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当我们在嫌弃凡尔赛文学时, 究竟在嫌弃什么?

2020-11-19 07: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KY KnowYourself 

作者 / fufu

编辑 / Celia

凡尔赛文学最近突然火了起来,贡献了我生活中的一大半表情包。

习惯刨根问底的网友,也向大家展示了凡学的历史之悠久——

而我,一个夸自己两句都会尴尬到脚趾抠出三室一厅的人,决定先破解一下凡尔赛文学,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我借鉴的文学小技巧——

01.

我们嫌弃凡尔赛文学的时候,

到底是在嫌什么?

如果以为凡尔赛文学只是炫富炫男朋友,那你们太小瞧人类的文学造诣了。对于凡尔赛文学而言,万物皆可炫,生活中也遍地都是凡学的影子。

我身边就有脸上从没长过痘的姐妹对我说过“感觉没长过青春痘的青春仿佛有些遗憾呢”,也碰到过健身的兄弟“抱怨”自己在健身房老是被漂亮小姐姐要求做她们的教练……

看着他们努力隐藏自己喜悦又装作烦恼的样子,一向温和的我照例露出微笑。

凡尔赛文学的精髓,是明明想自夸却以抱怨/漫不经心的口吻将炫耀内容说出来,这种行为在学术上还有个正经名字,叫“谦逊式自夸(humblebrag)”。

光看这个中文翻译,其实就可以感觉到,我们不喜欢凡尔赛文学,并非单纯因为对方在炫耀,而是明明感觉到对方在炫耀,可对方偏偏不承认。

喜欢自我吹嘘和炫耀的人常常会流露出傲慢的态度,而这份傲慢包含的一份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对于他人是一种自尊心上的贬低,因此惹人厌烦(Geher, 2018)。

不过,炫耀并不是谦逊式自夸引起反感的唯一原因,甚至一些使用谦逊式自夸的人正是为了掩盖炫耀的意图而假装谦虚。然而,一份研究却表示,这种做法实际上比直接吹嘘还要不讨喜 (Sezer, Gino, & Norton, 2018)。

这份研究调查了人们面对他人谦逊式自夸时产生的反应,结果发现,谦逊式自夸的行为对于本人而言既是形象上的受损,也会损害自夸者的实际利益——谦逊式自夸大大降低了他人的好感度的同时,人们也会更不愿意和谦逊式自夸的人分享资源(Sezer et al., 2018)。

虽然谦逊式自夸和自我吹嘘都不讨喜,前者明显更惹人反感。截图自Sezer, O., Gino, F., & Norton, M. I. (2018). Humblebragging: A distinct-and ineffective-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4(1), 52–74.

Sezer等人(2018)在分析结果时指出,比起性格和能力,我们评判他人时往往更在意对方是否真诚,而由于观感上的不真诚,谦逊式自夸很容易让人产生反感。

就好像人们常说的“伪君子不如真小人”。虽然二者都显得傲慢又不讨喜,但那些直白自夸的人起码傲慢得坦荡。

另外,凡尔赛文学中经常把一些常人觉得珍贵稀缺的事物当作稀松平常、不值一提的小事,这种行为反而比直接吹嘘更容易让人觉得高高在上。这也难怪凡尔赛文学让人心生反感了。

02.

既然会被讨厌,

为何还有人选择凡尔赛文学?

凡尔赛文学的出现不是一天两天了,人们对于这种行为的厌恶也不是最近才有。可是,为什么总有人喜欢在凡尔赛文学界称王称霸呢?难道是满足于别人讨厌自己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吗?

还真不是。

在探究了为什么谦逊式自夸惹人讨厌之余,Sezer等人(2018)也研究了选择谦逊式自夸的人们的心理。研究者们发现,这些人之所以选择谦逊式自夸,往往是因为ta们渴望同时获得他人的钦佩和好感,于是将得到钦佩(自夸)和可以得到好感(谦逊)的两种行为不太聪明地结合了起来。

当既想要获得好感又想要让他人钦佩的时候,不少人都选择了谦逊式自夸来展示自己。截图自Sezer, O., Gino, F., & Norton, M. I. (2018). Humblebragging: A distinct-and ineffective-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4(1), 52–74.

