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看电影中学习写作的诀窍都在这里了

2020-09-21 18: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9月11日晚20:00,“如何在看电影中学习写作诀窍”线上分享会,卷毛教授刘军强与121家书店&读书会社群的3.2万多书友,结合电影,从文风、结构和故事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场关于写作的交流。

活动中,卷毛教授说道:我们不能通过看电影学会写作,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电影去体会那些写作的重要原理,这样我们就能在看电影的愉悦中拥有双重的收获,对于一些冷冰冰的写作原理,也会有鲜活的理解。

(文末我们也将附上更多有关写作、电影类的书)

01

一些写作的原理,

实际上在电影中是有所体现

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电影和写作。我在中山大学教写作课,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刷剧长大的,他们喜欢看电影,或者看短视频,但几乎没有人喜欢写论文,或者是写作文。好多人都有写作障碍症。

后来我我想了一下自己似乎也有这种情况,我是以写论文为生的,但其实,我一点都不喜欢写论文,写论文让我的头发越来越少,然后抬头纹越来越深,鬓角越来越大,眼睛越来越干涩,颈椎越来越难受。

我不知道在听的各位书友,有没有跟我相似的感觉,天天写公文,写报告,写各种材料,我们的发量不断受到侵袭。所以,我一般写完一篇论文之后,就会看一部电影来犒劳自己。

但后来在看片子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写作的原理,实际上在电影中是有所体现的,所以我想为什么不把这种愉快的事情和痛苦的事情来折中一下呢?这就是咱们这个“看电影、学写作”的由来。

不过首先跟大家解释一下,如果你寄希望于通过看电影就能学会写作,这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个没有一个人通过看电影就能学会写作,所有人都是必须通过写才会写,就像你如果只看录像带的话,你永远学不会游泳,你必须在水里面喝很多水才行。

所以,电影对我们的启发主要在:一些重要的写作理念、写作原则,可以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去体会与理解文本。相当于给这个比较苦涩的、不太愉快的写作,包上一层糖皮,我看电影,也算是一项正当的自我安慰,因为我可以学写作呀。顺便我们把书中的一些好的写作的理念,通过电影的方式理解一下。

每年放映的电影太多了,所以我个人的观影量终究有限,我看过的大家可能没看过,大家看过的可能我没看过,不过我选择的电影都是经过认真挑选的。

今天晚上,我重点的讲这个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风格,我们的语言文字风格,第二个是结构,第三个是故事。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着文字的质地,它的框架以及它的效果。

02

无数流畅无比的电影,

它们的风格如同透明玻璃般的文字

关于文字风格方面,咱们先讨论一下,今年夏天,浙江满分作文已经给大家上了一节生动的作文写作课。为什么这一篇满分作文,结果被大学教授批评为一篇可能连及格分数都不如的作文?这反映了我们整个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有一个很深刻的断裂。

在中学阶段,我们写作文大多都是有套路的,讲究文采,不讲究精确,那在大学阶段,我们更讲究写作的清晰、写作的逻辑、写作的条理、写作的结构,所以这两者之间会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如果你不进行调整的话,很容易产生一些错误。

实际上我们从大学毕业之后,在工作之中,无论是写电子邮件,还是写所谓的工作报告,或者述职报告、调查报告等一系列的材料,如果按照作文式的方式来写的话,弄一大堆领导都看不懂的词,就会比较尴尬。所以说,好的语言风格绝对不是说让人看不懂,它应该像一条清晰的、透彻的溪水一样,我把它概括为“透明玻璃”,你透过它的时候能够看到窗户外面的东西。

窗户和玻璃本身不会对你往外看造成任何的障碍。但如果它是一个毛玻璃,就像我们家里浴室的那块毛玻璃,你是看不到其后面的东西的,恶劣的文字风格往往就是这种毛玻璃,或者叫彩色玻璃,看起来似乎很朦胧,但实际上是无助于我们交流的。

电影如同文字,也有各类风格。这里面有无数流畅无比的电影,它们的风格如同透明玻璃般的文字。比如说《海蒂和爷爷》。这部片子情节极为简单,人物似乎也很“单薄”。甚至剧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反派”,因此所谓冲突也不激烈。小女孩眼神中的那种野生的纯真,就像写作中的“透明玻璃”。看完之后,你会体会到“透明玻璃”般的纯净和清澈。

另一部电影正好相反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穆赫兰道》,他的导演叫大卫·林奇,我看了两遍,但基本上也看不明白到底怎么回事,这两个女的到底是什么关系,什么是梦境,什么是现实?

