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健康扶贫工作成效

2020-11-18 10: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新闻发布会现场。

11月16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善始善终 善作善成——按时高质量打好健康扶贫收官战”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杨慧,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省计生协专职副会长龚仲明,省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处四级调研员王涛,省卫生健康委交流合作处四级调研员周新发,介绍我省健康扶贫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主要内容如下:

贵州省健康扶贫工作情况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杨慧介绍,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是“两不愁三保障”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部署安排,把做好健康扶贫作为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作为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贫困人群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出硬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功夫,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坚决打赢健康扶贫硬仗,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实现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制度保障,为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夯实健康基础。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杨慧介绍有关工作情况。

一、全力以赴,按时高质量打赢健康扶贫收官战

按照现行政策标准,贵州健康扶贫工作已全面完成,我省健康扶贫工作在国家成效考核中连续两年“零问题”。目前,正处于不断巩固提升阶段,建立起了及时发现、精准救治、有效保障、跟踪预警,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工作机制。

一是全面完成健康扶贫“三个三”,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每个县均至少建有1所二级甲等及以上公立医院且每个专业科室至少有1名合格的执业医师;每个乡镇均建成1所政府办卫生院且至少有1名合格的执业(助理)医师或者全科医师;每个行政村均有1个卫生服务机构且至少有1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我省现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215个,执业医师36997人;卫生院1370个,执业(助理)医师15446人;村卫生室20265个,合格村医29850人。通过推进县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提升了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历史性的消除了农村贫困地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

二是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贫困人口四类慢病规范管理。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重症精神障碍4类慢病患者为重点服务人群,按照应签尽签、应管尽管原则,为群众提供组团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服务团队定期与群众面对面随访,根据群众疾病发展情况,分工协作,持续开展健康监测和健康指导,切实守护群众身体健康。截至2020年11月13日,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已签约并规范服务高血压患者48.19万人、糖尿病患者8.71万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7.66万人、肺结核患者1.66万人。实现了应签尽签,规范服务,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全面实施大病专项救治,守住群众健康底线。2017年,正式启动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2020年,我省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0种,并按照“四定两加强”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全省各级卫健部门共指定213家定点医院,省、市级定点医院开设“绿色通道”,优先安排大病贫困患者救治。各定点医院按照“保基本,兜底线”原则,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大病诊疗规范和指南,合理为患者制定具体诊疗方案。截至2020年11月13日,全省确诊罹患30种大病农村贫困人口15.91万人,已救治15.76万人,救治比例达99.06%,除外出务工和自愿放弃治疗的患者外,做到了应治尽治。

四是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降低群众就医负担。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全省建档立卡困难群众在县域内因病住院,医疗机构实行“一站式”结算,只需在出院时支付自付费用,期间不需要支付住院押金等费用,患者少跑路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了患者就医负担,确保群众看得起病,有效防止了小病拖大,大病拖重,降低了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

五是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搬迁群众均等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省卫生健康委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医保局、省扶贫办、省生态移民局和省中医药管理局等7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医疗卫生后续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对我省84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在充分利用好周边原有医疗卫生资源的基础上,新建和改扩建411个规范化医疗卫生机构,为759个医疗卫生机构配备设施设备,按规定配齐医务人员,搬迁群众看病就医有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切实解决了搬迁群众就近就医需求。

新闻发布会现场。

六是全面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把优质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充分发挥贵州大数据战略优势,构建完成内连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疗机构,上接国家优质医疗资源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是全国第一个由政府主导建立的远程医疗系统,以省为单位第一个投入实战的远程医疗系统,率先在全国构建了“一网络、一平台、一枢纽”远程医疗架构。全省所有政府办医疗机构共1836家全覆盖,实现远程医疗县县通、乡乡通。成为全国区域整体推动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家级样板,得到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自2016年6月实现公立医院全覆盖以来,全省远程医疗服务总量达162万例次,通过远程医疗累计节约医保与群众自付医疗费用及群众外出就医产生的交通、食宿、误工等生活费用约6.1亿元。

七是全面创新医农结合帮扶模式,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农村产业革命是省委省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同步小康和健康贵州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省卫生健康委建立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共同担任医农结合工作“双组长”、厅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贫困地区和公立医院调研指导的工作机制,全省开展医农结合的公立医疗机构已达196家;探索设立农产品展示中心,采取“委直属医院+公司+农产品”模式,销售全省农产品,目前我省委属在筑医院设立了7个农产品展示中心或消费扶贫专馆;在2020年扶贫日期间,省卫生健康委向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发出消费扶贫行动倡议,全系统干部职工通过“以购促扶”方式,共消费金额达33.37万元,实现了消费扶贫、产业扶贫与健康扶贫的深度融合。

