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爱去宜家睡觉的人是怎么想的?

2020-08-11 06: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缓缓打出问号的 ELLEMEN睿士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又到了宜家床上长满人类的季节。人类以各种睡姿躺在床上,发出了惬意的鼾声。(赵忠祥voice)

前几天笔者在逛位于繁华大都市市中心的静安寺宜家时惊讶地发现,即便是周末下午人流高峰,宜家的床上仍然躺满了以各种姿势蹭睡的人群。在人来人往的目光注视中,他们睡得坦然自若,睡得物我两忘。

这不禁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爱去宜家睡觉的人,到底图个啥?

昏黄的光线、舒适的床铺、凉爽的冷风……秉持体验式营销的准则,宜家为所有疲惫生活的人们,尽力打造出了最理想入睡环境;

人们也没有辜负宜家的期待,每一位昏睡过去的消费者,都在用香甜睡眠身体力行的佐证着宜家的「可睡性」。

周末自不必说,巨大人流量下,试睡的消费者也不会让床有休息的时间;但一到工作日的下午,宜家卧室区的消费者,就从试睡变成了嗜睡。有心人还会发现其中一些人的姿态十分娴熟——这脱鞋上床关台灯盖被子一气呵成的架势,一看就是老蹭睡人了。

是的,这些人,被称为「蹭睡一族」。有网友表示,宜家有被子的地方都弥漫着一股脚臭味。

即使每年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一波声讨热潮。一到夏天,依然会有无数蹭睡一族前仆后继地赶往宜家,在这里度过一段惬意的时光。

我们难免产生好奇:他们是什么人?他们是有组织的吗?他们为什么非要来这睡觉?他们如何做到不惧他人的异样眼光?他们……不用上班的吗?(来自社畜深深の疑惑)

为了解决这些困惑,我们冒着被骂的风险,实地探究考察了几家宜家,并(偷偷)做了一些主力人群画像,仅供参考:

A、蹭睡老OG

「没有在宜家蹭睡过的老年人,称不上勤俭持家」。和社会运行规则正相反,在宜家蹭睡一族中,中老年人是绝对的中流砥柱。

勤俭节约的老年人们,会为了省1块钱公交车票走五公里;也会为了超市的免费鸡蛋排一小时队;那么为了省下电费空调费,每天准时准点来宜家报到也不足为奇,一个美滋滋的午觉,远胜于周遭奇怪的目光。

再加上便宜美味的餐食,让宜家源源不断地吸引着蹭睡老OG们。

B、祖国の花朵

蹭睡老OG们的暑期黄金CP,正是祖国の花朵们。夏天的宜家,除了乘凉,无疑也是带娃的最佳场所之一。

不同年龄段的幼童诉求都可以在宜家实现:

小一点可以在儿童区和宜家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相当于托儿所,这里的益智类玩具更加丰富;大一点可以在桌子上写作业,累了就到旁边的床上躺一躺;遇上实在难哄的小朋友,宜家1元钱1个的冰淇淋正好派上用场。

C、卑微の社畜

是的,你没有看错,社畜,也是在宜家蹭睡的主力人群之一。

北京的四元桥宜家、上海的宜家City城市店都位于繁华的CBD区,是附近社畜的午休选择之一。

对于在宜家午睡这事,社畜们有自己的理由:

于私,相比只能在办公桌上趴着睡觉(对颈椎不好),到宜家小憩1小时显然是上佳选择;

于公,夏季工作日的中午是客流量最少的时候——除非必要,很少有人会顶着三十几度的天气,在这种时候来逛宜家吧?此时在宜家蹭睡,不仅将打扰其他顾客的可能性减到最小,也给宜家营造了更热烈的消费范围;

更何况,这床,空着也是空着;这冷气,不吹也在耗电,充电宝都能共享,宜家为什么不可?用互联网语言来说,蹭睡,也是一种资源共享。

年轻的社畜们在宜家蹭睡这件事上也摸索出了经验:换上宽松的衣裤,戴上耳机眼罩,一些人甚至还会抢占带有充电插座的床,一边玩手机一边入睡,用行动力证「你不睡,我不睡,瑞典经济就崩溃」。

年复一年的见怪不怪里,我们的疑惑到现在只剩下了「这么吵怎么睡得下去」这一点。

不过对宜家蹭睡一族有困惑的,可不止我们。

事实上,中国的宜家蹭睡族不仅每年登上微博热搜,在世界范围内也声名远扬,数度引起海外热议。演变到后来,成了一门包含中华文化、市场经济、商业业态、外企入华等元素的国际研究——我们暂称它为「蹭睡学」吧。

从十年前开始,就陆续有外媒报道宜家蹭睡族。

2016 年《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唯独在中国,宜家默许了这种睡觉行为》,文中调侃到「宜家允许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店里睡觉,希望他们有一天能多买几套家具回家」。

2014年,来自加拿大的战地摄影师Kevin Frayer在经过宜家时,拍摄了一组《Sleeping in Ikea》

那么问题来了,在宜家蹭睡,是只属于中国的情形吗?外国人不在宜家蹭睡吗?

事实上,欧美的许多宜家都明文禁止了蹭睡行为,但外国人那叫一个干脆:既然不让蹭睡,我就蹭住吧!

