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历史学者袁灿兴,有关清代军机处的问题,问我吧!【查看话题】
2016-09-30
请教袁先生,军机处的职能和明朝时候的内阁,有何不同之处?领班军机和首辅的权限有何不同?
再有,军机作为皇帝的决策赞助部门,是不是除了带几个章京外,并没有其它办事机构?
实际的政治执行,军机赞襄皇帝决策,但是不能指挥阁臣办事,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
有4个回答
袁灿兴 2016-10-01
明代内阁出现后,其地位日益重要,皇帝的诏书谕旨,无不出于内阁之手。此后内阁的品秩也被提高,内阁大学士开始兼各部尚书衔,权势日重。在内阁制度成熟定型后,内阁首辅的地位相当于宰相。朱元璋绞尽脑汁想除去的相权再次出现,且权力日益增强,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
而内阁对皇权的分散,则来自“票拟权”。
明代各级官吏递交给皇帝的公文,首先要送到内阁,由内阁用墨笔在纸条上先拟旨,然后贴在公文上交给皇帝审定。皇帝如果同意,就用朱笔批改,即“批朱”。一般而言,皇帝都是“照阁批朱”。皇帝对 “批朱”这样的差事感到腻烦,于是设立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来帮助自己“批朱”。这样,只要内阁摆平太监,双方合作,也就能操作一切政务,这也是明代太监得以弄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内阁权势一大,也出现了如张居正、严嵩这样的权臣。
之所以历代帝王不能清除掉相权,因为中国是一个依赖于文官和文书统治的国家,再天才横溢的皇帝,一个人也无法处理繁重如山的政务,批阅无尽的文书。皇权与相权之间,彼此存在着互为利用的关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皇权来不及集中权力,造成相权的膨胀,而引发皇权与相权之争。历史上,相权命运多舛,名字多变,最后变化的只是称谓,相权仍然是君主统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集中了皇权,苦的是皇帝;分散权力给内阁,皇帝却不高兴。
在皇权与相权上,清代多有变化,总的趋势是在抑制相权的同时,创设其他机构,以提高军政效率,保证皇权集中。这个其他机构,就是军机处了。
军机处成立以后,内阁仅负责处理一些象征性的国家事务,军机处则成为统治机构的中枢。此后,内阁不过是颁发一些象征性的重大政令,如宣战、议和、大赦、巡幸、谒陵、重大案件的处理结果等。
军机处的人员相当之少,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之外,就再无其他。其机构之精简,今人不能想象了。
军机处,只有决策权,而无执行权。所以到了清末,军机大臣被资政院弹劾时,曾抱怨道:“无权而负责,谁肯为之?”
而内阁对皇权的分散,则来自“票拟权”。
明代各级官吏递交给皇帝的公文,首先要送到内阁,由内阁用墨笔在纸条上先拟旨,然后贴在公文上交给皇帝审定。皇帝如果同意,就用朱笔批改,即“批朱”。一般而言,皇帝都是“照阁批朱”。皇帝对 “批朱”这样的差事感到腻烦,于是设立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来帮助自己“批朱”。这样,只要内阁摆平太监,双方合作,也就能操作一切政务,这也是明代太监得以弄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内阁权势一大,也出现了如张居正、严嵩这样的权臣。
之所以历代帝王不能清除掉相权,因为中国是一个依赖于文官和文书统治的国家,再天才横溢的皇帝,一个人也无法处理繁重如山的政务,批阅无尽的文书。皇权与相权之间,彼此存在着互为利用的关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皇权来不及集中权力,造成相权的膨胀,而引发皇权与相权之争。历史上,相权命运多舛,名字多变,最后变化的只是称谓,相权仍然是君主统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集中了皇权,苦的是皇帝;分散权力给内阁,皇帝却不高兴。
在皇权与相权上,清代多有变化,总的趋势是在抑制相权的同时,创设其他机构,以提高军政效率,保证皇权集中。这个其他机构,就是军机处了。
军机处成立以后,内阁仅负责处理一些象征性的国家事务,军机处则成为统治机构的中枢。此后,内阁不过是颁发一些象征性的重大政令,如宣战、议和、大赦、巡幸、谒陵、重大案件的处理结果等。
军机处的人员相当之少,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之外,就再无其他。其机构之精简,今人不能想象了。
军机处,只有决策权,而无执行权。所以到了清末,军机大臣被资政院弹劾时,曾抱怨道:“无权而负责,谁肯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