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站在承上启下的节点上:“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开启下个十年之约

2020-09-23 21: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再过十年,我们再次相约天下大同,愿你风华依旧,归来仍是少年。”

2020年9月21日,2020“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在大同中国雕塑博物馆开幕。

现场合影

开幕式现场举行了“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优秀作品展暨“中国青少年雕塑大展”签约仪式。

大同市政府和中央美术学院双方在成功合作十年的基础上,开启下个十年的继续合作。

就像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武宏文讲到的那样,大同这片沃土给了同学们出发的理由,他们的成绩也给了古都大同坚守人文理想的决心和信心。时代瞬息万变,雕琢一颗对艺术最纯净的本心,塑造一个对信仰最恒久的定力,这是同学们立艺安身的精神之本。

现场合影

“愿你们身在艺术间,心存高贵处,雕塑一种与中华民族人文气象高度契合的时代精神。感谢你们的青春活力和无限的创造力,也感谢所有为大同雕塑事业、文化事业发展付出辛劳的各界同仁们。”

又是一年“曾竹韶奖”:我会用自己一生的雕塑实践来担当

具象、材料、本土、光电、机械、3D、虚拟、场域……

此次展览共有21所美术院校的120余名毕业生参加,在参展的126件作品中,大展评审委员会主席唐尧看到了高速装置的结合、 各种材料的结合,本体语言与机械语言的结合,本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以及一种更为多样的混搭的运用和呈现。

在他看来,这是中国雕塑艺术表现力以更为强大的整体意识的一种推进。

曾竹韶奖 孟胡蝶《不息的循环》中国美术学院

《不息的循环》是中国美术学院孟胡蝶的参展作品,她是本届大展的大奖获奖艺术家之一,其创作的形式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各种碎片材料自身的发展势态,在‘找碴对缝’中所呈现出‘以物观物’的状况,引领着我进入一种‘游牧’的状态。

瓷片、陶片、大漆、银箔、金箔、太湖石、碎石块、骨、老家具碎片、碎木片、金属锔钉等等都是她创作的媒介。

“作品我只是并非主动也不被动地经历了一场没有具体目的的出离——在无拘无束的漫游中,参与着各种碎片材料不可预期地呈现着的随意与交杂,使我远离了在‘准确塑造’上对技法以及自足的艺术系统的迷恋。”

而关于获奖,她讲到:“‘曾奖’给我以荣誉,更赋予我责任,我会用自己一生的雕塑实践来担当。”

大奖获得者之一的江城来自四川美术学院,他此次参展的作品为《子非鱼》,疫情期间他顺着长江上游考察,选择了四川宝兴进行两个多月的在地艺术创作。几亿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大海,海洋生物转化成的化石被水流的洗礼成为了卵石,现代人生产的塑料垃圾丢弃在其中,成为了现在的风景。由此,化石、卵石、塑料垃圾等材料都被运用到作品的制作中。

曾竹韶奖 《子非鱼》江城 四川美术学院

“这里是长江源头,我选择河流海洋等水生物为主题,采用当地的鹅卵石、化石、陨石为载体,是想把这里的美丽带出去。同时把河里打捞出来的塑料垃圾作结合,通过提炼、夸张塑料生命化、美丽化,从而突显其材质特征,在自然界中很多美丽的色彩本身就是在暗示危险和死亡、食物链轮回等生态问题。选择鹅卵石,它本身与鱼的关系密切;而引用当地化石它本来就是生命的载体,证明这里曾经属于海洋,同时带入时间。关于雕刻手法,我没有过多限制,石头是有生命的,鹅卵石‘相由心生’,面对每块鹅卵石我会去解读它的心声或者说记忆,根据它的特征来创作符合它的那一条鱼。鹅卵石一直沉在水底,我想它们也会羡慕那些游动的鱼儿。”

《子非鱼》是江城解读当下的产物,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味在其中……。

展览现场

在展览现场的展墙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之前十二届的海报,曾竹韶奖学金已经设立了12个年度。在唐尧看来,“十二”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轮回:十二个月的春夏秋冬,十二个生肖的子丑寅卯……站在这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节点上,他对之前的十二届做了简短的梳理。

2008年第一届:以沙伟臣的《爸爸里的空间》和刘强的《23时59分59秒》为代表,全具像,偏玩世现实的风格;

2009年第二届:以柳青的《G4472》和谭建明的《我的老师们》为代表,全具像,泥塑写实推向高潮;

2010年第三届:以占研的《非真实尺度》和陈融的《岁月如歌系列》为标志,大奖作品第一次出现抽象构成;

2011年第四届:以王从义的《飞翔之梦》、齐雯的《不可说》、翁喆的动画《风中之塔》为标志,动态雕塑和新媒体隆重登场;

2012年第五届:器物、具象、材料、科技四大板块都有作品获奖,而尤以刘洪楷的《声音的形状》为标志,数码雕塑呼之欲出;