值得注意的是,谦逊式自夸的行为并非只在特定人群当中出现。在向他人展示自己时,很多人都误以为用谦逊的方式来自我炫耀能够一举两得(Sezer et al., 2018)。不过,就像研究结果所展示的这样,我们掩饰炫耀的行为经常弄巧成拙。

不过,心理学家也指出,采取谦逊式自夸的倾向可能与高度自恋有关,因为当人们自恋程度过高的时候,ta们根本意识不到别人看问题的角度与自己不同,所以会觉得,只要我假装自己没在炫耀,别人就看不出来(Steinmetz et al., 2017)。

嘘~不要告诉他们我们知道他们在炫耀~

03.

想要自夸?不如真诚点

其实,自夸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想要获得喜爱与尊重也是人之常情。我们需要做的,是调整自我表达的方式与分寸:

a)态度真诚

人生中总有那么些时刻想要炫耀——想炫耀自己超体贴的另一半;想炫耀自己如何被领导器重和赏识;想炫耀自己努力打拼攒下的财富……这些本身都是值得我们开心和自豪的经历。受到谦逊教育的我们,在炫耀时难免会担心遭到冷嘲热讽/被质疑太过骄傲,因而想在炫耀时有所掩盖,也是正常的。

然而,压抑我们内心真实情感的自我表达对于人际关系反而是一种损害(English & John, 2013);即便是在社交平台上展现自己,用真实不遮掩的态度也能收获更多的满足感(Bailey, Matz, Youyou, & Lyengar, 2020)。因此,不妨自然、直接地展现出自己对这些经历的兴奋和喜悦,和那些愿意倾听的朋友、家人们分享自己的快乐。

毕竟,真诚比谦逊的姿态更重要。偶尔的“自我膨胀”也需要配合真诚的态度~

b)对自己拥有的一切保持感激

要做到保持感激,我们并不是总要将“感谢”挂在口头上,而是要时刻记得,我们的成就和值得自豪的特质与我们获得的资源、身边人的支持甚至是运气密不可分。心怀对于生活的感激之情,我们便能够表达出真诚的谦逊,在自夸时也会少一些傲慢(Rowatt et al., 2006)。

c)适度自夸,点到为止

在有些社交场合,我们的确需要展现自己的优点,但如果在谈话中过于关注如何展示自己,未免又显得有些太把自己当回事(狗头)。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恰到好处地自夸呢?

在翻阅各方资料后,我发现要想做到适度的自夸,最关键的技巧就是:去掉修饰,平铺直叙。

比起花里胡哨地思考措辞,平铺直叙往往更容易收获大家的祝福和赞许。比如,明明是在炫耀同一件事,这两种表达方式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不同的观感:

正面例子:

收到了XX的offer!!觉得自己真不错!

反面例子:

今天一大早被电话吵醒,脑袋懵着呢,听人家说是XX的,差点被我当成骗子给挂了,搞半天原来通知我面试过了想我过去上班的……

啊这,做梦做一半呢,不能换个时间吗……

平铺直叙,意味着单纯陈述事实和心境,不过度装饰,也不加没必要的铺垫。研究发现,在众多自夸方式中,只有一种方式能够让旁人不产生恶感并感到信服,即以确凿可证的事实为依据,并且抛开了那些言语上的遮掩和点缀(Speer, 2012)。

如果实在把握不好自夸语言的分寸,担心“多说多凡”,还可以参考领导力教练Peggy Klaus介绍的一种叫做“brag bites”的小技巧——只用简短但有力的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成就(Corcoran, 2014)。比如:

最后,希望大家虽然嫌弃凡尔赛文学,但也不要吝啬于在恰当的时机夸夸自己~

References:

Bailey, E. R., Matz, S. C., Youyou, W., & Iyengar, S. S. (2020). Authentic self-expression on social media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subjective well-be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1).

Corcoran, J. (2014). 10 ways to brag about yourself without sounding like a jerk. Business Insider.

Geher, G. (2018). 5 reasons why the most arrogant people find success. Psychology Today.

Rowatt, W. C., Powers, C., Targhetta, V., Comer, J., Kennedy, S., & Labouff, J. (2006).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an implicit measure of humility relative to arrogance.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4), 198–211.

Sezer, O., Gino, F., & Norton, M. I. (2018). Humblebragging: A distinct-and ineffective-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4(1), 52–74.

Speer, S. A. (2012). The interac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lf-praise: Epistemics, preference organiz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identity research.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75(1).

Steinmetz, J., Sezer, O., & Sedikides, C. (2017). Impression mismanagement: People as inept self‐presenters.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1(6), e12321–n/a.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