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聚焦上海中小学将配备法治副校长: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韩丹东/法治日报
2020-09-26 07:17
浦江头条 >
字号

● 法治副校长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的法治教育,督促学校健全完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涉及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入职前查询和从业限制等制度机制

● 法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和避免青少年遭受侵害,同时也是培养更具法律素养的公民

● 法治副校长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同时强化青少年综合司法保护,助力平安校园建设乃至社会和谐稳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法治日报9月26日消息,近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司法局等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上海中小学应至少配备1名法治副校长,参与学生欺凌治理和罪错学生教育矫治等工作,督促学校健全完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涉及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入职前查询和从业限制等制度机制。

《意见》表示,法治副校长人选由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派出单位提供,参与制订学校法治教育规划、计划,协助学校开设法治教育课程;根据治安形势变化,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以案释法,实施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法治副校长每年应落实一般不少于4课时的法治教育任务。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表示,法治副校长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同时强化青少年综合司法保护,助力平安校园建设乃至社会和谐稳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法治副校长进校园

为青少年保驾护航

21世纪初,基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激增的严峻形势,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要求中小学校配齐配强兼职法制副校长。

2002年10月,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

2003年11月,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关于规范兼职法制副校长职责和选聘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兼职法制副校长的职责、选聘和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继续推动和规范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培训”。

2020年9月11日,上海高院等印发的《意见》指出:法治副校长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的法治教育,督促学校健全完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涉及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入职前查询和从业限制等制度机制。

掌握学校周边地区治安动向,提出工作建议,并积极参与组织开展学校周边治安秩序整治。主持或参与学生安全事故纠纷的协商调解,参与学生欺凌治理和罪错学生教育矫治等工作,完成学校要求的防治学生欺凌的训诫职能及教育任务。

依法妥善处理在校教师、学生违法犯罪案件,配合相关部门严肃查处侵害师生合法权益和滋扰校园的案件,加强对涉案未成年学生的隐私保护。对校园内发生的严重违纪问题,督促学校根据校规校纪妥善处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对此,郑宁认为,法治副校长工作已纳入国家教育规划,成为一项既定制度,是开放办学、整合学校内外资源的一大举措。在法治教育方面,法治副校长能深入浅出地讲解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常识,引导学生养成遇事找法、处理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培育健康成熟的法治心态,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也预防未成年人被侵害,能够从源头上减少校园暴力等违法犯罪的发生率,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在服务平安校园建设方面,法治副校长可以深入了解学校安全现状,对校园安全工作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堵上制度漏洞。

在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朱晓峰看来,设置法治副校长职务的好处主要有三点:第一,普及法律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明确行为边界,进而预防校园欺凌;第二,完善校园治理机制,将法治引入校园治理,与传统的德治相结合;第三,构建安全校园环境,整治校园周边治安,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可以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强调的未成年人最大利益原则的实现提供更充分的保障。

校园欺凌时有发生

亟待社会齐抓共管

据了解,之所以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等事件时有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郑宁认为,校园欺凌现象不仅是学校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它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方面,一些媒体及影视作品对欺凌、暴力场面的过度渲染,强化了一些学生的欺凌意识,腐蚀、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灵;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压力与能力之间产生矛盾,激起逆反情绪,导致心理障碍和暴力倾向,从而产生欺凌他人的现象。

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些学生家长忙于生计,没时间也不知道怎样管教孩子,不能进行有效教育,在思想意识上对孩子的欺凌行为采取默许甚至怂恿的态度,从而间接导致欺凌现象的增多。

三是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方法单一。有的学校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的法治教育教师。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法治知识欠缺,教学方法单一,法治教育局限于校园和课堂内,缺乏案例教学,教育效果不佳。虽然配备了法治副校长,但因他们是兼职,受时间、精力等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朱晓峰表示,校园欺凌问题由来已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既涉及未成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的自然属性的规范性问题,也涉及包括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的有序衔接与相应的制度安排问题,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积极协作起来,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校园欺凌之所以长期存在,原因比较复杂。如青春期的孩子心智不全,处于暴力行为的高发期;事前教育不足;事后介入、引导不足;欺凌者得不到有效惩治以及被欺凌者出于自尊、惧怕报复等而隐忍。”朱晓峰说。

在郑宁看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十分关切。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希望孩子们享受更好的文化教育,更关心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环境、教育氛围。但与此同时,校园暴力、性侵未成年人等威胁校园安全、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还时有发生。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从娃娃抓起。

完善制度加强监督

法育与德育相结合

在郑宁看来,法治副校长制度落实了依法治校工作开展的主体责任,提升了教职员工、学生及家长的法治意识,促进了全体师生学法、守法及用法氛围的形成,推动了普法宣传工作,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着配置不均衡、工作流于形式、综合考核不完善等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施法治副校长工作制度,郑宁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工作体系。教育部门应和公检法司等相关部门完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法治校园的建设。

二是形成联动机制,加强沟通协调。教育部门和选派法治副校长的机构应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动态沟通联系机制,定期深入学校,了解校园治安状况和师生的法律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法治宣传与辅导,切实落实法治副校长工作制度,实现法治副校长的作用和价值。

三是明确工作职责,列明工作内容。明确法治副校长应积极主动地引导广大学生、教职员工及家长树立法律观念和意识,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支撑,建设安全校园、法治校园。

四是提供经费保障,强化培训交流。学校要把法治副校长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有足够的经费作保障,为了使法治副校长更好地履职尽责,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与交流。相关主管部门也要加强监管,落实综合考核制度。

朱晓峰建议,为了保障法治副校长制度有效实施,产生成效。首先需要将法治副校长的职责内容具体化、有针对性,除课堂讲授外,还应组织法律实践活动,如模拟纠纷解决,借此让学生了解正确的纠纷解决机制。其次,履职程序应透明,接受监督,将履职情况纳入考核。再次,法治副校长应深入学生集体,进班级、进宿舍等,并与学生的家庭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共同协作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最后,可以考虑将法治副校长专职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除了法治副校长这样的制度以外,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郑宁对《法治日报》记者说:“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方面,一要注意营造家庭氛围,注重充分沟通理解;二要注意不良行为习惯,警惕网络犯罪滋生;三要注意法律知识的学习,积极了解法律常识。”

“在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侵害方面,一是履行好家长职责,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二是培养自护意识,传授自护方法;三是各方协作,共同关护成长。”郑宁说。

朱晓峰建议,首先,应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个层面加强道德教育,明示法律底线,教育孩子真正的强者不该欺负弱小,而应保护弱小;其次,将拒绝欺凌纳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将防身术纳入体育课教学内容,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方法;再次,应为未成年人配备专职心理疏导老师,及时掌握未成年人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最后,如果不能配备法治副校长或不能实现法治副校长专职化,建议每个学校都配置一个法律部门或者法律岗位,独立开展或辅助法治副校长开展类似工作。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事业,需要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实。法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和避免青少年遭受侵害,同时也是培养更具法律素养的公民。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生力军,法治教育要从学校开始抓起。法治副校长要带头与学校、社会共同培育一批又一批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郑宁说。

(原题为《上海中小学将全部配备法治副校长参与学生欺凌治理等工作 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责任编辑:姚俊俊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