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什么我们还要去研究日本 ?

2020-11-01 16: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 静说日本

周末去了一趟银座的书店,想去看看最近日本人都在研究什么?

在“海外”专区,看到了一排日本人写的有关中国的书,大概有50多本。仔细翻了翻,内容基本上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论中国经济;

第二类,评中国体制;

第三类,说中美关系。

写的内容,都是当下,说明日本人无时不在研究当今的中国。

但凡日本人吃“中国饭”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学者(多是大学教授),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为主;另一种是评论家,多以研究中国当今政治与经济为主。

学者们的论调比较中肯,也少与现实中国搭界。评论家们的论调比较激烈,以今日中国的一切为话题。

不管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都能让人感悟到,日本人对于中国的关注度比美国还要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可以说是无所不及。

反观我们对于日本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反映当今日本的,大多是旅游生活类图书。

为什么中日两国在研究对方问题上,存在着差异呢?原因不外乎两点:

第一,我们不愿意承认日本许多方面比我们做得好,并不把小日本当回事。

第二,我们一直习惯于对日本的贬损与批判,并以此为乐。

长期以来, “侵略与反侵略”一直是我们研究日本的基本,即使过去70多年,我们始终还跳不出这个框框。

以前,中国有一位学者,叫“戴季陶”,是四川省广汉人。戴先生起草过“中国共产党纲领”,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后来听从孙中山先生的意见而退出共产党。他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中华民国考试院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

1905年,戴先生去日本留学,进法政大学读了四年(算起来还是菅义伟首相的先辈),他后来写了一本书,叫《日本论》。

戴先生在书中说,跑到日本的书店里去看,发现日本所做关于中国的书籍,涉及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等各种方面,分门别类的有几千种。“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

戴先生感叹说:“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

戴先生说的是100多年前的中国,但似乎说的,又是当今的中国。因为过去100多年,我们依然没有改变对日本的认识,还是戴先生笔下的一群。

前不久,我回了一趟国。返回日本后,写了五篇《回国记》,从离开东京成田机场去上海,到隔离、再从上海抵达成田机场,动机很纯,就想给准备回国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参考的案例。因为新冠病毒疫情下,回一趟国,真的不容易!

公众号后台看到许多网友的留言,大多数很善意,但是,也看到了不少“精日”、“日吹”之类的批评,甚至有人骂到了“清明节”。

这些骂言自然不会把它放出来以污大家的眼目,但是,看到后,心中有一丝隐隐的痛楚,戴季陶先生说过的“智识上的义和团”,在处于知识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依然存在。

为什么?

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定会有网友提出:“为什么偏要去研究日本?”

其实,理由很简单:

第一,它是我们永远搬不走的邻居;

第二,它的改革开放比我们早了100年;

第三,它的许多制度与做法比我们早实施了几十年;

第四,它是亚洲国家中,东西方文化融合最为成功的范例;

第五,它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第六,它有许多比我们先进的技术;

第七,它是全世界最受尊重的国家之一;

第八,它是投资中国最多的海外国家;

第九,它保留着最为完整的中华文化;

第十,它曾经侵略过我们,现在还时时提防着我们的报复。

单凭以上10条理由,您觉得我们是不是该认真研究日本?

我呼吁大家,当我们快速强盛起来的时候,更需要调整对日心态,放弃“日本批判学”,建立“日本研究学”,这样可以从日本走过的路中,有过的经验和教训中,避免重蹈覆辙,并捡回我们曾经丢失的东西。

我们都是一块砖,研究多了,就会把研究的大厦建起来,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心态决定命运,心态也决定国运!

原标题:《为什么我们还要去研究日本 ?》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