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艺复兴、大学教育、科学革命:欧罗巴是如何崛起的?

[西]胡里奥·麦克伦南(Julio Maclennan) 著 黄锦桂 译
2020-09-02 14:00
私家历史 >
字号

在文艺复兴之前,欧洲所有民族都没有向外扩张或传播其文明的能力。欧洲大陆幅员并不广阔,其东部与亚洲接壤,边界也不十分清晰明确,法国诗人瓦莱里曾把欧洲称为“亚洲大陆的岬角”。欧洲的名字来自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欧罗巴,她是克里特王米诺斯的母亲,聪明貌美的欧罗巴,被爱慕她的宙斯带到爱琴海东岸,宙斯用她的名字命名了那一片大陆。从此,希腊人把自己的领地称为爱琴海以西的欧罗巴,以此与位于爱琴海东岸,曾属于古希腊的小亚细亚区分开来。欧洲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8世纪,当时横跨欧洲中西部的查理曼帝国在其历史记录中使用了这个词。但是欧洲人普遍到13世纪才开始用欧洲来指称自己所在的大陆。此前,欧洲通常被称为基督教王国。

提香绘画作品中的欧罗巴

欧洲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遗产,欧洲民族各有特色,基督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使他们凝聚起来。外来威胁和入侵可以形塑族群的身份认同,加强族群之间的凝聚力。对欧洲人来说,伊斯兰国家的兴起和侵犯让他们产生了一种认同感,意识到自己属于基督教世界。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基督徒保卫东罗马帝国,抵抗土耳其人的侵略。那场战役之后,发生了三次载入史册的十字军东征。基督徒远征到基督教的起源地——耶路撒冷,保卫这座他们心中的圣城。尽管十字军东征胜败参半,但是这些远征大大提高了欧洲人民对欧洲的认同感,加强了他们捍卫自己信仰和领土的决心,坚决抵制伊斯兰国家或其他文明的入侵。在那个时期,欧洲的基督徒还只能自卫,不具备向外扩张的能力。

进击的阿拉伯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阿拉伯文明比欧洲的基督教文明要强悍得多,有更大的可能向外扩张。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呼吁阿拉伯人向外传播伊斯兰教义,同化异教徒。在穆罕默德去世后不久,阿拉伯人遵循他的教诲,在632年开始向外征服和扩张。他们从阿拉伯半岛出发,在634年攻占叙利亚,664年占领波斯,在穆罕默德·本·卡西姆的率领下,阿拉伯人在715年成功入侵印度,并接着从那里跨过印度洋继续向东扩张,到14世纪时,伊斯兰教已在马来半岛扎下根基。

678年,伊斯兰国家的海盗甚至还在古代中国的南部沿海地区(今天的广东省)大肆劫掠,威胁到这个文明古国。

伊斯兰教在传遍整个北非之后开始进入欧洲,成为基督教世界的最大威胁。到8世纪,伊斯兰军队已经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并威胁要通过高卢继续入侵北欧。爱德华·吉本在其著作《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探讨了一个问题:如果伊斯兰军队北进成功,会对欧洲文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旦他们到达比利牛斯山,就可以很轻松地一路向北,直抵苏格兰。那么,“现在牛津大学的课堂里可能在讲授《古兰经》”。

阿拉伯帝国之所以能够成功扩张,主要是因为他们实现了经济中兴,这是从地中海辉煌的罗马帝国继承来的。在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斯,罗马人和西哥特人留下的灿烂文明让入侵的摩尔人大受裨益,重现了昔日的繁华盛景。科尔多瓦是当时一流的学习中心。阿拉伯帝国得以扩张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技术。阿拉伯人发明了星盘和象限仪,可用于天文导航,阿拉伯人还发明了三角形船帆,取代了罗马人使用的传统方形帆,让船能够逆风而行,横渡地中海和印度洋到达远东地区。第三个关键因素显然是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穆斯林和基督徒一样,坚信只有他们的宗教才是正道,他们将传教视为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

