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

2020-09-16 07: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九一八”,是国耻日,也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中国近现代史告诉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只有吸取教训,从苦难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自强不息,和平才会一直和我们同在。

抗战胜利不仅是河山光复,更是精神重塑。而其中必须提及的,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魂牵梦绕的尘封往事,家国无悔的奋斗誓言,今天我们就将窥见“两弹一星”精神,一起走进中国两弹研制背后的故事——《代号221》。

《代号221》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牵头,青海省广播电视局、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制作的大型纪录片。

纪录片于2018年11月启动、2019年6月正式开拍,历时制作1年,三赴青海实地寻访、勘景,共采访了30多位当年在221基地工作和战斗过的老人。撰稿团队文稿前后撰写6版,总计20多万字,修改不计其数。拿到鲜活的影像资料后,后期团队开始了近半年不舍昼夜的剪辑制作,先后精编剪辑4版,最终成片。

拍摄期间,在青海省各级单位的大力协同下,共有10多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从全国各地回到金银滩草原,重返历史现场,在221基地实地讲述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之后,摄制组又转战北京、河北、浙江等地,走访拍摄了当年的亲历者,记录下他们在“两弹”研制过程中的动人往事。

《代号221》运用电影化的镜头,通过鲜活的纪实手段,紧扣历史遗存的展现,并结合三维动画、历史再现和原始影像,以“实物实景”讲述“那时那景”下中国核事业建设者的信念与坚守。

第一集:出征

在高原漫卷的云霭与绵延天际的草海下,我们看到了为我国核工业打下坚实基石的“隐姓埋名人”他们不同寻常的人生历程。

原来平凡的英雄故事同样令人感动!

曾参与原221工厂建设的核工业高级工程师李宗兴为青海大学建筑系的学生讲解着现今看来仍然精妙至极的防爆设计;

从小生活在金银滩,喜欢把自己称为“核二代”的梁子在业余时间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属于“代号221”人自己的故事;

曾参与铁路建设的老人刘喜斌回忆,当年他们一行人不仅要面对“西伯利亚寒流”,还要在高寒缺氧的情况下一点一点搞建设,条件如此恶劣,却还是创造了高原奇迹——几百人用了18个月的时间修建了近40公里的铁路!茫茫雪野上盘亘的钢铁巨龙,是他们用生命铸就的丰碑;

当年谈笑风生的年轻人,现已是沉默寡言的老者,《代号221》中每个亲历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印记。

第二集:巨响

80多岁的原221基地二分厂干部的刘兆民,退休返乡20多年了,他严守保密纪律,从不向外人提及他所从事过的工作,甚至他的父母最终也没能知道,儿子在那个叫“221信箱”的地方,究竟做了什么。

他曾参与代号596原子弹的研制,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它还有一个振聋发聩的名字——“争气弹”,源于1959年6月是苏联专家撕毁协议的日期,用“596”,就是为了争这一口气。

也许今天的年轻人未必能全部理解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那段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但刘兆民他们这代人身上传递出的“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两弹”精神,今天的中国人却并不陌生。

在高精尖计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很难想象当时作为一线的研制骨干,刘兆民他们是用简易的手摇计算机,完成爆炸强度的复杂运算的。

更不可思议的是引发原子弹内爆的几百公斤的高能炸药, 居然是用锅熬煮出来的。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原221基地二分厂干部刘振东至今还记得蒸汽锅复杂的结构图。

在60年前,这张设计草图它解决的可是中国原子弹研制“等米下锅”的重大难题。

在221基地上百个车间中,有一个车间最为特殊——炸药压制车间,这里隐藏着原221基地二分厂工人王俊卿老人轻易不愿提及的往事。

进到这个车间,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遭遇意外,如果操作不慎可能就意味着牺牲。所有人从从事这个工作的那天起,就做好了为国献身的准备。

曾亲眼看见战友牺牲的王俊卿被问起他这辈子最成功的事情是什么,他的答案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了解过他背后承载的故事后,这个答案也让人倍感敬畏。

他说:“现在还健健康康地活着,对我来讲这就是幸福。”

五十多年前,像刘兆民这样努力,刘振东这样如履薄冰的“平凡英雄”们在221基地随处可见,“两弹一星”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极致。

第三集:巨响

金银滩诞生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许多人的命运因此改变,一对恋人一生中重要时刻也在这里被见证。

时光倒回到五十几年前,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专业的谢建源,在白杨树下对自己喜欢的姑娘骆继湘表白了。

区别于其他恋人的甜蜜,谢建源的表白有些悲壮。

他说,我所做的工作,可能对人的身体有影响,也可能也影响到将来,如果我们没有孩子,你还愿意吗?

两天以后,骆继湘就答复了他:为了事业,即使没孩子我们也可以,原子弹就是我们的孩子!你就放心地干你的事吧。

几句质朴得不能再质朴的话,却让旁观的人忍不住感动落泪。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

他们像看到自己的孩子顺利出生一般喜悦。

这一声震惊世界的东方巨响,是在金银滩草原,人们用生命创造出共和国的奇迹,是221基地,人们用青春锻造的国之重器。

今年,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纪实人文频道献映《代号221》,以史为鉴、振兴中华,强国精神常记心中,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代号221》

9月15-17日

原标题:《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