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繁忙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悠闲社会​何时到来?

2020-08-05 15: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我们休息的自由,尤其是什么也不做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工作需求。在休息调查中,尽管英国和美国的大多数人告诉我们,他们认为休息就是工作的反面,但是57%居住在印度的受访者却持不同的观点。

或许,这些印度受访者热爱工作,对他们的工作非常满意,以至他们觉得工作就是休息。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他们仍然精力充沛,而非精疲力竭。工作中也有休息的时间,这取决于你工作场合的传统程度与严格程度。

尽管有证据表明,休息对身体有益,并能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但除了时尚的广告公司和科技公司外,很少有工作场所会提供让员工恢复精力的短睡时间,或提供休息场所。并且,在工作场合,把脚搁在办公桌上或者打个盹儿(甚至是发呆),都会让你的上司皱起眉头。但是,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有机会在工作中放松、休息,甚至找个乐子的。

几个世纪以来,判断一个人财富多寡的指标就是看他每天必须工作多少个小时。简而言之,一个人工作时间越短,就越富有。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创造了一个词“有闲阶层”,一个不是因辛勤的工作,而是因有钱有闲而出名的阶层。这个阶层的典型成员是富有的企业家以及像俄罗斯这样国家中有钱的地主。

1921,电影《有闲阶级》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说法是对的。城市办公大楼里的清洁工每天要轮几次班,收入才勉强糊口,并且他们永无退休之日。而同一栋大楼里的商人却早已赚得盆满钵盈,他(大多数情况下仍是“他”而非“她”)在40岁时就可以退休,去打高尔夫球了。但这背后的隐情却是:不管你如何看待城市里的商人,他们都以工作时间长和勤奋而著称,干劲十足,充满了冒险精神。

哥伦比亚商学院的西尔维亚·贝莱扎让人们对一位名叫萨莉 · 菲舍尓的女性在脸书上发布的信息进行评估,不过人物的名字和信息都是研究者虚构的。其中一个版本中,萨莉会在脸书上发一些这样的帖子“享受漫长的午休时光”;星期五下午5点时,她又上传动态“下班了!”。然而,在另一个版本中,忙碌的萨莉的发文是“10分钟快速午餐”;星期五下午5点时,她上传的动态是“持续工作中”。研究者没有让受访者去评论萨莉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这些枯燥的内容,而是让他们通过这些帖子来评估她的社会地位。结果,他们认为忙碌的萨莉地位更高、更重要,并认为她处于经济财富阶梯的顶端。对此,你也不会觉得有丝毫意外。在他们看来,如果她忙得连好好吃一顿午餐的时间都没有,那她肯定是一位重要人物。而悠闲版的萨莉则被认为处于财富阶梯的底层。

西尔维亚·贝莱扎认为,正如人们常以稀缺度来判断商品的价值一样,人们也用稀缺度来判断人们所拥有的技能的价值。需求度高等同于稀少,也就等同于更高的价值。因此,在社会中,忙碌的人更有价值。贝莱扎也发现,我们倾向于相信忙碌的人做事更快,更擅长完成多重任务,从事更多的有意义的工作。因此,人们普遍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夸耀忙碌也就不足为奇了。贝莱扎的团队研究了那些所谓的“谦虚自夸的人”(有时还是非常著名的人)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才华的帖子。由于12%的内容是在讲这些人工作多么忙、多么努力,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富人和名人以工作做得少而闻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然而,不管你是否认可繁忙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人们所期盼的悠闲社会仍未到来。约翰·凯恩斯曾预测,到2030年,人们每周工作的标准时长为 15 小时。但是,谁会认为这真的会实现呢?毕竟,当资助休息调查的惠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在2019年1月宣布,正“考虑”在其总部的 800 名员工中推行一周四天的工作制时,人们还对此感到非常震惊,一时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当然,如果工作量没有相应减少,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为了完成工作量,在这4天之内,人们必须非常努力地工作,连片刻的休息时间都没有。但在试行前,谁又知道结果呢?

好消息是,我们在调查如何利用时间时发现,平均来说,我们现在比20世纪50年代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但是,我们通常感觉并非如此。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忙,这或许是因为工作和休闲时间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了。对社会某些领域的人来说,即使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他们也会感觉处于随时待命状态。这并不是说我们的业余时间经常被工作打断,但这种可能性一直存在。即使发生需要我关注的紧急事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们也会条件反射般地查看手机上的新消息。如此,我们会在星期六半夜或者星期天第一时间就快速回复工作邮件,而不是置之不理,把事情留到星期一早上处理。即使我们没有马上回复,这个工作也会一直盘踞在我们脑海里。

这并非第一世界国家独有的现象。在很多低收入国家,对数百万人来说,工作和休息之间的界限也是不固定的,或者说是几乎不存在的。在孟加拉国一条偏僻的道路上,一位经营水果摊的妇女,一天大部分时间可能都“没有工作”,都在休息,甚至打瞌睡。但她不能打卡下班,任何时候,顾客的到来都可以打断她的休息。现在,在高科技国家,短信和电子邮件就如同光临水果摊的顾客,随时会打断人们的休息。这看似是公平的,但却不是最有益的方式。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在高收入国家还是在低收入国家,我们都发现,哪怕实际上没有工作,人们也很难彻底隔绝工作。

本文节选自

《深度休息》

作者: (英)克劳迪娅•哈蒙德(Claudia Hammond)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 在焦虑时代治愈自己的10个心理学方案

译者: 向鹏

出版年: 2020-7-1

编辑 | 杏花村

主编 | 魏冰心

图片 | 网络

原标题:《繁忙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悠闲社会​何时到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