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版《请回答1988》?热搜剧一追,就等着血压飙高吧

2020-08-18 07: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小十君 第十放映室

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进入5G冲浪的新时代。

最明显的,就是观众的注意力成了稀缺货,每部爆款剧的生命周期被不断压缩。

长则以月论,短则以周计。

前一周,还在为《三十而已》大结局意难平;

一转眼,又开启了新一轮的热搜追剧。

没错,今天要验的货是它——

《以家人之名》

01.

货不对板

如果说,台偶之王《流星花园》曾满足万千少女对于梦中情人的一切幻想。

那么,《以家人之名》则是对“国欠哥”(国家欠我一个哥哥)的另类诠释:

剧情主要讲述没有血缘关系的三兄妹如何打破“血浓于水”的定律,共同应对原生家庭的危机。

小妹李尖尖(谭松韵饰),江湖人称“虎皮尖椒”。

顾名思义,就是又虎又皮,性格欢脱。

在外,她是个敢带板砖上学、经常惹是生非的狠人;

在家,却是会对着满屋子大老爷们儿宣布来例假的憨憨。

反差萌,是角色建立的基础。

但万一用力过猛,又会显得“缺心眼”。

幸好,谭松韵与角色的契合度很高。

尖尖身上既保留了少女的娇憨,又有邻家小妹的亲切感。

大哥凌霄(宋威龙饰),人送外号“凌天仙”。

他的人设,包揽了校园言情中所有苏点:

人帅腿长、声音酥、全能学霸、冰山。

更准确的说,是外冷内热的酷盖。

这份暖意,他只展现给最亲近的人。

因为一起意外,他眼睁睁看着亲生妹妹死去,就此留下童年阴影。

再加上成天吵架、把家丑闹到人尽皆知的父母。

他的成长环境,简直堪比战区。

处处是坑,步步踩雷。

于是,小凌霄选择封闭内心,躲进漫画书构建的虚拟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两人相遇了。

面对爱答不理的凌霄,尖尖祭出一连串的“驯哥小妙招”:

送核桃、送照片、分享小秘密、为凌霄打架挂彩。

凭借这股韧劲儿,她初步攻破凌霄的内心防线。

每当父母吵架,凌霄就会跑到门外,坐在楼梯上看书。

为了让凌霄不至于挨饿,尖尖每次都会喊他上自家吃饭。

一开始,凌霄还很矜持。

任由对方软磨硬泡,就是不松口。

后来,他不断转移阵地,离尖尖家越来越近。

最后干脆守在她家门口,准时等待投喂。

久违的笑容,宣告着这场“攻心战”的最终胜利。

内部堡垒瓦解了,凌霄成了尖尖家的常客。

但真正促成这段兄妹缘的,还是外部势力。

因为忍无可忍,凌霄母亲离家出走。

临走前,她狠心地把凌霄“送”给了尖尖。

小哥贺子秋(张新成饰),小妹的最佳战友兼隐形妹控。

对待小妹,他的做事原则就一个字——宠。

这份宠溺,还得追溯到他的童年。

从小成长于单亲家庭,所以子秋性格早熟乖巧,不争不抢。

后来又遭到母亲抛弃,被迫寄人篱下。

为了避免再度被抛弃的命运,他慢慢养成了讨好型人格:

包揽家务,无条件地照顾和忍让家人、从来不敢提要求。

不同于尖尖初次见面就想pick凌霄,尖尖对于子秋的存在十分抵触,生怕他抢走父亲的心。

即使这些差别待遇被时间渐渐磨平,子秋内心的自卑与危机感却从未消失。

正因如此,他在家庭中的位置和态度,最值得玩味。

表面上,他和李海潮情同父子。

实际上,面对那道“家人”与“外人”的区隔线,他如履薄冰。

面对一块长大的兄妹俩,既亲昵又疏离。

如果止步于此,《以家人之名》的卖相还挺诱人。

充满张力的人设、错位的亲情、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物关系。

这些新鲜感十足的设定,几集过后露了馅。

脱口而出的那句“真香”,被我默默撤回。

关键在于,三兄妹的相处模式,越看越不对劲。

起初,三人亲密无间、和谐有爱。

两个校草级帅哥不仅温柔体贴、有求必应,还成天围绕着妹妹打转。

即使设定完全脱离现实,照样戳中颜值党的软肋。

让人一边秒变柠檬精,一边情不自禁地沉浸和代入。

渐渐,凌霄和尖尖之间的双箭头开始粗到让人无法忽视。

不光是两人的对话,迸发出微妙火花:

还有搂肩、牵手、掐脸,男友力max的摸头杀。

这与其说是兄妹,倒不如说是恋人未满。

深夜,尖尖在默默等凌霄回家,被一旁的小哥调侃:

“你快变成望夫石了。”

照这么看,倒有种“全世界都知道你俩是一对”的心照不宣。

再加上若有似无的暧昧、明里暗里的撒糖、片花里的吻戏镜头,无一不在暗示:

成长的烦恼只是表象,“伪骨科”恋爱线才是最终归宿。

俊男美女谈恋爱,我不反对。

但别忘了,本剧名叫《以家人之名》,而不是《致我们甜甜的小美满》。

我期待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磕磕绊绊、细水长流,不是换汤不换药的“变种玛丽苏”。

令人失望的,正是这种货不对板、心口不一的宣传套路。

我的一片真心,终究错付了。

02.

噪点

自从《请回答1988》成为现象级韩剧,国内就跟着掀起了一股“复古热潮”。

市面上主打“怀旧+青春”的同款,多到快要超载——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我们的青春期》《我们的四十年》《相约九八》《人不彪悍枉少年》。

无论是正经翻拍,还是“蹭热点”。

国产剧对于复刻《请回答1988》的执念,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本剧也不例外。

剧集开场,就送上一份经典套餐:

餐桌罩、《黑猫警长》动画、铁皮青蛙、珍珠门帘、抽屉里的百雀羚铁盒。

对于还原特定的时代符号,剧组确实上心了。

接着往下看。

从家具到室内摆设,一切都太过井井有条、纤尘不染,反而缺了点烟火气。

你想,李海潮父女一起生活多年,怎么可能和楼上刚搬来的住户一样,鲜少留下痕迹?

但凡有点生活常识的观众,瞬间就能识破障眼法:

这又是个精心布置的样板间罢了。

再配上芒果台祖传的柔光滤镜。

过去与当下之间的壁障,碎了一地。

如果没有做过功课,怕是猜不到本剧的年代背景设定在上世纪90年代。

作个对比。

《请回答1988年》的滤镜,自带年代感。

再仔细看。

镜头扫过房间时的特写。

磨损严重的书腰、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吉祥物“虎力多”。

灰扑扑的棒球、泛黄的照片、摆放凌乱的游戏机和卡带。

墙上的新闻剪报和棋谱,也是有新有旧。

依靠这些扎实细节,人物和故事的可信度才蹭蹭往上涨。

只消看一眼,你就能联想到阿泽和德善他们平时的娱乐生活。

在影视工业愈发成熟的当下,年代剧考验的不再是投资规模和服化道等硬性条件。

剧情文本、生活质感、年代感。

要想打造一个沉浸式的舞台,这些缺一不可。

说起年代感。

年代剧的精髓,原本在于撕开一道口子。

以小人物为支点,窥探大时代的风貌与人情世故。

而本剧呢,做了个减法:

取其皮囊,去其精华。

试想,开着一家面馆、收入并不宽裕的李爸却悉心照料着三个孩子。

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儿子,被他视如己出。

这份不计回报的爱与付出,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时期,更显质朴珍贵。

这份常人难以企及的艰辛,剧中很少提及。

故事的重点,放在兄弟俩如何应对原生家庭和衍生问题上。

亲生父母狠心弃子,多年之后回头认亲。

类似的社会新闻泛滥到哪怕放在1818黄金眼上,都不配上头条。

当年代感与叙事割裂,成了可有可无的背景板。

“年代”+“家庭”,这对组合“1+1>2”的效果也被大大削弱。

说穿了,《以家人之名》就套了个壳。

里头的故事逻辑,仍旧照搬现代家庭剧。

03.

