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地评线】风从东方来|为何是浦东?如何更浦东?

澎湃特约评论员 聂日明  
2020-11-14 14:0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编者按:30年峥嵘岁月,30年砥砺奋进。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澎湃评论部即日起推出特别策划《风从东方来》,全景展示浦东30年开发开放 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入剖析“浦东样本”“浦东奇迹”的时代密码。此为系列第九篇。

1990年4月,中央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掀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崭新篇章。到2020年,浦东开发开放已经30年。30年间,浦东取得了惊人成就:经济总量从60亿增长至1.27万亿,在全国城市GDP排名中,浦东可以排到第12名。浦东金融增加值占全市50%,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市60%,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市90%,上海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实际落脚点也在浦东。

毫无疑问,浦东开发开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接下来的问题是,浦东是如何成功的?我们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

1980年代,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建立以后,上海一直推动浦东开发,1989年末开始提速,直接原因是疏解中心城区功能。当时浦西人口拥挤、交通困难、工业过分集中,时任上海市领导指出浦东是老市区的延伸,人口和工业向浦东疏解只花费基础设施和越江工程,费用比东进、西进和南下都要省。现在浦东覆盖的区域在当时分属多个区县,浦东开发对上海市区的要求就是鼓励浦西的工厂和宿舍向浦东盖。

如果视野仅限于市区人口和工业疏解,浦东不过是一个普通新区,只是把浦西的资源挪到了浦东,或者把全国各省市的资源挪到了浦东,带来的增量有限,撑不起浦东大发展的故事,对于上海和中国经济全局的影响是有限的。

对此上海有清醒的认识。1989年10月,时任上海市领导就明确提出,“从长远来看,上海要面向太平洋、面向全世界,浦东靠港口、靠海,地理位置优越,要建成太平洋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也必须要开发浦东”。1990年初,邓小平同志到上海,上海方面汇报浦东开发设想时,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上海向何处去,中央究竟把上海摆在什么战略位置?第二,开发浦东是一条出路,要更加开放。

上海走出的这一步,也是历史的选择。1840年代上海开埠以后,可以迅速的从小县城成长为远东的经济金融中心,靠的就是区位优势。上海滨江临海,“内可通过长江深入中国腹地,外可进出外洋与世界联通”,是中国唯一可以江海联运的大城市。唐末至明清经济重心持续南迁,长三角及长江流域一直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在内贸时代,上海并不是中心位置,繁荣的城市位于京杭大运河沿线。但中国接入国际贸易后,上海很快就成为中国的中心。上海的区位意味着,在航空没有取代海运之前,只要中国与世界的贸易连接不断,中外贸易额越大,上海的地位就会越重要。

因此,浦东开发开放的要点在于“开放”,开放让浦东(乃至上海)与众不同,开放的浦东引进了外资、带动了庞大的进出口贸易,拉动了就业、人口增长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各项需求,讲的是增量故事,而不是和其他区县、其他省市分蛋糕。只有做对“开放”,浦东开发才能成功。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上海的财政收入占全国15%,工业产出占全国近八分之一,对中国全局不可谓不重要。但上海人均住房面积不足4.5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不足1平方米,上海人民的生活质量并不高。到2018年,税务部门在上海组织的税收仅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工业产出占全国比重不足4%,相对地位看似下降,但上海更有活力了,人均住房面积接近20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超过12平方米,上海人民生活的更好了。这些变化只能通过“开放”的故事才能实现。

所以浦东“开放”必须置入中国大背景,浦东的开放程度和产出水平取决于中国全局开放的决心。1990年6月,中央批复上海报送的《关于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请示》时就明确,“开发和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开发和开放浦东是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一定要切实办好”。浦东(及上海)的开放,本身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旗帜。

浦东和上海的开放,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大局中,有力拉动上海和周边省市的经济增长。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出口额占全球的比重从可有可无的角色跃居全球第一,全球第二大商品进口国。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球的12.8%。据上海口岸办的数据,2017年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7.9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的28.5%。浦东作为上海向海洋发展的中心地带,自然而然也就成为经济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的核心区。

回看过去150年上海的角色变化,中国的两轮对放开放和融入全球化,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需求两次造就了上海,浦东是当前这个伟大时代的结果。在中国做对了“开放”前提下,浦东的努力才有可能结出果实。

开放是浦东取得成功所依赖的客观环境,浦东和上海自身的努力是另一个必要条件,这就是对内改革。浦东开发之初,上海的招商引资环境并不好,1988年,市纺织局与外商谈好的27个合资项目,其它部门迟迟不批准,外资将项目移到了广东。当时市府部门统计过,基层搞一个项目要跑多个部门,要盖100多个章,大的外资项目甚至多到126个章。浦东开发的筹备、发展进程,也伴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进,例如将规模以下项目的审批权下放,成立外资委,将126个图章合成一个大图章,这些都开创了全国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先河。

浦东一直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典型。除了招商引资等经济事务的审批、监管改革以外,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此浦东实施了三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了金融、航运、行政管理体制、城乡二元结构等数百项改革任务,2006年启动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同年10月正式启用市民中心,包含47个部门的“一门式”办事服务窗口。

回顾浦东过往的三十年的成就,区位优势、开放的宏观环境固然是浦东开发成功的时代背景,浦东肯改革、上海肯放权的自我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承。

展望浦东的未来,这开放环境和自我改革仍然是浦东走向更大成功的基础。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浦东一直都是中国改革和开放的排头兵、先锋队,三十年来,一直都担负着作为改革和开放的试点地区为国内其他省市提供经验的任务。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浦东除了更高水平的开放,还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继续改革。

一直以来,浦东是上海(乃至中国)向海洋发展的前沿地区,产业侧重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劳动生产率很高、原材料及能源消耗少、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工业,以及服务于这些产业的金融、贸易、信息等第三产业,消费性产业发展较慢,生活服务业规模明显偏低。浦东以上海全市22.9%的常住人口、21.8%的从业人员,贡献了32%的GDP、28.6%的工业产值,但社会零售口总额仅有全市的18.3%,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仅有全市的15.4%。虽然浦东人口相对年轻,但年轻人热衷的休闲娱乐、消遣情调,浦东略逊于浦西市区。跨地区来看,上海在与浙江和江苏接壤的地方基本都是农田,而上海界之外则是高楼大厦,城市建设一体化程度尚有欠缺。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格局,意味着浦东自身人口集聚,具有消费能力,同时消费需求、产业投资等领域可以辐射周边省市,促进区域一体化。上海要提升城市的地位,要服务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大局,不仅要继续向东,向世界开放,还要考虑上海自身对其他城市的价值,浦东和上海也要向西发展,服务好江浙和全国其他省市。这是一个新命题,我们期待未来的浦东和上海可以交出漂亮的答卷。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