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宁夏华寺村:塞上江南小康村的农与商

澎湃新闻记者 高宇婷
2020-09-22 06:40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华寺村一景。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 高宇婷 摄

得益于黄河水的滋养灌溉,宁夏平原土地肥沃,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沿黄两岸良田万亩,庄稼长势喜人。截至2019年,宁夏粮食生产已实现“十六连丰”。

中卫市中宁县恩和镇的华寺村正是占据了这样的地理优势。一条引黄古渠——七星渠穿华寺村而过,灌溉滋养村中7100余亩耕地。

在56岁的华寺村党支部书记杜金宝看来,如此肥沃的土地,村民只要肯吃苦好好种,就不会穷。他也正是凭借着一副天生的好力气,和妻子李月琴靠15亩果园、70亩耕地致了富。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村里还有许多人依靠经商、打工过上了好日子。

华寺村民亦农亦商,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8万元,较中宁全县平均水平高800元。杜金宝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时至今日,华寺村全村共有841户2721人,其中80%的村民都在县城买了房,90%的村民家中有车。除此之外,村里还有大型运输车200辆。而这些财富,都是村民靠辛勤和智慧打拼出来的。

华寺村的农事

一条308省道将华寺村分为南北两处。每天早晨7点,杜金宝都会开车从位于路南的家中出发,穿过308省道到路北村集体所有的500余亩枸杞地里走一走,看看枸杞长得咋样,地里人干活踏不踏实。

杜金宝在华寺村的枸杞地里。

这片2018年新种下的枸杞树,今年结果收获后卖出近90万元,纯利润达10万元。而这仅是华寺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小步。

华寺村全村至今仅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皆是因病致贫。在杜金宝看来,距黄河不远的华寺村,得益于引黄古渠——七星渠的滋养灌溉,土地肥沃,种庄稼再合适不过。也因为此,在华寺村只要好好种地就不会穷。

不过近些年,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经商,村里闲置土地越来越多。

2017年,村里老支书退休后,担任华寺村党支部副书记十多年时间的杜金宝正式接班,带领村两委班子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村中土地2300亩,种植青储玉米、温室吊瓜、大棚蔬菜和枸杞。上述500亩枸杞地,就是村集体经济的一部分。

杜金宝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庄稼地,当选村书记后,他的谋划也多是如何更好利用村里这7100多亩耕地。

还记得年轻时,杜金宝作为家中长子,是村中为数不多的高中生。但他还是选择回家继续务农,和妻子李月琴靠辛勤耕耘一片15亩的苹果林和70亩地,过上了好日子。

谈起种地致富,杜金宝提到一件关于农业机械助增收的事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华寺村百姓为提高收成,一亩地里往往同时种着玉米、小麦和苏子三种作物。这种“三种三收”法大大提高了产量,但收割却是麻烦事。

那时杜金宝家有70亩地,年复一年的“三种三收”,纵是力气再大的男人,干起农活也很吃力,杜金宝便到中宁县农机推广中心去寻找一种事半功倍的农业机械收割庄稼。

一种宽1.3米,人扶着就可在田间地头收割麦子、玉米、苏子的小型收割机被杜金宝一眼相中。一台机器,加上农业补贴后售价4万元,杜金宝贷款近8万元购置了两台。

村民得知后也纷纷以每亩地30元的价格,雇杜金宝用这台机器为他们“抢荒粮”(麦子收得慢,麦粒就会掉在地上。抢在麦粒掉在地上之前收粮,当地百姓称为“抢荒粮”)。

“一天一夜能收五六十亩,赚2000元,一次‘抢荒粮’能干二十天左右。”杜金宝回忆,他所居住的4队共300亩地,那时基本都是由他收。大概从1997年起,杜金宝靠这两台机械,为村民抢了七八年“荒粮”。

那时杜金宝就想,如果土地一马平川,统一种植一种作物,种植、收割会更省人力。人要是腾出时间来,还能干更多赚钱的事情。

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种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2018年,当选村支书不久后的杜金宝,决定做一件他谋划了很久的事情:把308省道以南,所有坑洼不平的3000亩土地全部平整。此外,以前村民耕地分散在四处的,现均统一到一处抓阄重分。

