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工业与学术圆桌讨论:在中国高校推行“学术休假”是否可行?

澎湃新闻记者 张唯
2020-07-11 16:10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7月11日下午,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的“工业与学术的旋转门:AI产研融合创新之路”圆桌论坛探讨了在中国高校推行“学术休假”的可能性。

学术休假(Sabbatical Leave)是当前欧美高校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师发展制度,即每隔一定的年限,教师可以选择在全薪或减薪的情况下,外出休整一段时间用来学习、旅行或实践,以此调整来激发研究者的创造力。

参与讨论的嘉宾认为,学术休假值得在国内推广。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悉尼大学教授陶大程认为,当前学术研究有时容易落入盲目追寻学术热点、跟风发论文的误区,通过学术休假,教师们能够了解到学术落地过程中的实际业务,无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上都能够更加“接地气”。

他表示,“目前一些巨头企业着力培养一些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具有非常宽松的环境,有充足的软硬件条件,有很多数据,有大量的资源。这些条件实际上大学并不充分具备,所以大学老师在这样宽松环境中,一方面可以免去申请经费压力,做一些特殊的科学研究,而且能够更加集中精力进行这些科学研究。”

此外,在企业可以调用更庞大的资源,从事在大学中不容易做到的这些事情,“尤其可以接触到第一手实际问题,实际数据,实际需求,这些方面有助于诞生一些全新的科研理念,甚至是科研成果”。

圆桌论坛嘉宾合影

曾任美国佛蒙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系主任的明略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吴信东和华为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计算机系教授田奇分享了他们的学术休假经历。

他们认为,这一模式能够帮助科研人员暂时卸下教学和行政制度的压力,专注于特定领域的研究,帮助他们拓宽思维模式、建立学术和产业人脉资源以及带回工业界产生的具体的研究问题,是一种学术和工业界的双向流动。

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丰元创投创始合伙人吴军谈到,学术休假制度,对于同时还怀有产业梦想的教授来说起到了创新“孵化器”的作用,帮助研究人员将成果转变为对社会的贡献。

曾任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副教授的商汤科技副总裁张少霆对年轻老师提出建议。

商汤科技副总裁张少霆

他表示,自己从助理教授开始,暑假期间去研究院工作。如果年轻老师对长期职业发展不确定,在类似“学术休假”的阶段内,可以尝试到非业务部门、研究院等,感受工业界的节奏和做事的方式。

“假如已经下定决心会去到工业界、并且将来有可能回不到高校,那样的情况下去业务部门,可能会是更合适的时机。这个时机跟学生选工作一样,教授也会面临这样的尝试和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王延峰

针对这一制度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嘉宾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王延峰教授认为:一方面如何平衡部分老师的科研、教职和行政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已形成了围绕论文、项目的既定的晋升考评体系,如何将学术休假的成果与现有的考评体系相结合是推行这一制度的关键。

此次论坛采取了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方式,由全球人工智能学术联盟与AI青年科学家联盟联合举办,上海市经信委指导。全球人工智能学术联盟由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商汤科技牵头发起,由上海交通大学与商汤科技联合运营。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