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倡导吃饭新风尚,紫燕百味鸡发起健康公筷行动

王潇雨
2020-08-18 17:58
公益湃 >
字号

今年的疫情让人们对健康更加重视,除了要吃得健康,吃的方法也要健康,因此使用公筷这个卫生习惯也随之被重视。

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使用公筷就被推广过,然而,随着疫情缓解,也逐渐不被提起。外出就餐时,饭桌上的公筷就常常沦为摆设,更不用说一家人一起吃饭了,究其原因还是“不习惯”、“嫌麻烦”。

使用公筷好处多推行难

近日,上海紫燕百味鸡颛兴路店就贴上了“公筷安全倡议书”。一些在排队购买的消费者也表达了他们对使用公筷的看法。

在附近上班的刘小姐表示,在外就餐时,如果商家提供一般会使用公筷,但是在家和爸妈一起就餐没这个习惯。“一是麻烦,总共嘛就那两三个菜,还要再准备几双筷子”,刘小姐说:“还有就是一家人在一起交叉的地方太多了,很难避免。”

图为紫燕顾客手持赠送的公筷

刚挑选完熟食的公务人员夏先生家中有个6岁的女儿,他表示,使用公筷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但做起来不容易。“尤其和父母一起吃饭时,他们会觉得使用公筷是‘生疏’的表现”,但也有例外,夏先生说:“我女儿会单独使用双筷子,我们也从不用自己的筷子给她夹菜。”

从市民的反馈不难看出,公筷使用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但是因为中餐合食的习惯,以及饮食文化的原因,在家中推行公筷使用并不易。

莫让饭菜当作细菌的培养皿

今年,杭州市疾控中心专门在餐厅做过使用公筷和不用公筷的细菌数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不用公筷夹的菜品细菌数全部高于公筷组,有的甚至高出200多倍。

如果不使用公筷,一方面,会把自身口鼻腔携带的细菌通过筷子传到菜上。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不同菜品本身携带细菌的交叉污染。

世卫组织统计数据表明,唾液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多疾病都是在互相夹菜、公私筷不分中传播蔓延的。除了新冠肺炎,还有如甲肝、戊肝、手足口病、幽门螺杆菌等几种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容易因混用筷子等餐具传播。

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密切相关。据最新发布的相关数据,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9%,这与中国人不使用公筷的习惯不无关系。

不过,部分家庭还是养成了使用公筷的习惯。在媒体工作的李女士,家里就用公筷多年,即便是和老公两个人吃饭也依然使用公筷。其实,和中国大多数人一样,李女士的父母一开始并不太接受一家人用公筷,但随着李女士耐心的解释,以及使用公筷的好处逐渐凸显,他们也用上了公筷。

李女士总结了使用公筷的经验,除了公筷要和其他筷子区分开,家里每个人最好还能“专人专餐具”。实施起来也并不难,每个人的碗、筷、勺可以选不同的款式,同款式的可以用不同颜色区分。

多省市共倡公筷,商家积极响应

今年,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和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共同发布了《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呼吁市民无论在外就餐还是在家吃饭,都要使用公筷,倡导吃饭新风尚。

北京则把分餐进食、公筷公勺等生活方式写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同日起施行的还有《甘肃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安徽省发出的《文明餐桌行动倡议书》等等,都是倡议人们分餐食之,使用公筷,卫生进食。

紫燕顾客接受采访

紫燕食品也在响应号召,8月14日起,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门店为顾客发放公筷,并在食品窗口张贴公筷知识宣传单页,号召大家养成健康好习惯。例如在家喂食孩子,不要用自己的碗筷,尤其不要“尝一尝”温度再喂食;客人来家里做客,也不要“碍于情面”不好意思使用公筷,而是真正为他们健康着想,摆上公筷。

紫燕食品是一家全国性的熟食连锁企业,现已在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100多个城区开设“紫燕百味鸡”品牌连锁店超4000家,创出以百味鸡、夫妻肺片、藤椒鸡、紫燕鹅为主的百余道特色菜肴。并依托丰富的产品线、供应链管控、软硬件设施建设等优势,从原料采购到冷链配送等方面均建立了规范的管理体系。

紫燕百味鸡芙蓉鸭

作为老百姓喜爱的熟食品牌,紫燕食品一直把传播健康、美味的卤制熟食文化作为企业使命,自2017年起,公司连续3年入围开店邦“中国高成长连锁品牌TOP50强”,并在今年获得由上海国际餐饮美食加盟展会评选的“202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餐饮品牌”奖,以及“315诚信体系优秀单位”的荣誉称号。本次倡导使用公筷,也是希望消费者吃得好,也吃得更健康。

紫燕百味鸡夫妻肺片

一家人一起吃饭本就是一件温馨的事,在家使用公筷并不是没有人情味,而是更好保护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不把细菌传给他人,才是真正的关爱。

    责任编辑:毛玮静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