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龙门视点】美景养眼养心 产业富农强农

龙门发布
2020-11-19 22: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古朴和谐的龙华镇水坑村。

高耸的文笔塔、巍峨的护村城堡、恬静的老巷道、整洁的农家院以及乡野田趣的墙绘……龙门县龙华镇水坑村处处呈现出一片古朴和谐的氛围。“现在村里处处通了水泥路,花草景观也美了起来,大家生活越来越舒适。”说起村里的新变化,在此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村民李景泉由衷感叹道。2019年,水坑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村民主动想办法、提意见,对村里一处风景塘进行加工美化,现在风景塘成了村里又一道靓丽风景线。

眼前美景,只是龙门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其中一幅画卷。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三五”期间,龙门县根据自身实际提出了美丽经济、美丽乡村、美丽服务、美丽心灵、美丽治理、美丽党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方向和路径。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当地做到乡村“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和和美美”,同时,也朝着产业特色发展、环境美丽宜居、乡风文明和谐、乡村治理有效、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标奋进,助推“大山经济”发展。

美丽乡村

乡村风景如画养眼更养心

近日,龙门县邀请18家媒体代表先后走进龙门。“龙门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变化很大。我们下乡走访来到水坑村,金黄的稻田展现出丰收的景象。水坑村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拥有很好的旅游资源,这个地方值得大家一来。”走访期间,龙门美丽乡村建设让媒体代表们印象深刻。水坑村干净、整洁、美丽,房前花红草绿,屋后绿树成荫,田间水流清澈见底,远处山景如画。

2016年开始,水坑村驻村工作组开始有计划、分步骤完善水坑村基础设施建设,护城河升级改造工程、雨污分流设施、巷道路面硬底化建设工程、风景塘升级改造工程、公厕项目建设工程等17个项目陆续开展,并于2019年上半年基本完工。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和农村社会文明和谐。”龙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龙华镇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由该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牵头,多部门合力推动,广泛发动干部职工以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各村也迅速行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呈现出有进度、有投入、有亮点、有效果的良好局面。

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龙华镇还注重把产业振兴统筹起来,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与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效。

美丽乡村呼唤美丽心灵,美丽心灵又托起了美丽乡村。不少村民在美景的熏陶下,俨然成为村里的“美丽使者”。“以前,我家门口是一条黄泥路,又窄又脏。现在不同了,修好了水泥路,花草树木多了,垃圾清理了,整个村子变得很整洁,生活越来越舒适。现在,大家都有意识地爱护村里环境,不忍心破坏每一处美景。”对于村子的变化,水坑村村民叶初红感慨道。

11月的水坑村,稻田里金黄的稻谷在微风中散发着淡淡稻香。傍晚斜阳辉映下,行走在这座历经700余年依旧生机勃勃的古村中,仿佛是对心灵的洗涤,十分惬意。如今,水坑村在发展新农村的道路上取得了成效和特色。而在龙门县也有许许多多如水坑村一样的新农村,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帮扶,变得乡风文明、产业兴旺、风景如画、环境怡人。

美丽经济

特色产业助力“大山经济”

良好的人居环境既可改善村容村貌,还能促进产业进驻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新鲜血液。在龙城街道黄竹沥村刘屋村民小组,人居环境改善促进产业进驻推动乡村振兴的例子为当地人所称道。在村干部眼里,乡村振兴不仅要让村民的生活环境好起来,还要让他们的腰包鼓起来。

记者来到刘屋村民小组看到村里破旧房屋被清拆后留下了痕迹。“这是我们专门留下的,让村民知道屋子虽然被拆了,但属于村民的地还在这里。”黄竹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村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时,为消除村民顾虑,村干部采取“留墙角、留印迹”的方式进行清拆。与此同时,还积极上门走访,给村民讲政策、做工作,让村民了解建设新农村会有哪些收获。

“拆迁不仅有利于改善环境卫生,也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刘润林说,作为村里的老党员,他带头自费把家里紧挨巷道的一间废弃畜栏拆除。拆除之后,不仅门前屋后的环境卫生更好了,巷道也更宽敞了。“以前骑摩托车都要小心慢行,现在货车都能开进来了。”

不断改善的农村人居环境也得到了外地民宿企业的青睐,这让村民十分高兴,因为村里有了产业,就有了不断发展的希望。目前已有来自东莞等地的民宿企业负责人到该村实地考察,并对当地新农村建设和自然条件予以好评。

地派镇陈洞村风景秀丽。

在美化村容村貌的同时,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实例,在龙门还有很多。龙门县地派镇陈洞村就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了蜕变,从过去“脏乱差”变成如今风景秀丽的新农村,还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陈洞村常年雾气缭绕,土壤富含矿物质,适合茶树生长。为此,当地成立了由全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为成员的龙门县高桥茶叶专业合作社,开辟了70亩茶园,种植茶树10万余棵。同时,合作社购置全套制茶设备建成茶叶加工车间,注册了“一品桂峰”品牌,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山茶产业,通过产业扶贫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收入。

如今,游客来到这里,可徜徉于重重绵延的茶山之上,穿梭于垄垄整齐的茶田之中;可呼吸清新干净的负离子空气,泡一壶茶,坐在茶园边慢慢品味,感受山风柔柔地吹过,看嫩绿的茶叶在杯中沉浮,惬意非常。

当前,龙门正以“大山经济”为支点撬动差异化高质量发展,争当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的引领者。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龙门立足“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不断发挥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发展,提升比较效益、综合效益,努力实现村村各美其美、乡乡美美与共,助推龙门县乡村全面振兴。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龙门按照“精、优、特”方针,“品质高、价格优、销售快”原则和“抓拳头、上规模、创品牌、建渠道”要求,大力实施“二十百千万”工程(打造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100个产业兴旺示范村、10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南药、茶叶、兰花、杨桃、蔬菜5个万亩特色种植基地),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较大增产,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有较大增收。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龙门各地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收入持续提升,农村产业实现创新发展。2019年,龙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万元。接下来,龙门各级政府部门还将主动作为,优化市场要素配置,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并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美丽治理