在农村,分地是大事。杜金宝用了几个月时间,开大会小会、挨家劝说,终于征得全部相关村民的同意。

现在提起这件分地大事,杜金宝仍旧感慨,完成太不容易。站在村里一座居于高处的古塔——华严塔院内,他指着一大片平好的土地向澎湃新闻介绍,“现在大型农机设备随便开到地里收割。”不论是播种、收割还是农田灌溉,这块地都节省了不少人力和成本。

而外面来客商流转土地,也都是找大块平整好的土地流转。平地大事,也为村民增收多了一份可能。

华寺村的买卖人

提起华寺村,和中宁县其他村相同的是农业产业发展,不同的是外出经商、打工的村民格外多。

在杜金宝看来,这也是华寺村全村80%的村民有能力在县城买房,90%的村民家中有车的主要原因。比如华寺村8队全队50余户村民,有40余户在中宁县城一个小区里集体购房,同一个队的村民住在同一个小区同一栋楼里,另外10户村民则在省城银川买了房。每到天气暖和时候,不少在外的村民还是会回到华寺村居住一段时间。

崔学福的枸杞加工厂。

今年53岁的崔学福家在华寺村10队。1995年到2007年,是崔学福羊毛生意最好的几年。那时他和华寺村308省道北边几个队里的村民一道,贩卖滩羊毛赚了钱。

起初是因为家中条件困难,16岁的崔学福决定做些小生意,改善生计。那时他骑一辆飞鸽牌自行车,两侧架着铁笼子走街串巷卖水果。在这一过程中,他了解到外地有很多人收购宁夏产的滩羊羊毛,于是崔学福开始做羊毛贩卖生意。

再后来,客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崔学福发现凭他一人之力远收不到客商所要求的那么多羊毛,于是便找同村村民和他一起收羊毛。

“一斤(羊毛)赚一块钱,底价告诉他们,他们收来交给我。”崔学福说,那时候每次去盐池县、同心县等地收羊毛,华寺村一次能出动20多辆三轮摩托车。一辆车上坐两个人,也有可能是两户人家。这次开你家车,下次坐他家车。

大家白天收羊毛,“晚上住在小旅馆里聊,今天谁收的羊毛少都不好意思。你收了2000斤,我要是收了500斤,明天必须要上哪找着多收点。”崔学福说,这些事情在他看来,是华寺村村民有韧性、有竞争意识的表现。也是因为这种性格,华寺村村民外出做生意的人远远超过邻村。

后来2008年遇到金融危机,羊毛生意停滞。好在崔学福通过多年经营,已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他又开始四处寻找新的商机。

从那时起,他的目光回到了中宁本地的特色农产品——枸杞上。

2007年,崔学福四处打听,购得一款韩国产的枸杞色选机。有黑点、品质不好的枸杞经这款机器过滤后,可以筛选得很干净,也大大降低了筛选时间和人力成本。

崔学福回忆,一台价值60万元的枸杞色选机,他买回中宁县后,用14个月的时间便赚回了成本。也是从那以后,他把生意从羊毛贩卖转向了枸杞加工、枸杞销售。

宁夏中宁县枸杞交易市场,也是西北五省最大的枸杞交易市场。

华寺村9队村民白永宝也将早些年的羊毛生意逐渐转向枸杞生意。他告诉澎湃新闻,村里有一个做生意的,大家就都跟着一起做,还是榜样的力量起到作用。

总之华寺村村民之间信息互通,互相帮助。再加上近些年枸杞市场越来越好,到今天华寺村有近300位村民在中宁县城的枸杞交易市场做枸杞生意或打工。

杜金宝说,华寺村有今天的成绩和村民自身努力奋斗分不开。而接下来村里的工作重点,则是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为华寺村的小康村建设做更多谋划。

    责任编辑:蒋晨锐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