速食鸡汤

浮于表面的设计感就像是屏幕里的噪点,除了略感失真,倒无伤大雅。

毕竟《以家人之名》的套路尽管俗,还算耐看。

主角颜值和故事设定,也撑得起一部爆款剧。

前提是,你得无视以下“硬伤”。

首先,过于理想化的人物过渡。

或许是编剧的耐心欠费,又或许受篇幅所限。

三兄妹的童年经历只草草铺垫了两集。

字幕一打,镜头一切。

两爸三娃的磨合过程,被直接跳过。

剧情突然就进入下一阶段——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模式。

性格内敛的凌霄是如何与子秋相处,逐渐融入新家?

钢铁直男凌和平是如何对待子秋、尖尖,从而摩擦出父子/父女情?

李海潮是怎么分配精力,才能让兄妹三人不至于被冷落?

我们不得而知。

上一秒,小尖尖还在处处针对子秋,想把他赶出家门;

下一秒,两人就无缝切换到兄妹模式。

走路勾肩搭背,有说有笑。

这种处理方式,就好比随手翻开一本小说。

扫完人物介绍,马上跳到高潮部分。

就算连猜带蒙跟得上剧情,也多少有点膈应。

再比如。

登场时,凌和平是个无情的加班机器,每天忙到昏天黑地。

对于家人内心的创伤,他不闻不问。

对于挽救家庭,他所作的最大努力就是不停地服软、认怂、道歉。

直到妻子抛家弃子,一走了之。

离了婚,凌和平突然就痛改前非。

性子变得体贴温顺,工作时间也规律了,每天准点回家吃饭。

不仅如此,还学会了捏肩捶腿、洗碗择菜等“求生”技能。

总之,乖巧得很。

如果硬要解释,只能归功于李海潮“调教有方”吧。

再者,是对家庭矛盾的避重就轻。

原生家庭、丧偶式育儿——既是难解的社会症结,也是多数家庭剧绕不过的坎儿。

万万没想到,编剧居然开出了一张神奇偏方:

“找个男妈妈”。

为了照顾女儿,李海潮多年来又当爹又当妈,既贤惠又唠叨。

比起半路当家的张东升,这才叫真正的“男妈妈”。

本着“多个人就是多双筷子”的原则,两个大老爷们儿决定搭伙过日子。

于是,就开启了安心带娃模式。

一个出钱,一个出力,分工明确。

只谈责任,不谈感情,杜绝纠纷。

不吵架、不摔碗、不掀桌,家庭气氛无比和谐。

再看两人的互动。

下班后,凌和平进门,脱衣服、换拖鞋。

李海潮上前迎接,两人一块端菜、摆碗、闲聊,其乐融融。

饭桌上,两人一个唱红脸,另一个唱白脸,把孩子们治的服服帖帖。

就连偶尔拌嘴,也是满满的老夫老妻既视感。

惹得弹幕激情开麦,“磕到了!磕到了!”“哈哈,老婆生气了!”

万物皆可磕CP?腐眼看人基?

先别急着吐槽这届观众。

抛开角色性别。

以上场景和对话,难道不是复制粘贴自古早味儿的家庭伦理剧?

剧里,两人“蜜里调油”,上演“夫夫日常”。

剧外,演员本人也亲自盖章。

所以说,《以家人之名》哪里是国版《请回答我1988》。

这分明是国版《昨日的美食》啊!