拆旧复垦激发农村发展潜力

11月13日,龙潭镇、龙田镇、地派镇和蓝田瑶族乡分别举行了2019年第二批拆旧复垦收益分配发放仪式。据了解,这4个乡镇的村民在本批次拆旧复垦中获得总收益近1.2亿元。拆旧复垦政策唤醒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等“沉睡资源”,真正实现了富民、美村、强经济,有效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让村民获得发展资金,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今年上半年,记者曾在龙田镇西埔村下塘村民小组看到,伴随挖掘机阵阵轰鸣,一旁的危旧泥砖房应声倒地。当时,这里正在有序地开展危旧泥砖房的拆除工作。

“我们下塘村村民都很支持国家‘三清三拆’和拆旧复垦工作,大部分村民都非常同意拆除危旧泥砖房,都希望村里的人居环境会越来越好。”下塘村民小组组长刘怡波说,危旧泥砖房拆除后将根据村民意愿进行复垦。

龙田镇党委宣传委员李频告诉记者,龙田镇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加大对危旧泥砖房的清拆力度,并继续加大人居环境卫生巡查力度,做好人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把这些落到实处,共同营造健康卫生的农村生活环境。

据了解,西埔村拆旧复垦只是龙田镇“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自龙田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全面铺开拆旧复垦工作,对影响村容村貌、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旧房屋、残垣断壁等进行拆除复垦,进一步推动乡村闲置资源有效利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记者在11月13日龙田镇旧梁村举行的2019年第二批拆旧复垦收益分配发放仪式上了解到,该镇本次拆旧复垦项目涉及李洞村、旧梁村、沙塘村、石龙头村,交易面积共59亩,交易金额近3000万元,受惠人群达3300多人。

“党的政策真是越来越好,地还是自己的,拆除老旧房子不仅不用自己出钱,还能分到钱,这样的好事真是做梦都想不到!”在龙潭镇,禾仓村丁一村民小组村民梁先生是第二批拆旧复垦领取收益的大户。他家拆旧复垦面积达775.5平方米,领到拆旧复垦资金收益共计34.9万元。当收到银行发来的拆旧复垦收益到账信息时,他的脸上乐开了花。

日前,记者来到龙潭镇石坋村,曾经的废旧老宅种上了漂亮的景观树或农作物,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景象。这里通过拆旧复垦将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等拆除,腾退盘活“空置房”,有效利用了农村闲置土地资源。

龙门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拆旧复垦既可以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增加农用地,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又可以获得资金扶持,引发积极的“连锁反应”,激发农村发展潜力,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

抓农村拆旧复垦就是抓人居环境整治,也就是抓乡村振兴。目前,龙门全县上下把拆旧复垦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宣传到位、措施到位,全面推进拆旧复垦工作。

美丽党建

培养人才队伍力促乡村振兴

驱车行驶在麻榨镇西牛村平整宽阔的水泥村道上,记者看到以前的荒草滩现在变成了花红柳绿的小游园。据了解,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西牛村更美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强了。

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先行者的西牛村探索出的经验无疑是宝贵的。据了解,在生态宜居美丽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西牛村始终坚持“党建+新农村”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完善机制保障,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大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将党建活力转化为富民强镇、富民兴村的动力,走出一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西牛村坚持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全村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积极当好环境整治“保洁员”,拿起扫把、铲子等,对房前屋后、公路沿线、村道巷道、水沟淤泥、杂草垃圾等进行清理、清运;积极当好美丽乡村建设“宣传员”,向沿途商户和群众发放宣传单,倡导各村主动清理巷道杂草和卫生死角,动员全民参与“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龙门自古风俗尚俭,民心尚朴,士气尚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龙门县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上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农民主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思路。目前已取得重大进展,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收入持续提升,农村产业创新发展。

今年,龙门县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龙门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靠龙门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正如龙门县委一份调研报告指出,面对当前发展“大山经济”的新课题,龙门还亟需补齐人才队伍、发展平台、改革开放等短板;在干部队伍中,盲目乐观的“发展速胜论”正向勇毅笃行“跳起来摘果子”思维转变。

新机遇面前,龙门决心要破除因循守旧的“工业决胜论”,从粗放式开发的“靠山吃山”向高质量发展的“优山厚山富山”转变,把绿色、生态作为龙门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用足珠三角稀有生态资源和大湾区城市群高端客源“两源”优势,发力生命、生态、生活“三生”事业,让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带来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实现“鱼跃龙门”“由鲲化鹏”的质变式飞跃。

具体到乡村振兴有关工作上,龙门坚持打造一支高素质带头人队伍,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通过创新人才工作,龙门也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推动乡村振兴事业提供源动力。

智库观察

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副院长、龙门县全域旅游发展专家顾问邹春洋:

做好“美丽”文章造乡村旅游品牌

龙门县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非常务实,在做好“美丽”文章的同时也让村民获得了实惠,增强了发展自信与发展凝聚力,具体的一些做法非常值得其他山区县区学习推广。龙门县的区位与环境条件不错,乡村人文底蕴深厚,未来可以考虑在“美丽”建设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合乡村自然与人文资源,打造龙门乡村旅游的“一村一品”,加强与珠三角都市区的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

来源:惠州日报

统筹: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采写: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卢泓宇 侯县军

图片: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龙门视点】美景养眼养心 产业富农强农》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