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让执法工作更贴近老百姓,上海城管公众开放日新增“云上见”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栾晓娜
2020-07-15 09:4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抖音、喜马拉雅、网络直播……今年上海城管“公众开放日”,这些年轻时尚、创新“出圈”的新媒体平台,将成为城管执法系统贴近老百姓的互动平台。

2020年7月15日,又一年上海城管执法系统“公众开放日”。与往年不同的是,除了严格限流的线下活动,今年还专门增设了“云上公众开放日”,通过抖音、喜马拉雅音频、腾讯直播等,全面展示城管执法工作、改革成果,以及城管故事等内容。

“我们今年首次尝试推出‘云上公众开放日’,是希望通过这种探索,让城管执法工作更多地贴近老百姓。”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徐志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城管要主动贴近市民群众”

对于上海城管执法系统而言,7月15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2012年7月15日,《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条例》正式开始实施。2015年底,新的上海市城管执法局挂牌成立。2016年7月15日,该局组织全系统开展了《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条例》实施四周年普法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随后决定,每年均开展“7.15公众开放日”,让更多市民群众了解、支持城管。

今年是第五个上海城管“公众开放日”。据徐志虎介绍,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包括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展示执法改革成果、落实新增事项执法、讲好抗疫先锋故事等板块。

除了线下活动外,市城管执法局还联手腾讯、喜马拉雅、字节跳动三家互联网媒体平台搭建“云上公众开放日”平台。

“城管执法的职责范围和以往历史形象,都决定了我们必须要主动贴近市民群众。”徐志虎告诉记者,上海城管执法部门被赋予市容环卫、绿化、房管等“10+X”领域执法权限,共633项执法事项。城管执法相对集中的执法事项都与市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日常执法管理与市民密切接触,必须问需于民,必须问计于民。

同时,城管执法部门的成立先天不足。一方面,体系构建自下而上,先有街道监察队,再试点成立区城管执法局,最后才挂牌成立市城管执法局,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队伍刚建立时队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经常出现粗暴执法等负面新闻,社会形象不佳。

“城管执法部门树立崭新形象的愿望非常迫切,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形象,公众开放日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徐志虎表示,每年的公众开放日,全系统都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强与市民群众沟通交流,有效增强了市民群众的理解支持。

同时,各级城管执法部门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讲好城管故事,破除市民心中城管队伍旧印象,并依托全市5950家城管社区工作室,深入社区收集居民的意见建议,着力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公众开放日”是抓手和载体

今年,为何会考虑增设“云上公众开放日”?

据徐志虎介绍,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不适合开展大型的聚集性活动;二是充分考虑到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近年来,各类新媒体产品层出不穷,每个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样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互动性强,传播效果明显。”他告诉记者,今年“公众开放日”尝试在新媒体平台试水,主动发声,主动回应,主动策划。除了展示平面的文字和图片信息,还借助视频、音频提高信息量和信息广度,并在传播速度实时化的同时,及时接收广大市民对城管执法部门工作的反馈和建议。

除了让更多市民走进城管、了解城管、支持城管,“公众开放日”活动对城管执法队员来讲也有重要意义。“对队员来讲,也是一种教育和激励,我们这支队伍,通过这样的活动,将自己的形象和素质展示给老百姓,让大家知道我们是一群什么人,在干什么事,能极大地提升信心。”徐志虎说。

表面上,“公众开放日”只有一天,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抓手和载体,上海城管执法工作是一年365天不间断的。

“我们上海城管执法系统,如何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是我们最近一直在学习和思考的问题。”徐志虎说,下一步,将坚持共治共享,激发市民有序参与城管执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强化群众参与,健全多元治理体系,主动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比如,更好地发挥城管社区工作室在推动共治共享中的作用,完善城管社区工作室运行机制,开发信息化功能模块,将源头治理覆盖到社区,共同推进社区“城管微治理”;开展市民建议征集活动,推动标准化信访接待室建设等,有效解决市民反映集中的急难愁问题。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