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拼多多为何要去“种地”?

2020-07-31 19: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郭儒逸 商业人物
作者:郭儒逸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7月下旬的一天,纪荣喜早早便出发,从江苏搭乘飞机前往两千公里外的云南昆明。

55岁的他是江苏镇江的一名草莓种植高手,出这趟远门是为了参加一项在昆明当地举行的比赛——包括他在内的几支农人队伍,要与另外几支AI队伍就草莓种植展开一场竞赛。

被视为未来科技的人工智能,已经是一个相当时髦的词汇。媒体热议、资本追捧、概念加身的创业公司更是层出不穷,几年前阿尔法狗大战人类围棋高手的喧嚣虽已淡去,但AI掀起的技术变革仍然如火如荼。这一次,“战火”又烧到了原本并不太引人注目的农业角落。

在已有成千上万年历史的人力栽培面前,科技究竟能干点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令人棘手的问题,棘手之处或来源于传统耕作意识的抵触,或来源于科技应用的迟滞。对纪荣喜这样千千万万的农民而言,这场由拼多多在幕后发起的“人机大战”,可能会给他带来一个答案。

位于昆明市富民县的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海拔将近1700米。当纪荣喜赶赴这里时,一排传统温棚已经搭建就绪。在温棚旁边,就是它们的竞争对手——几座高大的玻璃温室,AI队伍们将在其中进行种植作业。

即便是对经验丰富的农人来说,草莓种植也是个技术活。在整个种植过程中,需要根据草莓所处的不同时期,进行不同比例的水、肥等调整。例如,草莓在开花期、花果同在期、结果期,看上去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所需的营养成分完全不一样。“草莓种植不能犯错,即使前期犯的错误很小,后期也很难补救回来。”来自辽宁东港的另一名种植选手马廷东说。

与之相比,AI队伍的解决办法则要依赖各种智能设备。通过建立一套草莓生长模型,录入温度、湿度、水肥等大数据,并建立起与甜度、产量、效益等相关的曲线。利用人工智能以及算法,远程或自动控制草莓的生长,以达到最佳值。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畅销书《人类简史》中,曾作出过一个大胆的评论。他认为农业革命是“人类史上最大的骗局”,这是由于与采集历史相比,人类并没有因驯化、种植作物而生活得轻松舒适,相反更多的人却以更糟糕的状况在存活。

暂不讨论赫拉利的观点是否成立,传统农业劳作的确是一件苦差事。不仅要靠天吃饭,而且耕作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只有付出艰辛劳动才能有所收获。

而得益于那些革命性的科学技术,农业领域在不断发生变化。AI选种和土壤管理、区块链产品溯源、农业大数据分析等,均在勾勒着新型农业的面貌。如今,随着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思潮的不断深入,未来农业的发展路径已跃然纸上。比照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科技的应用,虽然与工业和消费领域新兴技术的娴熟程度有所差异,但仍不乏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如果没有这场比赛,对做IT和做农业的人来说,可能都不会有明显的紧迫感。双方只可能会是点对点的合作,而不会去想如何规模化推广新的技术应用。”一位AI队伍的选手表示。

在他们眼中,人工智能将作为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服务于人类的创造性工作。在AI的加持下,农业从业者将形成更为简单、对环境更加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并以较低成本进行精准化种植,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收益。

不过要指出的是,就国内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包括AI种植在内的技术应用,尚不是特别乐观。

随着城镇化深化以及农村劳动力日益流失,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而对科技应用有着迫切需求的农村经济,却因种种原因裹足难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一份报告就显示,2018年国内农业数字经济仅占农业增加值的7.3%,远远低于工业18.3%、服务业35.9%的水平。

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的一项研究称,国内数字农业之所以发展水平不高,在于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研发滞后、信息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欠缺、生产环节智能装备易操作性差和价格高,以及高素质农业人才缺乏等。显然,要在短期内补足这些短板并非易事。

“未来小农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技术应该与农业深度融合、解决农业实际问题,而不能只用于展示、演示。现在一些企业做的所谓数字空间,实际上获取的农业数据并未形成闭环,因此也就没有提高效能。”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如此表示。

