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欧美社会与文化观察(四)| 从过境国到移民地——波兰华人社区的发展史

2020-08-15 16: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导读】欧美是中国人类学海外社会田野调查相对集中的一个区域。近十多年,中国人类学积累了二十多项以欧美国家的具体社区为参与观察对象的研究成果,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的世界社会调查的一个先遣队。欧美人类学对于他者的研究包括对于中国社会的参与观察,当前我们也开始形成深入欧美社会实施参与观察的创新团队。我们从欧美人类学的“凝视”对象,转而成为“凝视”对方的主体,由此奠定了知识生产的一种新型关系。我们以欧美为对象的研究固然是要认识欧美社会与文化,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认识自身,反思过去,展望未来。这同样具有重要价值。2019年,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推出主题为“欧美社会与文化的人类学田野考察”博雅工作坊,邀请8位长期在欧美各国从事社会田野调查的专家介绍他们的观察感悟,现将与会者发言进行摘编,以飨读者。

华沙大学博士研究生Krzysztof Kardaszewicz(张晓风)的研究对象是波兰的华人社会。他表示,华人社区是波兰发展最快、变化最快的外国社区之一。 虽然人数很少(不到10,000人拥有官方居住文件),但华人社区提供了外国人将波兰作为移民目的地国家以及中国侨民移民模式演变的洞察视角。

拥有3850万人口的波兰,在其现代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是移民外迁国家,其全球移居人口约有2000万人(主要集中在美国),因政治或经济原因而移民的经历被写进了几代人的生活记录中。这种流动性的最新例证是波兰在2004年加入欧盟后,约有100万波兰人从事着与移民英国有关的工作和研究。在波兰后社会主义转型的多年间,它一直是移民西欧的过境国,即使在今天,外国定居者人数也不及波兰总人口的1%。近年来,该国逐步从移民过境国向潜在移民目的地转变,波兰华人社区的历史由此也成为这一动态过程的一部分。

波兰华人侨民经历了三次主要的移民浪潮,与波兰后社会主义转型的时间表大致相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浪潮与波兰经济转型同步;2004年的浪潮因其欧盟成员国的身份而起;2012年的浪潮既标志着中国与中东欧地区交往开启了新篇章,又反映出2008年经济危机后10年中的新移民动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存在被其他移民社区所掩盖,他们要么更成熟,要么数量更多。比如越南侨民,其在波兰的存在要归功于社会主义学生交换计划,在1989年之后又出现了大规模的经济移民。据非正式统计,高峰期有5万越南移民活跃在批发贸易和餐饮业务中,他们拥有完善的社区和文化组织。虽然现在人数有所下降,但波兰大众对“亚洲”文化的想象仍深受越南人的影响,对华人社区的商业活动和文化遗产的理解也往往停留在此前越南移民留下的印象,甚至被其混淆。

另一个例子是自2014年以来已成为波兰最大外国人群体的乌克兰侨民。由于2006年波兰为六个邻国开放了灵活的工作许可证制度,乌克兰工人周期性地前往波兰工作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在俄罗斯对乌克兰进行军事干预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之后,这种趋势演变为大规模移民。2015-2017年,约80万至100万名乌克兰季节性工人每年前往波兰,许多人最终定居于此。目前,波兰近一半的外国人都是乌克兰人,在建筑,农业和服务业中占有很大比例。上述两个外国人社区是波兰成为新兴移民目的地的重要例证。在这个过程中,华人社区规模较小,但老侨民和新侨民之间的变化也非常明显。

 

老侨民大多由前两次移民浪潮(20世纪80年代和2004年)而来,他们主要由寻找新商机的企业家组成,包括由学生转变成的商人,与国有企业有关系的投资者,以及中国“东欧热”所产生的群体,即温州农村经济移民和通过俄罗斯和匈牙利到达波兰的“穿梭商”。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波兰是一个新的后社会主义市场,也是中东欧开展业务的主要国家之一,为此他们定期在波兰、捷克、匈牙利和意大利之间转移。由于他们主要关注经济收益,因此迁移策略主要是“追随金钱”,通过改变地点以寻求更多机会而不是定居在某个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国国内的移民行为,以及欧洲的一些华人社区遵循的相似原则:经济链式移民和寻求机遇式移民。

