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别念了别念了,我就是个废物了|每日罐头

2020-11-21 06: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简单心理APP 简单心理

“每日罐头”是一档心理学口味的精神食粮栏目(狗子特别喜欢的)。

今天聊聊一个人的主动性是怎么丧失的。

罐头质检员:阿寺

我特别不喜欢别人跟我提这样的「建议」:

要想减肥的话,你得自觉的去运动啊

要想成绩好的话,你得有自发学习的意识啊

要想交朋友的话,你就得主动去多参加点活动啊

你下次能不能自己把房间整理好

是是是,我知道,你说的对。但你越这么说,我越不想去做。

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这么没有“主动性”。直到在瓦茨拉维克的《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书里看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悖论:

如果我们不是要求他人去做某事,而是要求他人「主动」去做某事,那么他人永远也不可能符合我们的要求。

我恍然大悟,为什么别人对我提的这些听起来都很有道理的要求,会让我感到「不爽」、「憋屈」而又说不出口。

因为他们企图为我「制造主动性」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可以完成任何事,而单单无法完成他人对我们「主动性」的要求。

这并不是我们愿不愿意满足他人期望的问题,而是从逻辑上就不可能。

主动是发源于个体内心的,每一个个体都只能「为自己制造主动性」,而不能「为别人制造主动性」。

图/Emanuel Wiemans

如果处理不好,不仅无法达到「制造主动性」的目的,甚至会导致「主动性的丧失」。

比如父母会对孩子说,“你以后要主动收拾好自己的房间,不要等我催你再去做。”

那在这之后,即使孩子每次都将屋子收拾很好,却都变成了在「被动」的完成父母的要求,再也不是因为自己「主动」想要收拾屋子而去收拾,也就无法体验「主动」做好一件事时会拥有的满足感和对自我的掌控。

父母以为自己的控制帮助孩子拥有了「主动性」,但其实孩子正是因此丧失了体验「主动性」的机会。

图/Emanuel Wiemans

而在恋爱中,两个人也常常因为——

A:“为什么你要在我要求之后才认错,而不能主动认错?”

B:“但我都认错了呀,这还不行吗?”

A:“但这是我要求你认错你才认错的,你根本不是发自内心的!”

而吵架。

这些对话虽然听起来好像都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B真的好委屈。

因为先提要求的那个人成为了永远的赢家。

B无法证明自己究竟是出于真心想要道歉,还是仅仅是对A的要求的满足。

这样来看,理解“主动性”悖论在亲密关系中尤其重要,因为我们常常在对最亲近的人提最过分的要求。

因此:

如果你是那个正在「为别人制造主动性」的人,那么——

别做无用功了。

“主动性”悖论的存在意味着,那些我们打着为别人好的旗帜说出的规劝、叮嘱、要求,大多数时候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可能只能带来对方「无措」、「厌烦」、「疲惫」的情绪)

我们得保持清醒,自己是真的在为对方「好」,希望他们变得拥有「主动性」,还是只是在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他们身上。

而如果你是那个正在「被别人制造主动性」的人,那么——

你要相信,主动性不用培养,它就在你自己身上。

你只需要好好的理解自己的期望。

以及,别被他人绑架。

Reference:

[美]瓦茨拉维克、威克兰德、菲什,《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