到13世纪,基督徒从摩尔人手中夺回了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然而200年后,伊斯兰势力又从东方向欧洲渗入。1453年,奥斯曼帝国入侵君士坦丁堡,并从那里向西推进,直到1529年苏莱曼一世在夺取维也纳的战役中失利,伊斯兰军队入侵欧洲的节奏才得到遏制。同时,伊斯兰势力在亚洲的扩张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526年,泽希尔·艾丁和巴布尔(其远祖是帖木儿帝国的国王帖木儿)率领穆斯林雇佣军占领了印度的德里,并在那里开疆建国,即莫卧儿帝国,巴布尔是这个帝国的首任君主,这奠定了伊斯兰帝国的基础,他们很快就统治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

8—12世纪是伊斯兰教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伊斯兰教成功控制了欧洲,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整个欧洲基本上都归顺了伊斯兰教的利益需要和价值观,穆斯林统辖的疆域横跨亚洲、欧洲、非洲,包括马格里布以及远东地区。阿拉伯人不仅传播伊斯兰教,也发展贸易,世界各地的人和物品因此流动起来。阿拉伯商人从远东地区把香料、丝绸、胡椒和珍珠运到欧洲,第一批到达欧洲的非洲奴隶也是他们运来的。

阿拉伯人还积极推动古希腊知识的传播。在科尔多瓦,博学的安达卢西亚人阿威罗伊让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再次兴盛起来。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传承最久的遗产之一。这一计数体系通过西班牙传入欧洲。1202年,意大利比萨的列奥纳多(即数学家斐波那契)在其《计算之书》中谈到,阿拉伯计数系统优于罗马计数系统,思路更清晰。在欧洲人采用阿拉伯计数系统之后,这一计数系统也逐渐流传到其他地区。

文艺复兴与大学教育

文艺复兴在13世纪末兴起于意大利,到16世纪时已蔓延到欧洲大多数国家,因此,意大利可称为现代欧洲之母。意大利具备开启这一新时代的先天优势。首先,意大利人民生活在伟大的古罗马帝国的土地上,意大利人熟悉拉丁语,能够解读史籍中关于罗马—希腊文明的所有内容。其次,教皇居住在意大利的罗马,成为连接这个古老文明和新兴欧洲文明之间的桥梁。16世纪时,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委托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绘制巨作,决心再现古罗马建筑和艺术的辉煌。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发生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等繁华的贸易城市,那里金融精英云集,他们愿意投资艺术项目。后来,意大利人才辈出,精英云集,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人物都汇集在意大利的这些城市,意大利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欧洲各地富有雄心和冒险精神的人,意大利半岛的文明也随之传播开来。

西斯廷教堂的《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

彼特拉克是14世纪意大利的诗人和学者,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试图复兴璀璨的罗马文化,这些灿烂的文化遗产在欧洲的黑暗时代都被埋没了,“黑暗时代”这个词语正是彼特拉克提出的,他也被视为人文主义之父。受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启发,彼特拉克将人置于万物的中心,而不仅仅是被神的意志或自然力量驱使的一个对象。

乔瓦尼·皮科·德拉·米兰多拉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在1493年出版了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论人的尊严》。书中深化了人性这一概念,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价值。

学习知识是文艺复兴的精髓,它奠定了欧洲知识型社会的基础。从中世纪早期起,博洛尼亚、萨拉曼卡、牛津、剑桥、巴黎、海德堡等地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批大学,这里产生了第一批专职从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教师和学者。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宗教和政治的压力,对欧洲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精英们逐渐接受“知识是人类进步和繁荣的关键”这一理念。这个时代开始培养新型人才:人们在青年时期前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智力训练,服务社会最重要的行业。就这样,大学教育成为欧洲文明超越其他文明的关键因素之一。

鼓励批判性思维的经院哲学开始在欧洲第一批大学中传播,其信奉者到各地旅行,相互认识并交流思想。全球第一批大学以及最著名的学者就用这种方式推动、完成了欧洲思想的传播,在这些学者中,最伟大的是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伊拉斯谟。1466年,伊拉斯谟出生于鹿特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住在巴塞尔,但他经常到伦敦和剑桥旅行,所以自称“世界公民”。作为一名牧师,他痛斥天主教的迷信和腐败行径,主张用科学方法学习神学,这引领了基督教的人文主义新趋势。1508年,伊拉斯谟所著的《箴言录》出版,这本书中汇集了希腊语和拉丁文的经典谚语,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畅销书。许多广为人知的谚语都出自这本书,例如“在盲人国度里,独眼人就是王者”“生命不息,希望常在”。这些古训之所以能流传至今,都是伊拉斯谟的功劳,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以著书立说为生的人文主义者。