两爸带娃欢乐多,你主外来我主内。

这类剧情编排确实有趣。

但同时也模糊了问题的焦点,消解了矛盾的核心:

家庭分工的不合理、丧偶式育儿施加的压力。

凌霄父母之所以闹掰,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男方的不称职。

对应到剧里,凌爸反倒“因祸得福”。

老婆跑路了,中年夫夫俩过得有滋有味。

家里的琐事,用不着他操心。

家庭的裂隙,也被暂时缝合。

这样一来,不就等于甩锅给陈婷,造成一种她才是罪魁祸首的错觉。

如此看来,尖尖宣布自己来例假,并收获四张问号脸的场景倒成了某种暗喻:

正如母亲在家庭的缺席,女性视角在剧中也同样稀缺。

从中,甚至能嗅到一丝隐约的厌女倾向。

否则的话,很难解释剧中女性角色的塑造为何都如此一言难尽。

明明有了美满幸福的新生活,好不容易忘了过去的阴影。

陈婷为何突然就想寻求谅解,认回凌霄?

对此,编剧的解释是,血浓于水、一家人就该整整齐齐。

暂且不说这种强行刷存在感的方法,有多令人反感。

陈婷的人物逻辑,一向难以自洽。

明明是她要打着“修复亲情”旗号,一直纵容女儿小橙子跑来李家。

也是她疏忽了监管责任,导致小橙子经常单独行动。

结果,她却在小橙子意外摔伤以后大发雷霆,指责尖尖和李海潮的不是。

看到这,我只想说:

exm,有事吗您?

光有陈婷还不够,一家老小齐上阵。

倚老卖老的外婆登场,主要负责激化母子矛盾;

“天降亲妹”小橙子负责和李尖尖争风吃醋。

顺便,通过这种方式印证尖尖在凌霄心中的地位,间接喂糖。

人物的行为和动机是否符合情理,这不重要。

毕竟,她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推动剧情的工具人:

李尖尖的母亲,从头到尾只活在家人的记忆和照片里,连个正面镜头都不给;

贺梅和陈婷相继出走,为男主融入新家制造契机。

再比如,齐明月和唐灿的妈。

一个狠抓女儿的学习成绩,不许她有一丝松懈。

另一个望女成凤,孤注一掷地辞掉世界五百强的工作,一门心思想把女儿培养成未来的大明星。

一句话概括她们的人设——翻版宋倩。

配角尚且如此,路人角色们就更加“卑微”了。

比如,钱婆婆、方婆婆等。

她们甚至连个完整名字都没有,更别提饱满的人物塑造。

轮到街坊邻居串场时,基本都带着任务:

替李海潮张罗相亲、给陈婷做思想工作、故意吓唬子秋。

剧里还贴心地让她们自动站队,代替观众进行总结和输出——

一派彻底否定陈婷抛夫弃子的行为;

另一派则替她辩解,说她当年也是自有苦衷。

更重要的,是让路过的凌霄“刚好”听到这番话,回想起当年的伤心事。

不同于《三十而已》里林有有承担了大部分的骂战火力。

《以家人之名》这套组合拳下来,观众陷入了不知该先怼谁的迷茫。

幸好,剧组贴心地备好了AOE大招——

#凌霄家女性三代好气人#。

一个不够?那还有俩。

总有一款,能戳中网友的点。

通过观赏悲剧,观众心中的负面情绪——诸如绝望、恐惧、羞耻等,得以释放和排解。

这一过程,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净化”。

如今的热门剧也有相似作用。

只不过它更像打气筒,里面塞满各种极端情绪。

随着剧情推进,情绪发酵、膨胀、最后炸裂。

等到发泄完了,观众爽了,热度也有了。

如果说好的家庭剧就像一锅滋味丰富的大杂烩,那么《以家人之名》则更像一锅速食鸡汤。

香气浓烈却无余味,更别谈营养价值。

但它绝非特例。

在kpi压力下,“重营销、轻内涵”的创作手法越发风靡;

在“情绪换流量”法则下,国产剧已经容不得平淡。

成长的困境、个人与家庭的碰撞、人性的复杂面相。

这些家庭剧的精髓,被一再地过滤、稀释、简化。

最后,只剩下标签与标签之间的对抗、简单粗暴的撕扯、光速反转的爽感叙事。

平淡不等于乏味、狗血不等于精彩。

观众要的是真诚,不是套路。

如果做不到,那么所谓“国版《请回答1988》”也不过是自欺欺人。

- END -

原标题:《热搜剧一追,就等着血压飙高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