡姬活泼贪玩,故意用力摇摆小舟,吓唬齐桓公。

齐桓公估计不会游泳,大声呵斥,命蔡姬停下,她就是不听,越玩越嗨。

上岸后,刚刚经历惊魂一场的齐桓公怒将蔡姬遣送回蔡国。但又对这位美人情意未绝,想着哪天再把她接回来,所以也没办“离婚”。

蔡国国君以为蔡姬惹怒了齐桓公,留着也是个祸害,等她回国后就安排改嫁他国。

本来齐桓公只是想让蔡姬回家反省几天,这下真的怒了。两人还没离婚,蔡姬就改嫁,不等于给齐桓公戴绿帽吗?

第二年春天,齐桓公召集鲁、宋、陈、卫、郑等七国,共同攻打蔡国。蔡国眼看就要被围殴,转过头,臣服于与之相邻的楚国,正好给齐国南下伐楚找到借口。

齐国联军来到楚国境内,楚成王看对面人多势众,有些胆怯,派人质问齐桓公,你在北方,我在南方,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你率领大军来我们楚国,这是为什么?

齐国代表管仲就说了,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你们该不该打?当年周昭王巡狩南方而未返,你们该不该打?

周昭王是西周的第四任君主,曾经多次南征楚国,最终死于楚地,死因成谜。一说是因为船只被人做了手脚,船到中流解体,周昭王溺水而亡。

楚国使者不肯轻易屈服,就说,不进贡品是我们国君的过错,以后不敢不进贡,至于周昭王为何没有北归,请您自己到汉水之滨问吧。

楚成王迫于联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只好认怂,派大夫屈完向齐桓公请求和解。

齐桓公命联军后退到召陵(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列阵以待,向屈完炫耀兵威说:“与如此多的军队交战,有谁能够抵抗?用这支大军攻城,何城不克?”

屈完的回答软中带硬:“您如果以德招抚诸侯,有谁不敢服从您?如果用武力征服,楚国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这样虽然您人马众多,也无用武之地。”

大概意思,就是两国互相说了句“呵呵”,谁也威胁不了谁。

齐国与楚国两大国只能各退一步,以和为贵。楚国同意向周王室进贡,暂时不敢深入中原,齐国答应退兵,继续经营中原霸业,这就是召陵之盟。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齐桓公作为盟主,与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国君会盟于葵丘。

齐国与周王室世代通婚,周襄王尊称齐桓公为“伯舅”,特意派周公宰孔作为代表参加,赐予胙肉(宗庙祭祀所用的肉)。

不久前,正是因为有齐桓公支持,周襄王才得以顺利即位。

葵丘之会后,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5

当了这么多年大哥,齐桓公还好吗?

管仲可能会说,大哥不太好。

齐桓公和管仲讨论过用人之道。管仲认为,国君左右,如果以恶蔽善,则如社鼠,国家官员,如果作恶多端,犹如猛狗。

社鼠和猛狗,都是国之大忌,国君一定要保持警惕。

齐桓公执政后期,忘了提防社鼠、猛狗之辈,开始宠信易牙、竖刁、开方三个奸臣,齐国霸业逐渐走下坡路。

易牙负责齐桓公饮食,一次听齐桓公说,山珍海味都尝过了,就是没有吃过人肉。为了讨好齐桓公,他回家就把自己儿子杀了,蒸煮后献给齐桓公吃。

竖刁负责管理宫中之事,知道齐桓公耽于宫中女色,就主动自宫净身,以便贴身跟随齐桓公。可惜齐国宫中没有《葵花宝典》,不然还可以顺便修炼武功。

开方是卫国公子,在齐桓公称霸后,贪慕其霸业,到齐国当官,一连十五年没有回过看望父母,甚至连父母去世也不回国奔丧。齐、卫两国相邻,近在咫尺。

此三人是齐桓公身边的佞臣,只知道谄媚、钻营,毫无治国之能。

管仲在时,他们还不敢作妖,齐桓公却把三个佞臣当做宝贝,还问管仲他们可否接任齐相。

管仲将这三人一一批判,说: “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取悦国君,还有比这更狠心的吗?对待自己的至亲骨肉尚且如此,何况别人?开方抛弃亲人来侍奉您,不符合人情,此人不可信任。竖刁不惜自宫讨好国君,也不是正常人能做出来的。”

▲管仲画像。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病重,齐桓公亲自前去探望。病床上的管仲再三忠告,一定要驱逐这三个奸佞小人。

管仲去世后,齐桓公起初还听从其建议,将三个小人赶走,可又觉得生活少了很多乐趣,比断了WiFi还苦,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不久,自甘堕落的齐桓公把三人请回来。

经过齐桓公四十年的经营,齐国南征北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霸业让无数人称羡,国家权柄自然也遭无数人觊觎。

易牙、竖刁、开方再次得宠,没了管仲的约束,借机培植党羽,把持国政,甚至干预国君继承人问题。

易牙和竖刁拥立公子无亏,开方拥立公子潘,而齐桓公和管仲在世时,所立的继承人是公子昭。

前文提到,齐桓公喜好女色,可他三位夫人王姬、徐姬和那位让他受到惊吓的蔡姬,都没有为其生下儿子,也就没有嫡长子。

反而是姬妾六人生下了六个儿子,其中有五个公子,先后当上齐国国君,可见齐桓公死后齐国继统混乱。在齐桓公诸子相继统治的数十年间,齐国不复昔日威风,逐渐沦为屈从于晋国的二等强国。

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在管仲去世两年后,年迈的齐桓公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齐桓公重病昏迷之际,三个奸臣在背后煽风点火,五公子各自拉帮结党,争夺君位。他们筑起高墙,堵住宫门,将齐桓公关在宫中,假传国君命令,不许任何人出入。

病重的齐桓公饥渴交加,叫唤了半天也没见一个人影。直到有一天,一个宫女偷偷跑进来,来到齐桓公面前。

齐桓公对宫女说:“我想吃东西。”

宫女说:“我找不到吃的。”

齐桓公又说:“我渴。”

宫女又说,我找不到喝的。

这时,齐桓公才知道是易牙等人作乱,悲愤不已,哀叹道:“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

不久,齐桓公病死于宫中,五公子仍为夺位相互攻打,无人知晓。

▲齐桓公死后,齐国的春秋霸业转瞬成空。

易牙、竖刁仗着宠臣的权势,杀尽对立大臣,将公子无亏推上国君之位,其他公子被迫出逃,原本的合法继承人公子昭(齐孝公)逃奔宋国,后来才在宋襄公的支持下回国即位。

内乱持续了两个多月,在此期间,宫中无主,等到无亏终于把兄弟们赶跑后,才想起自己的父亲还在宫里躺着。

打开宫门一看,齐桓公的尸体已经彻底腐烂,臭气熏天,不成人形,数不尽的蛆虫从床上一直爬到了门边。

据史料记载,齐桓公死于当年十月初七,到了十二月十四,无亏立为国君后才入殓,整整67天,无人过问。

一代霸主,竟落得如此凄凉下场。此时,距离他站在霸业顶点,仅过去不到十年。

当大哥,真不容易啊!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赞、点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参考文献:

左丘明:《左传》,中华书局,2012年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

[汉]刘向 著,向宗鲁 注解:《说苑校证》,中华书局,2009年

李玉洁:《齐国史》,新华出版社,2007年

战化军:《齐桓公称霸》,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最爱历史】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标题:《小白、管仲、鲍叔牙:高考作文题里的恩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