关于时机与移民流动性的一个有说服力的例证是华沙唐人街的形成。1989年后,华沙市中心被废弃的X-lecia体育场变成了一个户外市场,一直到2008年都是欧洲最大的集市,吸引了来自中欧、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土耳其甚至越南和中国的贸易商。然而,为了筹备2012年波兰欧洲杯,这个市场最终被拆除,此后,中国商人开始将业务转移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华沙郊区开发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也即今天的华沙唐人街。随着波兰加入欧盟并融入了更大的欧洲市场,作为始于2004年第二次移民潮的一部分,新唐人街的贸易侨民开始大幅扩张。华沙迅速成为一个受欢迎的物流和批发贸易中心,随之而来的是快速的商业增长和大量商品的快速销售。一些交易商回忆称,他们可以轻松地从中国订购30集装箱的单一类型产品(如白色网球鞋),并且毫不费力地售出。贸易热潮吸引了来自其他欧洲国家的贸易商,这些国家的众多华人也纷纷来到这里开展新业务。

 

 

虽然许多移民通过经营变得富裕,但却缺少稳定性,整个华人社区仍然是暂居的状态。通常情况下,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税收控制和法规的严格执行,许多商人都遵循旧策略,离开该国去其他地方开展业务。据粗略统计,约90%的原始贸易侨民离开后都没有再回来。实际上,除了追求“快速获利”,还有几个重要原因导致他们难以长期定居。

 

波兰人和中国人不同的商业风格是一个关键的挑战因素。中国商业活动的灵活性和实用主义允许交易者快速解决问题从而轻易地“完成交易”,而波兰的贸易节奏较慢,交易行为通常发生在既定的监管和大量严格的官僚机构的背景下。中国商人经常抱怨波兰机构对其业务的干扰以及税务、海关部门的“骚扰”。此外,多年来对快速收益的关注意味着只有少数资源丰富的中国商人能够制定更大的商业战略,比如一位女商人基于当地的琥珀品牌产品(从珠宝,啤酒到化妆品)建立了一家新公司,引发大多数中国企业家参与非法开采琥珀并将其出口到中国的激烈竞争。这些聚焦即时收益的商业行为引发了不少人的质疑,由此导致贸易侨民与波兰主流社会之间的文化误解。中国的贸易社区被认为是“孤立的”和“对外人封闭的”,这常常引起对中国的误解和对“富裕的外国人”的不信任。

 

不过,在过去几年中,上述问题和社区的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12年开始,中国与波兰的外交和经济交往呈现出新动态,高层双边国事访问不断,“16+1倡议”在华沙启动。此后,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波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关注转变为访问团、游客和中国移民的增加。由此开始的第三次移民浪潮与此前的侨民大不相同,主要由白领专业人士、大学生和那些为自己的孩子寻找合适学校的中产家庭组成。对他们而言,波兰不再单纯是寻求商机或财富的地方,而是一个经济增长和环境状况相对稳定且生活成本较低的欧盟成员国,许多新移民的动机也变为寻求更好的生活质量。

虽然这一变化意义重大,但目前尚不清楚它是否会转化为一个长期的趋势。尽管这些华人新移民通常受过更好的教育且较富有,但他们仍面临着一些持久性挑战。比如语言障碍和建立更深层次的当地关系的困难可能会导致他们持续的社会和文化孤立,事实也证明这很难克服。不确定如何应对当地机构(从医疗到学校教育到税收),新移民往往只能依赖翻译以及私营部门的服务。最后,由于新法规对申请3年居留签证这一最受中国新移民欢迎的定居方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许多表示准备购买房产并长期留在波兰的家庭也开始不确定是否能够留下来。随着华人社区在新移民出现的情况下不断发展,波兰是否能摆脱过境国家的定位还有待观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