八是全面推进援黔医疗对口帮扶,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各兄弟省市的全力支持下,东西部扶贫协作援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取得显著成效。572家省外医疗卫生机构与我省1538家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形成了“横道边、纵到底”的援黔医疗对口帮扶工作格局,即受援单位涵盖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中心血站、卫生监督等各种类型,包括了省、市、县、乡四级的医疗卫生机构,其中贫困县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东部对口帮扶全覆盖。2016年至今,支援省份累计派出上千支帮扶队伍、医护人员6504人次,支援项目79个,折合资金3.04亿元,各支援医院帮扶专家查房/现场指导23.6万次,巡诊义诊36.8万人次,培训51.2万人次,技术示教9.25万次,提出管理改进意见1万余条,帮扶/指导88个县(市)县级受援医院建设重点专科954个,有力推动了我省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九是全面建立深入基层调研机制,摸清健康扶贫底数。2019年,围绕健康扶贫“三个三”标准,先后组织全系统6000余名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摸底、三轮专项治理和“回头看”,全面消除健康服务“空白点”。2020年进一步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先后开展“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决战健康扶贫攻坚系列行动、强化兜底保障相关工作健康扶贫大排查,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全体卫生健康系统共同推进健康扶贫工作。通过以上工作,逐步建立完善了全面深入基层调研的机制,形成了委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统筹全省、9名厅级干部分别联系9个市州,44名处级干部分别联系88个县区,全系统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建立完善了卫生健康系统与当地党委政府沟通机制,并全面推广到挂牌督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督导等工作中,有效推进了各项卫生健康工作的落实落地。

二、保持攻坚态势,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省卫生健康委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总结成功经验,全面打好健康扶贫的收官之战,同时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没有任何一个群体因健康而掉队。对脱贫攻坚中发现的健康扶贫问题,甄别好、研判好、核实好、整改好。在存量问题已全部清零的情况下,常态化开展筛查排查,实行动态管理,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不断提质增色,确保动态清零。乘势而上,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一是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深入总结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管用实用的工作机制,围绕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逐步提炼形成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持续推进减贫工作。

二是与县域综合医改融合推进。加强贫困地区县域综合医改,进一步加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力度,构建“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优质高效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县域内就诊率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逐步形成分级诊疗,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和就医群众的满意度。

三是与健康贵州建设共同推动。坚持预防为主方针,落实健康贵州行动要求,将贫困地区健康促进攻坚行动与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合理膳食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相结合,提升健康素养,引导群众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将落实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筛查、妇女“两癌”检查等公共卫生项目与妇幼健康促进行动相结合,提升妇幼健康水平;以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为切入点,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攻坚行动,巩固防控成果,防止因病返贫。

健康扶贫已经到了一鼓作气、决战决胜的历史关键节点,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始终保持攻坚态势,本着对党忠诚、为民服务、履职尽责的原则,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扎实细致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巩固提升健康扶贫成果,交出让全省人民满意的健康答卷。

参会记者认真记录。

答记者问

人民日报记者:

我省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特点、优势以及取得的成效有哪些?我省下一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拟从哪些方面进行提升?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省计生协专职副会长龚仲明: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由县级公立医院专科医生、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乡村医生及公共卫生医生等共同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充分利用基层卫生三级体系技术资源整合共享优势,为群众提供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优点是通过组团签约服务可实现对重点人群进行有效精细的分级管理,可实现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融合,把医院的诊断、检查、用药指导、并发症处理及住院治疗等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建立、随访、信息采集等有效结合,不仅大大提升了对重点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也促进了各类疾病的分级诊疗,逐步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我省2016年启动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签约覆盖面不断扩大,签约率不断提高,签约服务质量逐步改善。在脱贫攻坚任务中,家庭医生慢病签约服务是一项重要内容。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重症精神障碍4类慢病患者为服务人群,按照应签尽签、应管尽管原则,为群众提供组团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服务团队定期与群众面对面随访,根据群众疾病发展情况,分工协作,持续开展健康监测和健康指导,切实守护了群众身体健康,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截至2020年11月13日,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四类慢患者67.20万例,已有66.23万例接受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相关救治,签约服务率98.56%,超过了国家同期平均水平,其中,服务高血压患者48.19万例、服务糖尿病患者8.71万例、服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7.66万例、服务肺结核患者1.66万例,达到了国家健康扶贫标准,全面完成了目标任务。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省计生协专职副会长龚仲明答记者问。

下一步我省将着重围绕四个方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一是继续加强基层能力建设。通过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加强机构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卫生机构硬件设施水平,增强管理能力,提高卫生服务质量,重点提升包括急诊急救、检查检验、康复、养老等方面在内的医疗服务能力,力争3-5年,绝大多数基层机构达到国家基本标准,服务能力较强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并创建一批社区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水平。

二是进一步加大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培训什么”原则,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培养培训,实施学历培养和实用培训,全方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专业化、执业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三是构建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全省全面启动实施以县级公立医疗机构牵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重组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构建起新型整合型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有效提升服务效能,促进分级诊疗。

