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与国同庆|将航天技术运用到智慧交通,他开拓了一方新天地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2020-10-04 14:01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白浪 设计

【编者按】

金秋时节,新中国迎来71周年华诞。

在过去的9个多月里,我们经历了抗疫,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显示了旺盛的生机活力。这一切的背后是许许多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不平凡的坚守。

初心与使命,是抗疫一线的奋不顾身,是广袤田野的默默耕耘,是科技前沿的求知探索,是高速道口的日夜执勤,是景点民宿的贴心周到,是城市马路的清扫捡拾,是高铁车站的微笑服务……

10月1日起,澎湃新闻推出“与国同庆 他们筑梦而行”系列报道,讲述平凡英雄的国庆长假故事。

2020年10月4日,当大部分人都在享受假期、与亲人团聚时,一群穿着国旗装的上海航天人却在实验室忙前忙后,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2所智慧交通雷达负责人王磊磊就是其中的一位。

当日上午,王磊磊7点起床,8点35分赶到了位于杨浦区的实验室。这是他在小长假内加的第二个班。他一边操作着实验室里的仪器,一边平静地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国庆打算加三天班吧,主要工作是梳理雷达产品技术状态与未来规划。”

王磊磊在电脑上梳理雷达产品技术状态与未来规划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对于加班,王磊磊说,所里约定俗成的加班模式是从早上八九点到晚上六七点,不像平日上班有那么严格的时间要求,但前提是出效率、出产品,加班不是以工时来计算的,而是看在工作中是否更有创造力和更好的想法。

王磊磊几乎每周六都会来单位,家人早已习惯。“我们这个14人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我是年龄最大的,其他成员基本都是外地人,碰上五一、国庆、春节这样的长假,还是尽可能让大家回老家与家人团聚。”今年38岁、航天工龄已经15年的王磊磊说。

王磊磊与两位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内加班

迎接挑战开拓新领域

王磊磊2005年7月大学毕业进入航天领域,在802所四室从事雷达方面的研发工作。凭借善于钻研、敢于创新的表现,他不久便当上了型号项目的副主任设计师,带领团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2010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投入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研发中,这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市场需求是什么?要做什么产品?如何组建团队?怎样制定销售策略……一系列问题袭来,王磊磊明白了,自己毫无经验,“但是,如果我们所注定要走这条路,何不我先去闯一闯呢?”

他将目标锁定在“雷达物位计”上。团队在短期内就完成了工程样机的研制,他带着产品第一次到徐州大屯煤矿见客户时,对方的第一句话就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产品经过本安认证了吗?没有经过本安认证的产品我们不能使用。”由于当时产品没有取得行业内的相关认证,最终没有形成市场订单。

后来他又转战水泥厂,想借此打开水泥罐车测量的市场。前前后后跑了不知多少趟,结果仍不尽如人意。这时,王磊磊发现,航天技术应用市场远比他想象的复杂。

王磊磊用微波信号源和频谱仪来检测雷达产品性能。

失败远比喜悦多

在八院研发部的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又开始了汽车防撞雷达项目的研究。

解决了复杂路况环境下多目标识别与提取的难题,样品完成了各种路况条件下的跑车试验,课题也顺利通过验收。但因为国内芯片产业链还不成熟,最终也无疾而终。

提起过往的失败,王磊磊眼里闪过一丝黯淡,“做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前期,就是不停地寻找,不停地试错,不停地体会挫折的感觉。”他沉默了一下说道,“尽管这样,这期间沉淀的很多技术手段、设计理念还是为后来的产品做了很好的铺垫。”

他的思绪回到了那些在地铁里“上夜班”的日子——深夜23点,上海地铁9号线最后一趟列车回库,早已等候在旁的他带领团队进入地铁车库安装地铁防撞雷达。

0点,团队在车库内进行静态测距试验,演练应急预案。

凌晨2点,三列地铁先后从九亭基地缓缓驶出,从松江南站前后相随运行至杨高中路站,完成9号线高架、隧道等全程路况试验。

凌晨4:30,列车返回九亭车库,试验结束。忙碌了一整夜,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在家吃了个早饭,又匆匆往单位赶。

交通监控雷达产品是王磊磊团队的三大主力产品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实时读取车牌、流量、排队长度、道路占有率、车间距等基础信息,产品需要安装在路面的龙门架上。

王磊磊曾不止一次站在车载升降机上,进行产品高空作业。望着脚下来往的高速车流,有点儿恐高的他当初觉得阵阵眩晕,如今已如履平地。“只要能得到用户的认可,这都无所谓。”他相信,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王磊磊在检查即将交货的交通雷达。

提高上海航天的影响力

与传统测速雷达相比,王磊磊团队研制出来的24GHz交通监控雷达产品能进行多目标定位、多车道探测,填补了国内2D交通监控雷达领域的空白,属国内首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产品在小批量市场投放试水后,签订了上百套产品销售合同。依托此项目,团队参与了“全球十国道路安全项目”,目前已在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国内30多个城市批量应用,提升了802所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地铁防撞雷达系统也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成功拿下了申通的项目。目前,该产品正在对上海轨交1号线、5号线、9号线、13号线、17号线进行合同洽谈及列装,预计实现产值超3000万元。

王磊磊团队为上海地铁全线路研制的列车辅助追踪预警系统(俗称地铁防撞雷达)。

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王磊磊带领的团队依然接到了近3000万元的市场意向订单,服务的客户包括华为、中车、上汽、上海申通等知名行业头部企业,并且远销沙特、泰国、塞尔维亚等海外国家。

王磊磊展示即将出货的汽车前向雷达。

王磊磊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单位把这样的重任交给我,沉甸甸的,多年的付出才换来现在逐渐打开的局面,现在还是公司的初创期,我的目标是希望两三年之内做到年产值上亿元,通过市场化手段,拥有更多的客户,提高上海航天的影响力。”

能站在“中国航天”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王磊磊很珍惜这样的机会,虽然苦过、累过,但这些经历将自己磨炼得更淡定、更坚韧,他说,后面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责任编辑:王维佳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