人文主义及其孕育出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所有名人提出了一个新思维框架,现代欧洲文明开始形成。宗教信仰逐渐远离迷信,变得更加理性;传统得以复兴,并与各种创新和谐并存;对探索精神的推崇带来了许多伟大的科学突破。最重要的是,人文主义使人们越来越坚信,人类可以掌控这个世界,人类生命的所有领域都可以得到控制和改善。

人文主义造就了文艺复兴时期许多非凡的艺术作品,例如佛罗伦萨的圣器收藏室、罗马的西斯廷教堂以及《蒙娜丽莎》。它们的建造者和作者,布鲁内莱斯基、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获得了行业内前所未有的盛誉,名扬天下。从那时起,艺术家开始被视为一个与众不同的行业,得到社会的尊重。这一理念在西方文明中很重要,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2017年,遗失已久的达·芬奇画作《拯救者蒙迪》(Salvator Mundi)在佳得士拍卖行以4.5亿美元售出,创造了新纪录,就是一个实际的例证。

欧洲的科学革命

在文艺复兴时代,技术进步至关重要。威尼斯人在1300年左右发明了凸面玻璃镜。一个世纪之后,镜子迅速传遍整个欧洲。镜子价格不菲,最初只有帝王和贵族用得起,他们愿意支付大量金钱购买镜子,因为有了它,他们就拥有一种特权——看清自己。在镜子被发明出来之前,人们只能通过铜镜或其他金属面甚至水面看到自己隐约的影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获得自我认知。镜子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自我认同,让人们能够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正确地认识自我,这也是新个人主义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人都拥有姓名是古罗马的一个习俗,但是只有皇室和贵族将这一习俗保持到中世纪。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开始既有姓也有名。从13世纪起,特别是在意大利和法国,人们开始把名字中的第二个字、绰号或者家乡名用作自己的姓,并代代相传。自此以后,对个人和家庭身份的识别对欧洲所有群体产生了重大影响,名字和适当的身份标识不再是国王、贵族或教皇的特权。

14世纪的欧洲还有一项重大发明:时钟。尽管在其他文明地区的人也已经研究出计量时间的方法,例如中国有日晷,但是在精确度和有效性方面都比不上欧洲的时钟。从那时起,欧洲所有城市都以有一座钟为荣,钟通常挂在市政厅的正立面或教堂的塔楼里。时钟提醒人们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能够帮助人们完善计划、提高生产力。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进了从恺撒大帝时代以来一直使用的恺撒历法,推出格里高利历法,进一步提高了时间计量的精度,格里高利历法最终成为标准的国际公历。从那时起,时间可以像年龄一样被有效计量。

15世纪,有几个重要发明推动了世界变革:印刷术、火药和罗盘。哲学家培根把它们称为改变世界的三大发明。

1440年前后,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美因茨的金匠约翰·古腾堡发明了一种活字印刷机,里面的金属字母模块可以移动和替换。在那之前,欧洲人一直使用类似中国刻板印刷的方法。古腾堡发明的这种印刷机可以按需多次使用字母模块,这使印刷大量书籍、杂志和报纸成为可能,印刷机成为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工具。通过这种方式,知识能够传播给人民大众。在文化史上,这项发明的意义仅次于文字本身。

约翰·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机

1455年,古腾堡着手测试他这项发明的有效性,他印刷了每个虔诚的基督徒都想读的一本书——《圣经》。但是古腾堡印刷的《圣经》是拉丁语版,只有接受过教育的精英才能读懂。欧洲各地的人希望能读到他们母语版本的《圣经》,这带来了印刷业真正的突破。1466年,第一本德语版《圣经》出版,随后,欧洲其他主要语言版本的《圣经》也陆续面世。这在出版界产生了雪球效应。当人们购买母语版本的《圣经》时,也会想读其他内容的书。从15世纪末起,人们对图书的需求稳步增长,出版业应运而生。

