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密集互动中重构长三角:进取的“后进生”拥抱担当的中心城市

澎湃新闻记者 袁杰
2020-08-26 11:39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马鞍山市委宣传部@马鞍山发布截屏图。

安徽省马鞍山市商业广场的地下停车场内,“苏A”牌照可谓比比皆是。去年6月,马鞍山市委宣传部@马鞍山发布曾发布这样一条微博,“昨晚的马鞍山,真的可以看到南京”。文字配图是一张夜景图,可依稀看到远处的南京地标建筑紫峰大厦,@马鞍山发布称,这张图片拍摄于马鞍山市中心某小区楼顶……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长三角一体化打破了行政藩篱,实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这给了一些传统意义上所谓的“后进生”进击的机会。

典型如马鞍山、滁州这般,地理上和心理上都更加靠近外省的中心城市,但长期碍于行政藩篱的存在,融入周边中心城市发展并不太顺畅。

而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终于给了马鞍山们“破局”良机。在此过程中,并没有一味“等靠要”,而是主动出击的他们,无意中也书写了属于“后进生”们的榜样故事。

“借梯登高”

滁州、马鞍山等地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都曾谈到,长三角一体化是必须要抓住的,“最为现实的机遇”。

就在八月初,滁州发布了实施长三角一体化的“滁州方案”。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份方案对“融入南京”着墨颇多。比如,要加快建设“大江北”协同发展区,推进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加快毗邻南京江北新区扇形区域率先整体融合、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努力打造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

滁州市发改委主任吴孝水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滁州此前曾提出过“大滁城”战略,即以滁州主城区为核心,打造来安等三个副中心,拱卫主城。

如今,滁州城市发展战略已调整为“大江北”,即包括主城区和撒个副中心在内全员“向东看”,积极融入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

澎湃新闻注意到,从经济总量上看,滁州已是安徽“第三城”,在省内仅次于省会合肥和芜湖,上升势头明显。

当然,正如长三角一体化“滁州方案”所说,和长三角先进地区相比,滁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经济总量与人均量较低、产业发展水平不高、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不强。

“借梯登高”正是解决之道。如果说南京是一座山峰,滁州正处于山坡上。如果山峰生长得越来越高,那么山坡也有机会随之而隆起。

同理,位于南京西南侧的马鞍山,高铁到南京仅需20分钟左右。和滁州的“大江北”战略相比,马鞍山则在力求和南京南侧的江宁、溧水实现同城化。

甚至,马鞍山已经将南京地铁“为我所用”。地图软件显示,马鞍山市博望区距南京地铁宁高城际多个地铁站的直线距离都在5公里以内。2019年底,博望至宁高城际石湫站的跨省公交正式开通运营。另据马鞍山市政府官网信息,全长30公里的宁马城际预计将在2025年前开通,届时可与南京地铁7号线换乘。

紧挨着江苏徐州的安徽萧县,近一年来同样将跨省一体化、融入徐州经济圈发展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萧县县委书记黄韡在近半年内多次带队赴徐州进行招商。他曾在全县工作务虚会上提出,要全方位、深层次对接徐州都市圈,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中实现高质发展。澎湃新闻注意到,黄韡此前曾任合肥市长丰县县长,而正是通过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争做省会辐射皖北的“桥头堡”,长丰目前已由贫困县转身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群主”的担当

作为“群主”,几大中心城市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面对周边省外兄弟城市的协同发展意愿,该当何为?

2019年初,杭州至安徽黄山高铁开通不久后,杭州市党政代表团乘坐高铁前往黄山,双方一口气签署了10个合作协议,两地正式迈入跨省合作“快车道”。

根据协议,都是知名旅游名城的两地,将整合两市优势旅游、文化资源,共同策划跨区域旅游产品,重点打造杭黄世界遗产经典游,等等。

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的黄山位于安徽省最南侧,长期偏安一隅。而随着杭黄高铁的开通,黄山到杭州的时空距离一下子被拉近,加入杭州都市圈看起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用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的话说,杭州与黄山的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杭黄两地合作从未像今天这样恰逢其时。

他说,两地要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方式、创新合作机制、提升合作质量,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打造跨区域合作的典范。

再拿南京来说,去年10月和11月,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曾率党政代表团先后到访滁州市和马鞍山市。

据《南京日报》报道,南京分部和滁州、马鞍山签署了一系列跨界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对于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张敬华在提出要和周边城市产业协作、交通对接以及环境共治之外,还提到要公共服务“一卡通”,加强优质资源跨区域合作,让两市的群众得到更多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也就是说,一体化发展并非中心城市简单地“吸附”周边资源,而是互相成就的过程,还要让老百姓有实在的获得感,体现“群主”担当。

而相比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由苏鲁豫皖四省十市组成的淮海经济区,发展底子相对较薄弱,抱团实现“洼地崛起”存在一定的难度。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群主”徐州这几年也没少为了兄弟们抱团发展““操心”。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发出“恳请”,恳请国家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从而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的示范样板,实现淮海经济区的“洼地崛起”。

重构长三角

随着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不难发现,一体化发展让要素更加自由流动后,跨界交流、跨省合作变得更加常见,也更加必要了。

这也使得,长三角过去简单由三省一市组成的区域格局,在打破行政藩篱后悄然间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就促成了一些“进取型模范生”的出现。

正如上文所提到,滁州和马鞍山两市的标签,不再简单是“皖江城市”,而是共同组成了南京都市圈的“潜力西翼”;黄山不再是一个偏安一隅的旅游城市,而是杭州都市圈的重要成员城市,以及杭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组成部分;宿州不再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皖北城市,而是大胆自我定位为“淮海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还有宣城,安徽唯一和苏浙均接壤的城市,处于安徽“东进”最前沿。早在2001年撤地设市之初,宣城就开全省之先,率先作出“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决定。

据人民网今年1月报道,安徽宣城市委书记陶方启谈到,宣城这个传统的皖南小城,随着近年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实践,宣城由“圈外”变成了“群内”,由“边缘”变成了“前沿”,由“成员”变成了“中心”,在长三角的战略地位更为凸显。陶方启感慨道,如今,“我的长三角”在宣城百姓心里尤为亲切。

还有位于上海北岸的江苏南通,过去存在“小富即安”的自满心态,只是满足于是一个“强大的苏中城市”。

但随着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确立,南通决策层意识到,不能再以“苏中城市”来进行自我定位。

今年以来,南通市明确了“三个全方位”,即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

不甘于“苏中”,而是打造“北上海”,以及“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的南通,雄心毕露的同时,也率先敲碎了江苏传统“苏南苏中苏北”、按照地理分布的区域格局。

正是在这样的重构中,各大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将一道构建起合理的城市层级体系合理,在经济分工上形成互补,避免出现同质竞争,唱好“一体化”和“高质量”的“双重奏”。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