看完之后特别抓狂,据说《内陆帝国》比这个《穆赫兰道》还更加晦涩,经常有些人拿《内陆帝国》去挑战自己,像登山一样,看自己什么时候能看完,但大多数人都没看完。

当然,你可以找个周末自我挑战一下,看你的耐心到底有多少,我希望你记录一下你到底挑战了几次,每次坚持了多长时间。所以这部电影能看出大卫林奇到底想表达什么东西?我们几乎没人知道。你如果看豆瓣的这个影评的话,你会发现大家也是莫衷一是。所以我的问题就是:你如果看不懂这部电影的话,你是怪自己还是怪导演?

我想大家通过这两个电影的对比,能够体会出好的文字风格绝对不是用晦涩的文字去装一种高级感,这种写法也是非常低级的一个表现。

我现在在编一本刊物,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来稿,让我们一眼看过去能读懂的文章实际上是非常少的,大部分都是写得比较晦涩。其实文章是完全可以写清楚的,一些议题我们也相对比较熟悉,但他们觉得写得高深晦涩可能会更能够打动编辑。

但说实话,这些不仅没有打动我们,反而起了反作用。就像你们领导每天看很多批示报告一样,如果你都看不懂,你需要看好几遍才能理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你对这篇文章还会有兴趣吗?你还会想给它打高分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的。

所以我觉得大家还要扭转一些思维,以后看不懂的东西,首先不要怪自己,我们中国这个读者就太老实了,总是惯着那些作者,然后读不懂的就说:“唉呀,人家很牛,我读书少。”自己先再看几遍,看几遍还是不行,“啊,我这个太笨了。”千万不要这样了,我们不能把作者给惯坏了。

以后建议大家遇到清晰流畅的,富有好评的电影和文章,要大力去推广,只有这样,我们整个社会才能够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让作者形成清晰地写作、以读者为中心的视角。

第三个和语言风格有关的片子是一部英剧叫《是,大臣》,这部片子据说是“撒切尔夫人最喜欢的电视剧”,每一集聚焦着一个主题,比如说有一集是讲英国的卫生体系。根据我的专业判断,比如我专门看了他讲英国医疗体系的一些判断,我觉得他几乎可以达到既幽默诙谐又非常专业的一个目的。

他们的剧本往往是请了非常多的专业人士来修改,毫不客气地说,实际上反映了很多学术界的研究,把学术界研究的一些东西放进去了,只不过以一种比较有趣的方式去呈现。

03

和电影一样,

写作是将无形之物有形化,通过结构去展现

我们接下来一起聊一下结构方面,我们经常听领导说:“唉,你这文章,报告写的要清晰,要有趣一点。我有三个要求,第一要清晰,第二要有逻辑,第三要有条理。”那领导说这三点我们怎么做呢?我在《写作是门手艺》这本书里总结了一下,一般的来说结构有以下六种:

第一种结构叫范畴结构,就是把一些事物分为几类逐一说明,比如说我们要分析一下社会各阶层对于住房政策的态度,那首先分析一下公务员阶层,然后其次分析一下私营企业主阶层,最后再分析一下农民工阶阶层,把政策对象分为三类或者几类清楚展现。

第二个叫评价结构,就是把一个事情正反两方面分别来看,一般是先讨论正面,比如分析一下运动对身体有什么影响。首先我们看适量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有哪些,其次如果不恰当运动的话也会损害健康。通过一分为二,我们就使得整个观点就比较全面,不至于挂一漏万。

第三种结构叫时间结构,就是我们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一般是先后顺序,比如回顾中国文字发展的过程,首先是“结绳记事”阶段,第二是甲骨文阶段,第三段是什么阶段,这样通过时间顺序把纷繁复杂的事情给理清楚。

第四种叫比较结构,比如说我们比较一下两个产品的区别。首先他们的外观设计,其次他们的产品的材料,第三是他们的售后服务,等等一系列的,通过这三个维度就使得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一下子清晰明了。

第五种是线性结构,通过流程把一些复杂的事情给讲清楚,或者叫线性的一种推理顺序。最后一种结构叫因果结构,就是说我们按照成因结果来组织。

我们设计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化无形为有形的过程。如果脑子里面没有头绪的话,就很麻烦。我们大家都喜欢看阅兵式,为什么?人都喜欢看到整齐划一的结构化的东西,看这种东西的时候,它的消耗的热量会比较少一些。

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如果能够给读者提供非常规律化、结构化的信息,读者他就不需要冥思苦想,就可以很快领会你的写作意图,最终就比较轻松。你如果写得一团乱麻,大家看起来不知所云,你肯定挨批,为什么呢?他的大脑需要消耗更多的热量,他自然会抗拒这种阅读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讨论几部与结构有关的电影。