出版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积极的社会效益,推动了科学进步。正因为有出版业的发展,哥白尼在1543年出版的著作《天体运行论》才得以被科学界广泛阅读。教会的审查能力远远跟不上书籍传播科学思想的速度。

印刷术的发展还有助于扫盲。大量知识通过书本传播,阅读被视为人人都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识字的人越来越多,识字的人一多,人们就更加注重书面文字,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公民与政府之间关系的性质。从15世纪早期起,大多数欧洲的政府部门开始保存个人的出生、婚姻和死亡记录,这也提高了个人的自我认同感。印刷术的发展还带来了一个不太明显的结果——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也得到改善。欧洲女性的地位一直高于其他文明地区的女性,像卡斯提尔王国的伊莎贝拉女王、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以及卡泰丽娜·丝佛札这样拥有权位的女性在中国和印度完全不可想象,更不用说伊斯兰世界了。但是即便如此,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仍然认为女性不如男性。书籍数量的激增和知识的传播逐渐改变了这种情况,女性(当然是指少数可以读书的女性)拥有和男性一样的学习机会,有才华的女性还有机会写书出书。从16世纪起,欧洲开始出现女作家。

火药的重要性虽然比不上印刷术,但是确实对欧洲崛起并屹立于世界起到了关键作用。火药很有可能是从中国经由丝绸之路传到东欧的。15世纪末,欧洲军队想减轻大炮的重量,使其便于运输,提高进攻效率,所以开始尝试在移动火炮中使用火药。火药的巨大威力在1494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的军队入侵意大利时首次展现出来。装备了轻型机动青铜野战排炮的法国军队可以说是第一支现代军队,这种野战排炮发射出的是铁炮弹而不是石块,能摧毁它瞄准的每一座城堡,自此,一个新战争时代开启了。从此,城墙不再坚不可摧,城市再也无法依赖城墙保证安全。

磁罗盘是这个时期的另一项伟大的技术创新。和火药一样,罗盘也来自东方,因为中国人和阿拉伯人早已开始使用罗盘。但是,欧洲的罗盘更加先进。14世纪时,欧洲人在传统的罗盘上增加了一根悬浮针。这种磁罗盘在一个世纪后开始被广泛使用,到15世纪末,欧洲的水手依靠磁罗盘航行到了其他地区的人都无法到达的远方。磁罗盘不仅是一个工具,还传播了关于世界地理的知识,激励人们冒险进入海洋,寻找未知的远方大陆。

罗盘在航海中使用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和专家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不同的解释,也提到其他大陆存在的可能性。从那时起,欧洲人掌握了更加先进的地理知识和制图知识。

1375年,一所位于马略卡岛的制图学校绘制出《加泰罗尼亚地图集》,这一版的地图有一个重大的改进:修正了印度的形状。那时的欧洲人给每个大陆命名——后来全球都知道了这些名字:亚洲(Asia)是希腊神话中俄刻阿诺斯王女儿的名字;欧罗巴(Europa)是阿革诺耳王女儿的名字;非洲(Africa)原是罗马人对突尼斯的称呼,从14世纪起,开始被用来指称整个非洲大陆。

1406年,托勒密的论文《地理学》被贾科莫·迪卡斯佩里亚翻译成拉丁语,“地球是圆的”这一观点逐渐被科学界接受。这篇文章还引发了关于“在已知世界之外有什么”的辩论。在这一领域特别有影响力的是法国宇宙学家皮埃尔·德·阿伊,他在1410年出版了《世界的样子》,支持世界不对称理论,并认为世界上有四大洲。这一观点在15世纪末开始广泛传播,涌现出一些相关的书籍。从此,许多欧洲的水手开始苦苦思索如何到达未知地域,以实现快速致富的目标,最终掀起了第一波远洋航行的浪潮,欧洲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

本文摘录自《欧洲: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西]胡里奥·麦克伦南(Julio Maclennan)著,黄锦桂 译,中信出版社,2020年8月。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现标题和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责任编辑:熊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