他以传感器技术举例称,农业领域需要很多的传感器,但目前能够使用的传感器数量还是比较少,特别是动植物的传感器更为缺乏。加之国内传感器的生产加工工艺有欠缺,导致生产品质不稳定,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此次“人机大战”的背后,是拼多多在弥合上述短板缺憾上作出的一次尝试。拼多多副总裁陈秋表示,在农业生产端,其投资回报周期长、人力管理成本高、高素质劳动人才稀缺,农业的数字科技含量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在他看来,通过将人工智能与农业生产深度结合,有助于摸索出一批能在小农生产模式下,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除此之外,拼多多可能还有更深层的考虑。

目前年活跃买家数超过6亿的拼多多,已是国内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之一。数据显示,去年其农副产品成交额超过1364亿元,去年底平台涉农活跃商家数量达到58.6万家,而今年一季度新增涉农商家数更是超过27万。在各电商巨头纷纷进军数字农业的背景下,起家于农产品的拼多多或许意识到,改善上游生产端数字化状况,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已是巩固业务护城河的重要一环。

这带来的将是对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塑。虽然拼多多并未直接介入农业生产环节,但通过一系列项目试水打通从生产到流通的数字化链条,不仅能够为更多农产区和小农从业者提供低成本、易操作的精细化生产办法,而且也可以为农产品带来更多附加值,改善传统农业低收益的状况。

对拼多多这个新电商巨头而言,前期不售卖任何解决方案,暂时不考虑商业回报,而是优先跑通流程并形成可复制经验,这无疑是一个大胆却不失“明智”的做法。

纵观漫长的人类农业发展历史,其中不乏有过重大技术变革——例如农具改进、选种技术优化和化肥的使用等,直接推动农业种植不断进入新的阶段。如今,数字农业较之于传统耕作模式,亦正在掀起类似的革命。

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AI是否终将彻底取代人力,并开启农业种植历史的新篇章?

草莓种植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无论是育苗、选苗、栽种,还是施肥、浇水、用药、采摘,这些长期精细照料的背后,目前仍然是大量的人力消耗。而据一些种植户介绍,人工成本支出甚至在全部费用占比达到60%~70%。

一方面时间、资金成本高昂,另一方面很多情形下人力又不可或缺。类似的悖论处境横亘在农业迈向数字化的道路面前,需要传统经验和前沿科技的融合才能加以摆脱。

拼多多方面认为,AI带来的数字农业革命和电商带来的农产品流通革命,正在重塑中国农业。但采用AI种植的数字农业,并非是替代传统种植,而是解决人和机器共生问题。AI可以帮助种植户根据产品需要或者是外部环境快速作出判断,更容易帮助农民适应不同的气侯类型、不同的地域类型、种植规模或者是不同的品种。

简而言之,AI农业并非以AI替换人为目标,而是追求现有条件下的更高效率和更低能耗。

的确,目前过多强调农业无人化并不现实,堆砌和炒作类似概念也并无益处。国内智慧农业的发展,大多尚未摆脱“试验田”的阶段,距离真正的智能化、无人化还有很远距离。要从远程控制跨越到全部机器自主,并非易事。

“就目前的成本和技术成熟度(如数据积累远远不够)来看,人工智能大规模取代农民还需时间。人可以根据不同环境立马调整,但机器就未必,数据积累需要更长时间。”马廷东说,AI是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但还需要很远的路要走。

而纪荣喜则相对乐观。虽然传统种植经验丰富,但他完全不排斥这些能够带来变化的技术。“我自己种植的草莓基地中,有部分已用上补光、空气加温、水份测定、温湿度传感器等。如果人工智能学会了我几十年的草莓种植经验,那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无论如何,农业生产端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将加速新型农业的到来。由于电商势力的加入,农产品经过简单处理变为商品,农业也从以往单一的原料生产,开始逐步向二三产业浸入。而随着标准化和品牌化的深入,农业全产业链的价值也正日益凸显。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新赛道,包括拼多多在内的大小玩家,均已经躬身入局。这其中将演绎什么样的竞合格局,值得拭目以待。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