最开始,是两个来自瑞典的熊孩子,在瑞典宜家分店过了一夜后被捕。同年,两位比利时男孩也效仿此举,并拍摄了自己在宜家蹭住的经历:躲在宜家衣柜里三小时,直到营业结束后才溜出来,然后正大光明地在宜家睡了一晚。第二天一早营业前再躲起来,等到正式营业后逃走。

视频被传到YouTube上没多久就突破了170万的点击量,瞬间在熊孩子圈引发了热议,继而引来一群模仿者。

熊孩子们涌进宜家,趁着工作人员不注意躲进衣柜里,试图在宜家度过一晚。一个youtube博主和他的哥们儿成功挑战在宜家过夜,他的哥们儿白天躲在床垫底下。

在脸书上,也有人发起了「我要在宜家过夜」(I wanna have a sleepover in Ikea)的活动,小组成员就有十万人。每年都有数百人发帖表示自己挑战成功。

宜家:就离谱。

然后发出郑重声明:禁止任何人在宜家商店里过夜。

而在中国,宜家也早已由一个家居体验店变为一个大型社(xiang)交(qin)场所。早在两年前,就有三个老太为了一个老头抄起椅子互抡,过程中时不时发出“侬则野鸡”的骂声。

这并非偶然,只要大爷大妈在,哪里都可以是相亲角,只不过在宜家相亲角,他们为自己相亲。每周二周四,阿姨们涂脂抹粉,穿上美丽的小裙子和高跟鞋,大爷们也衬衫西服加身。

他们显然是和蹭睡族截然不同的另一种人群。免费咖啡和空调,为他们提供了性价比最高的谈情说爱场所。

1988年,Ikea在上海徐汇区开了第一家商场。在它进入中国市场之前,中国没有任何一家商场,可以让当地人这样自由自在地感受陈列的商品。

在对待蹭睡族上,宜家的态度是经历了不少仰卧起坐的:2014年中国人蹭睡的照片火遍国外后,宜家一度宣布了新规定,表示:拒绝顾客长时间蹭睡样品!

但没过多久,当海内外还在为蹭睡族愤愤不平时,宜家又表示:I’m fine,Thank you,and you?

宜家总部发言人Josefin Torell曾表态,「宜家中国既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阻止中国顾客睡觉,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吸引他们在店里睡觉。我们根本就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大家在我们的商场里有家的感觉。确实,这额外增加了一点工作量;但另一方面,如果顾客试过我们的家具,并且喜欢,我们可以卖出更多的床垫。」

BBC曾一语中的:宜家从来没有禁止中国客户蹭睡,因为这也是它们的商业策略之一。

据资料,近三成去宜家购物的顾客是为了宜家的美食。2018年,宜家食品销售总额增长了8%,在全球卖出了1亿杯咖啡和无数的肉丸配蓝莓果酱。宜家在世界各地开了300多家餐厅,但是在中国的营收就达到了15亿元。

几乎占据10%营业额食物销售的背后,宜家躺的朋友们也贡献了许多力,以至于2019年宜家业绩下滑时,宜家中国区总裁Anna Pawlak-Kuliga公开在社交网络上召唤蹭睡族,「很高兴看到人们来宜家休息,宜家希望打造一个人们和朋友聚会的地方,给消费者非常愉悦和欢乐的体验」。

宜家还曾举办过「大型试睡趴」:在IKEA睡上一整晚的活动,把试睡当成宣传广告的手段,吸引更多人前来试睡。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在公共场合睡觉并不是耻辱或者尴尬的事情,而宜家很好地适应了这个国情。」BBC表示。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一位在北京和上海生活了6年的德国摄影师Bernd Hagemann拍下了700多张正在睡觉的中国人,甚至创建了一个网站sleepingChinese.com。

照片中的人正在任何你能想象到的地方入睡,摄影师认为这体现了中国人超强的适应力。

另一位定居上海的法国摄影师Eric Leleu也曾经对此表现出了满头的问号:睡觉难道不是一个很私密的事吗?!

因为太过疑惑,他同样用镜头记录下了在各处入睡的人们:

曾经还有个同样令人迷惑的天问:为什么只有中国人爱午睡?甚至有外国网友在论坛上发问,“难道在中国上班族是可以午睡的吗???”

在西方文化中,在公共场合睡觉被认为是一种不得体,甚至有些粗鲁的行为;但是在中国,趴在什么地方小睡一会儿不大会被公序良俗指责,一到午休时间,办公室放倒一片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生活一景。

走哪儿睡哪儿的“睡眠自由”,大概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DNA基因链条里。

而尽管可以预见,宜家蹭睡行为依然会屡禁不止,但在用调侃与宜家蹭睡族划分出阵营时,也别忘记,这其中有些人真的是来宜家「睡觉」的。

他们可能真的很累,他们不在冷气充足到需要裹毛毯的写字楼上班,他们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体力,他们不太懂得体验后需要购买的社会潜规则,他们甚至无法进入主力人群画像的ABCD,是用户G,或H。

他们只是想在休息时间,能在一处可以不被赶走的地方,好好睡一觉。恰巧这里比较舒适,恰巧这就是宜家。

宜家就是你家,宜家也是他家。

既然宜家不反对,那,就让他们好好睡一觉吧。

Have a nice sleep。

撰文:ttt & 莱斯利

原标题:《爱去宜家睡觉的人是怎么想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