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加油奔小康|沪上养老、医疗便利又智慧,精神家园也在升级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曹伊湄 记者 高文
2020-07-17 11:0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小康是中国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

在上海,社区嵌入式养老、家门口看病、文化生活的全面升级,正以多个维度,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月15日至19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将陆续实地走访上海的行政服务场所、地铁运营总部、历史风貌区、医院、街道、社区、农村……记录街头巷尾人们的幸福生活。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打造“15分钟服务圈”

作为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截至2019年底,上海户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8.1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5.2%。

2019年11月起,上海市民政局推进各街镇“15分钟服务圈”布局,重点建设集日托、全托、助餐、辅具推广、医养结合、养老顾问等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其中,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已具备上海市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评估最高标准——B类拓展标准的全部为老服务功能。中心共有三层,一层提供综合养老服务,设有助餐点、卫生服务站等功能区;二层为上海虹桥敬老院,提供机构养老服务,设有保基本养老床位;三层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提供日间照护服务。

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68家,实现街镇全覆盖。同时,全市建成以短期住养照料为主的长者照护之家187家,提供白天照料的社区日间服务中心720家(月均服务2.7万人),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020个(月均服务10.1万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6150家(日均活动人数28.91万人)。由此,一个遍及街镇、居村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此外,上海还积极推动科技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让养老更“智慧”。

长宁区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引进烹饪机器,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也能吃上式样丰富的热菜热饭;普陀区为社区独居老年人家庭安装“智联普陀居家安全智慧套装”,全年报警2399例,人工上门处置553例,处置完成率100%;虹口打造智慧养老“云网端”,集成指挥调度中心、数据中心、健康云等12大版块,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服务;奉贤推进智慧居家养老项目,借助“智能腕表”,提供居家生活监测、应急救助、定位、健康管理等服务。

今年4月,为进一步引导社会和企业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实用的智能养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市民政局、市经济信息化委聚焦安全防护、照护服务、健康服务和情感关爱四个领域的具体需求,联合发布首批12个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需求,今后还将陆续发布新的需求清单。

除了普通的养老服务,如何照顾老年认知障碍群体也成了市政府心头的一件大事。

在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三楼,九位认知障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伴随着音乐,向昆曲老师学习兰花指和兰花掌的动作。

认知障碍老人向昆曲老师学习兰花指动作,进行认知刺激训练。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曹伊湄 图

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总干事费超介绍,这些昆曲中的手部动作,可以帮助认知障碍老人进行认知刺激训练,同时融合了传统文化,以老年人喜爱的方式,达到延缓老人认知功能下降的干预效果。

2018年起,上海每年都将“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目前全市已建成3288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019年9月,上海在全市28个街镇开展首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致力于认知障碍在社区的早预防、早发现,开展非药物性干预,营造关注、关心、关爱认知障碍老年人的社会环境。

足不出户享受优质医疗

除了养老,医疗亦为市民关心的重点。近年来,上海致力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需求。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肾脏科主治医师沈剑箫正用一部平板电脑,与患者骆先生进行远程连线,实现网络问诊。

骆先生是中国大陆第一例居家血液透析患者,从今年四月起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于家中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作为一名长期透析患者,骆先生以前每两周要到仁济医院配降压药、抗凝剂、促红素等药物,自从网络医院开通后,他只需要在家中动动手指,就可以获得所需药物。而在居家血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也能实时向医生进行视频咨询。

2020年3月,仁济医院互联网医院作为上海市首批互联网医院之一正式上线。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在线复诊、线上咨询、送药上门等一系列服务。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目前,上海已有26家医院开展了互联网诊疗服务,累计开展诊疗服务3万多人次。

同时,11家市级医院,6个区111家区属医院实现了医保电子凭证脱卡支付,仁济医院、市六医院和闵行区、静安区开通无感信用支付。通过重塑医疗付费流程,整合业务环节,患者付费环节由目前至少3个环节减少到0,实现医疗付费零排队。通过线上线下付费环节的融合,减少排队等候时间,预计减少候诊排队时间平均约45分钟。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同样可以享受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上海推动建设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平台,优化完善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1+1+1”签约服务的分级诊疗制度(居民可自愿选择一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一家区级医院、一家市级医院签约),提升全科医生能力水平,做好与区域性医疗中心建立完善双向转诊机制。

67岁的丁雪凤在接受了家庭医生的服务后感慨:“我们全家的健康都交给家庭医生了,我很安心。”

丁雪凤在家庭医生戴慧敏处就诊

目前,上海市的家庭医生服务签约人数达780万。通过优先转诊渠道,每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超过80万人次。

精神家园升级: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

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同样不容忽略。

“90后”的姜晓通是一名飞行员,只要一有闲暇时间,他就会来到潍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图书馆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中。

这个坐落于南泉路269号的文化活动中心有五层,设置了展示厅、创艺SPACE、排练厅等各种服务场所,免费提供各类社团活动、文艺演出、图书借阅等多类服务项目。

过去,这里因活动单一、开放时间短,只有一些老年人愿意到访。2018年12月,中心改建完毕,活动中心增加多个功能区。

姜晓通是潍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的常客

现在,除了姜晓通这样的年轻白领,中心的服务人群还覆盖亲子和老年人等各类居民群体。从艺术展览到文学阅读、从戏曲展演到民谣音乐会、从拳操太极拳培训到少儿花式篮球街舞,中心的文化服务不断向多元化、多角度提升,营造“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的氛围。

在文化活动中心的剧场,卢芬良正带领“枫叶队”排练自编自导的小品。枫叶队由热爱表演的居民组成,平均年龄在五十岁左右,卢阿姨担任队长。空余时间,他们会在剧场排练小品,并深入居民区其他街镇进行演出,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小品目前已展演40余场。近期,他们更结合身边事创作抗疫小品。卢阿姨告诉记者,定期排练演出已成为队员们最开心的事情。

潍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居民正在排练舞蹈

    责任编辑:管卓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