曾曾竹韶奖 《循石赋彩》库德尔 中央美术学院

曾竹韶奖《谁曾来过》林子豪 中央美术学院

2013年第六届:以汤杰的《本末》和张俊的《致我们悄然逝去的青春》为标志,程控机械和数字技术两大科技雕塑新域大幕开启;

2014年第七届:复数性成为这一届的突出特点,大奖有孙醉的铁丝,唐超的钢筋、王闽南的水瓶;提名的还有张淼的枕木、徐鑫霙的竹箕和豆子……

2015年第八届:5件大奖作品中,易超的《决绝》、于洋的《偶置》、沈至诚的《找国王评评理》、邹达闻的《她》四件都是木雕,这个“木雕获奖专场”的本质是一种向手工雕凿质感的“回归”;

2016年第九届:“誓将回归进行到底”,黄山《列传》、刘戎路《The evening star is the morning star》、刘龑《造化弄人》、张有魁《洗衣店》的获奖,让泥塑造型与本土转化大获全胜;

2017年第十届:王朝勇的《神话与游园》、朱仲鱼的《愿你永远是个小女孩》等作品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诗性叙事;

2018年第十一届:“匠作精神”在这一届大放异彩!央美王云鹏磨出包浆的水泥和山艺王洪博磨成钉子的铁锤令人瞠目。而后者的高票当选,是曾竹韶奖十年来唯一一件十大美院之外的获奖作品;

2019年第十二届:时子媛的《夏夜》是一个醒目的场域化创作标志——一种将机械、器具、质感、声音,与艺术的灵性、生活的诗性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控场能力。

曾竹韶奖 《肉身》全统一 广州美术学院

以上的梳理,唐尧试图以突出节点的方式,纲要出一个曾竹韶获奖作品演变历程的相对清晰的轮廓。“从中我们可以一览这12年来中国雕塑高等教育所走过的每一段路和风景:方法论的宽度拓展、形式语言的深度钻探和精神文化的当代转换,以及某种雕塑审美的‘集体无意识’在革新与持守、本体与泛化之间的轮回和摆荡。虽然每一位参展毕业生的创作都是随机的,每一位评委的考量也是随机的,但这条轮廓线却呈现一种总体上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选择——这种微观的不确定性和宏观的决定性是非常有趣和值得思考的艺术哲学命题。”

下个十年之约:希望大家记住这一次展览

2011年大同市政府与中央美术学院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达成战略合作,用10年的时间将大同打造成中国的雕塑之都,到今年整整十年了。

“十年的时间,我们通过举办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以及中国青少年雕塑大展,可以说在中国雕塑艺术领域,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同时社会各界也将大同和雕塑仅仅的结合在一起。”中国雕塑博物馆馆长张伟莉讲到。

展览现场

同时,她还谈到,大同还有云冈石窟、华严寺的辽金雕塑等等传统雕刻艺术,所以这里汇聚了传统、当下与未来,中国雕塑博物馆也在这其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角色。

在此次“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开幕现场,大同市政府和中央美术学院双方成功开启了下个十年的合作。

张伟莉表示,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打造大同雕塑之都,夯实这个品牌,如果说前十年我们已经做到了起步和影响力,那么下个十年,我们要把大同雕塑之都的影响力传播到国际上。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也讲到,在中央美术学院和大同市人民政府共同努力下,十年的合作已经顺利完成,大同的雕塑双年展、曾竹韶展、青少年雕塑大展三项展览越来越有影响力。

因此,双方要在前十年的合作经验及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展览的层次及品位,增加在雕塑等艺术专业学生中的关注度,增强在雕塑业界的影响力,做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为大同的城市发展留下遗产、城市建设留下经典。希望在双方一如既往的合作下,继续打造雕塑文化品牌,多年后能成为继云冈之后大同的另一个城市文化形象。

“一年一度的曾竹韶奖学金优秀作品展如约而至,全国二十一所美术院校雕塑专业的优秀毕业作品在这里集中呈现,展厅里弥漫着开放、多元、个性、鲜活的艺术气息,就像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承载着学生们满怀才情的艺术梦想。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不仅是对过去十年的总结,更是为了开启下一个十年的旅程。我们期待下一个十年的到来,共同为即将走入社会与世界相连的青年学子们创造一个更多元的艺术交流平台。”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黎明希望大家记住这一次展览。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见证了曾竹韶奖学金展前十年和新十年节点的签约仪式。在艰难的疫情中,你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现在呈现的这些作品。你们没有耽误学业,没有耽误你们自己的抱负,把你的理想、你的记忆充分的展现在作品中。所以今天是特别的有意义的一天。”

转眼间,“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已经走过了十三个年头,这十三年来为社会和雕塑届选拔和推介了一大批优秀雕塑艺术人才,已经成为雕塑艺术界普遍认可的全国青年雕塑展览的第一品牌,它为不断夯实中国雕塑教育事业的基础、提升雕塑艺术创作的观念和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期待,未来的“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越来越好,能够为中国的雕塑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 END -

今日推荐,一起涨知识

原标题:《站在承上启下的节点上:“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开启下个十年之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