第一部电影是《正午》,这部片完全聚焦在正午时刻发生的事件,是一个以时间线为结构的典范,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它是一种非常有序自然的结构组织方式。另外一种结构叫空间的结构,比如说《无人区》,整个故事沿着一条通向无人区的公路展开。还有一部2018年的公路片《绿皮书》,也完全是一个按照空间顺序排列,整个故事讲得也非常流畅。

除了这个时空线索以外,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线索。比如说电影《公民凯恩》,它的结构也非常齐整,很多学电影的人都把它作为一个结构的典范,因为他们用了一个暗语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玫瑰花蕾。为什么叫玫瑰花蕾呢?我希望大家自己把这个奥秘给弄清楚。

同样还有一部电影叫《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整个故事完全按照一个有奖竞赛的结构来把故事串联起来。有奖竞猜有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都能使主人公回想到自己童年的故事。

这种包装结构相当于我们小时候看的《一千零一夜》,也是一种有趣的叙事结构。还有一部与结构相关的电影是《盗梦空间》,这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直接以“想象力”为面团建构我们的梦境。把无法捉摸的梦赋之以故事结构而且多层嵌套,证明了导演诺兰的结构化实力。

以上这些结构的讨论,大家可以通过几部电影去体会一下,什么样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者其他的结构可以帮我们把文章串起来,使得有机组合,一气呵成,非常流畅。

04

五花八门的电影结构中,

其实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

最后,我们来说说如何讲故事。不管是写小说,还是写论文、写总结,实际上本身还是要讲故事。我们准备各种各样的编写材料组合起来都是要讲一个故事,告诉你的评审者我们的工作做得非常不错。那怎么讲故事才能让人信服呢?如果不掌握说故事的技巧,可能没有人想看,你用一堆数字和材料告诉别人你做得多好,而作为评审者,他已经看腻了。

在这和大家重点分析《肖申克的救赎》来说说怎么去讲故事。五花八门的电影结构其实是有很多是可以借鉴的。作家贝尔把文学故事总结为LOCK结构:好故事要有一个或多个有趣的主角;故事有驱动故事前进的动力,即目标;布满障碍、充满冲突的桥段,即冲突;重击力道的结尾,即结局,让人恍然大悟。我们写作也可以借鉴这些戏剧性的元素,在白开水的文风中塑造紧张感。

现在让我们以《肖申克的救赎》和伍连德发现肺鼠疫的故事来说明两类故事的相通之处。1910年,哈尔滨发现烈性传染病。伍连德被任命为东北总医官,但其手下就是几个助手和少数器材而已。

他凭借高超的分析和扎实的调查,仅用三个来月就扑灭了这场可能灭族的瘟疫,挽救了整个国家。而且他建立了肺鼠疫学说,推动了全球对鼠疫的研究。我们看这个过程、这个研究、这个实践,它和电影故事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相似之处。

就故事而言,它的主角可能是一种病毒、一个社会问题、一种动物等。选择一个有趣的、广受关注的问题,相当于为故事塑造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人物。烈性传染病因其高死亡率引起了关注。伍连德的调查一开始就颇受瞩目。

文学故事中的目标通常是两类:想取得某样事物,或逃离某样事物。例如《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渴望获得自由。这一目标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机制,成为编织各种桥段的一条主线。在报告、研究写作中,解决问题就是最重要的目标。问题一旦确立,文章其他部分都会围绕如何回答研究问题展开。问题统摄了文献、方法、结果等。伍连德面临的问题是:这种传染病因何而起?如何防控?

在冲突层面,最吸引读者的莫过于主人公克服困难的各种桥段。《肖申克的救赎》中,精彩的情节体现为一系列冲突:安迪如何被狱警刁难、如何被狱霸欺凌、外逃计划实施障碍重重等。在报告、研究中,解决问题的过程遇到了哪些障碍,如何创造性地设计解决问题?将这一过程充满张力,精彩的探索自然地呈现,定会打动你的读者。

伍连德抗疫的过程一波三折。伍连德到达哈尔滨后,发现灭鼠根本不能阻止病传播。他希望能解剖尸体来了解病情,但习俗不允许。还好他没有死脑筋,而是找了一个死去的日本女性尸体进行解剖,结果发现肺部有鼠疫细菌。而且不同于以往的腺鼠疫,此次爆发的是肺鼠疫,可以经由飞沫传染。这是极有创新的发现。