四是深化医防融合。以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和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质量为抓手,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找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防结合点,做到一次门诊和服务既满足群众诊疗需求,同时也完成必需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完善医疗与公共卫生互促共进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切实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实现群众不得病和少生病的工作目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目前医农结合帮扶模式取得的成效如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提问。

省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处四级调研员王涛: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将医农结合工作纳入全委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创新开展“医农结合”帮扶模式,积极做好产销对接,拓展省内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2017年,委属在筑7家医院开展“医农结合”,采购贫困地区食用农产品45.27万公斤,270.66万元。2018年逐步向市县级公立医院拓展,共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586.86万公斤,采购金额4430.22万元,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占医院采购总量的72%。2019年,全省公立医院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1001.38万公斤,金额9007.02万元,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占医院采购总量的72%。截止2020年10月底,全省开展医农结合的公立医院达196家,采购省内农产品达1011.83万公斤、占全省公立医院采购农产品总量的93%,比目标任务高8个百分点,采购总金额为12432.14 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省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处四级调研员王涛答记者问。

一是完善机制助脱贫。建立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共同担任医农结合“双组长”和厅级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并领衔农村产业工作机制,完善定期工作督导指导机制,实行公立医院农产品采购台账、市场询价、质量控制管理机制,为医农结合工作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

二是院企联动强合作。推动院企互联互动,优化采购配送机制,搭建起“县种植基地—专业合作社—县市级农(商)投—物流企业—省直医院”的采购配送链条,强化信息沟通,大力支持和鼓励全省公立医院加强与省黄牛产业、蔬菜产业、毕节商贸投资等集团企业合作,变分散采购为集中采购。如9月份以来有13家公立医院与省黄牛集团签定黄牛产品购销协议,目前采购产品2.81万公斤、金额 128.83万元。

三是创新模式促销售。我们采取采取医院食堂采、发动职工买、设置窗口售、利用网络销等方式,以及“委直属医院+公司+农产品”模式,在筑省人民医院、贵医附院、省二医、省三医、省骨科医院、中医一附院、中医二附院等委属医院设立7个消费扶贫专馆(农产品展示中心)。如在2020年扶贫日期间开展消费扶贫行动,通过“以购代扶”“以购促扶”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及群众增收。如通过“一码贵州”平台采购毕节威宁爱心苹果 20544件、金额820441元。

四是主动协调摸底数。全省各级卫生健康部门主动加强与农业、商务、扶贫、供销等部门以及省内农产品龙头企业、大型超市、配送公司,为定向采购提供准确信息,确保医农结合工作精准、高效对接。

五是立足职责抓扶贫。依法开展农产品进医院风险监测,主动预防和防止食源性疾病,确保进公立医院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与健康扶贫的深度融合。

六是强化调度保目标。以专项调研、专题调度、数据信息专报等形式,实行月统计、月分析、月通报等,确保完成省委、省政府明确的“采购省内农产品占医院食堂总采购量85%”的目标要求。

贵州电视台记者:

如何利用对口帮扶机制提升我省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贵州电视台记者提问。

省卫生健康委交流合作处四级调研员周新发:

援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是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大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缩小与全国差距的一项标志性、引领性工作,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出县就有机会获得国内顶尖专家诊疗服务,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返贫,极大提升了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我省的做法主要有:

省卫生健康委交流合作处四级调研员周新发答记者问。

一是全面推广“组团式”帮扶,支援医院党委根据受援医院发展需求,选派团队驻点帮扶,帮扶期不少于6个月,受援地方和受援单位党委充分授权,任命支援专家担任院长、副院长、科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帮扶团队充分发挥医疗管理、团队建设、学科建设和先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4年来共提出管理改进意见10425条。

二是率先在全国提出对口帮扶重点专科建设工作模式。以综合医院“2+5”、中医医院“2+3+N”、妇幼保健院妇幼专科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医院学科建设。

三是全力促进医疗人才培养。国家卫生健康委帮助组建“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入团院士55人,入团核心专家1305人,38名院士在贵州建立44个院士工作站(室),帮扶我省医疗卫生机构87家,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骨干医生等高层次人才累计2500余人。王辰、钟南山院士在我省分别开设“协和班”和“南山班”,为贵州未来培养医疗领军人才。“黔医人才计划”为贵州培训医务和管理人员骨干530人,受训人员学成后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39个。各地受援机构充分利用支援机构专家资源组建“跟学班”和“进学班”,四年来,支援专家共为受援机构培训51万余人次,技术示教9万余次,带徒8117人;共向支援单位派出人员培训进修、考察7552人次,挂职锻炼784人次。东部支援医院还帮助贵州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710人次。

四是强化远程医疗平台运用,提高东部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全省有68个受援医院加挂东部知名支援医院分院牌子,支受援医院间共建立远程平台237个,组织开展“共话智慧医疗,聆听行业强音”的系列直播公益讲座12期,将东部优质医疗资源搬到了贵州老百姓的家门口,极大提高了优质医疗的可及性。

(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网)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健康扶贫工作成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