最后,好的故事结尾通常不落俗套。《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竟然通过给典狱长洗钱的方式给恶人布下陷阱,也为自己的狱外生活准备了一大笔钱。这个结局让观众又惊又喜。在东北抗疫中,伍连德提出的肺鼠疫学说并不为医学界所接受,一位资深的法国医生激烈反对并要求免去伍连德的职位。

日本派来的检查人员也不同意这一观点。伍连德一度非常被动。后来,法国医生在没有足够防护的情况下去检查,结果染病身亡。这验证了伍连德的肺鼠疫学说。于是伍连德采取了非常有针对性的措施:隔离、火葬、交通管制。最终这场凶险的鼠疫被扑灭了,天下苍生免于一劫,伍连德抗疫过程可比悬疑大片。

05

一个好的故事应当包含三个要素的论述

刚才我们用电影故事《肖申克的救赎》和伍连德东北抗疫报告来看一个写作的相似性。那如果你要写一个报告,要讲清楚一个事情,怎么去包装,去讲述这个故事才会比较好呢?一个好的故事应当包含对三个要素的论述:重要性、挑战性和创新性。

首先问题很重要,事关到你的写作动机。我为什么要写这个东西,为什么要研究这个东西?你讲清楚之后,你假设它的意义是什么?就会让大家会能够被吸引过来。

第二个就是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如何?领导让你去做一个调研报告,如果你就在空调房里打了一通电话,编了一套,这个报告肯定很差;但如果你走深入基层,整理出了一套详细较为客观的数据,就能看出你的工作量来。

所以你要讲清楚问题的重要意义和它的困难在哪。困难的有两个功能,第一,它可以吓退那些比较胆小的写作者,为这些优秀学者提供这个地方;第二,难度丈量着想象力。阻力越大,故事张力越强, 越受期待。

最后,面对如此困难的问题,你的创新性是什么?具体而言,你在哪些方面实现了突破,思路、方法还是数据?你得讲清楚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是怎样做的。你的解决方案与他们相比有何新意?你所能带来的知识增量是什么?为什么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你怎么做到的?如果能用详细的证据回答这些问题,读者读完后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今晚,很高兴在此与各位朋友通过电影,从文风、结构和故事三个方面进行了这场关于写作的交流。我们不能通过看电影学会写作,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电影去体会那些写作的重要原理,这样就能在看电影的愉悦中拥有双重的收获,对于一些冷冰冰的写作原理,也会有鲜活的理解。

【本期嘉宾主打图书】

《写作是门手艺》

著:刘军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从一而终式写作,三步提问法,马奇故事三原则,选题四象限,兰德标题法,WSPC结构……一本书涵盖36大概念干货,从分野、风格、阅读、视角等10个角度透析论文;《罗生门》《费马大定理》等46部电影,带你在电影中掌握写作要领;《不必读书目》《常识》《反常识》等80余本精心选择的阅读材料,参考书单不用愁;25幅清华美院艺术家精心绘制漫画,精准还原学生与导师的日常;还有10类短篇写作、26个辩题和问题、48次实操动手机会……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你不再因为写不出论文而掉头发的书。

如果你还想阅读

更多有关写作或者电影类的书

《写作课》

作者: 叶开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学博士、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老师,以平实而不乏幽默的语言,在本书中为中学生和写作爱好者们上了10堂非常实用的写作课,指导大家如何在“深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写作”。10堂课,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写些什么内容?如何开头和结尾?如何设置人物关系?如何修改和提升?又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写作能力?……写作类型涉及小说、说理性文章、叙事文、诗歌、评论性文章和书信,每章节结尾处均设置有“写作作业”环节。

《伟大的电影2》

作者: (美) 罗杰·伊伯特

出版社: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伟大的电影2》是世界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系列的第二部。他延续了前著的妙语连珠与犀利观点,携带私货的毒舌,以及吐槽精准的幽默。《伟大的电影2》中收录的100篇影评,是100部被作者形容为“没得看,就会死”的电影,其中一些与伟大的名字相伴——罗伯特·布列松、希区柯克、伍迪·艾伦、戈达尔、斯皮尔伯格;另一些,人们通常不会将其与“伟大”联系起来,甚至会排斥。

《电影漫游症札记》

作者: 唐棣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说家看电影的心得之作,电影实践者的贴身札记。从色彩、光线,聊到真实、隐喻,从特吕弗、黑泽明,聊到卡佛的小说、《漫长的告别》……在唐棣的世界,文字和影像都只不过是工具,用以进行一场穿梭于文学与电影、想象与真实、理论与感受之间的潇洒漫游。

原标题:《从看电影中学习写作的诀窍都在这里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