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津城非遗】石磨元宵、糖醋蒜、手工粉条,一起来了解蓟州的非遗美食

2020-11-24 16: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乐游天津 乐游天津

山涌百泉,

地结千穗,

丰饶的自然地理条件

孕育出蓟州丰富的物产

今天的【津城非遗】

就带大家来认识下起源于蓟州的

几项非遗技艺

刘氏石磨元宵制作技艺

石磨元宵的制作工艺起源于清朝末年。久而久之,百姓对石磨元宵这一特色食品的青睐,逐步由民间走向贵族,进而渗透到皇家,一度曾被奉为宫廷贡品。

从石磨元宵的“面粉选料、五仁配料”、“石磨加工、手工制作”、“铁锅煮制、节日食用”的一系列特定环节,都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农耕文化、食品文化、饮食文化”因素。极具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百年老字号刘氏石磨元宵,精心打造“食品的精致、食品的美味、食品的包装、食品的展示、食品的配送”等诸多环节,成为“承载着百年民间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美食文化的于一体”的艺术品。

刘氏石磨元宵第四代传承人刘馨泽在其祖上及父辈的影响下,既继承了刘氏石磨元宵的精髓,根据当今时代多元化网络社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及各连锁形式,积极推广民俗文化及匠心食品的理念,又在总体的生产研发、市场销售的全过程,实现了突破性的创新。技术上在不断改进、工艺上在不断刷新、科技管理实现数字化,为非遗品牌刘氏石磨元宵注入了与时俱进的科学价值。

蓟州八姐糖醋蒜制作技艺

蓟州区官庄镇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盛产多种农作物,且口感极佳。在诸多农产品中,大蒜品质尤其出类拔萃,享誉周边地区。

旧社会物资贫乏,官庄镇劳动人民用制作糖醋蒜的方式将大蒜长时间保鲜储存以供食用。相传北宋名女杨八姐抗击辽军曾到蓟州品尝过此蒜,大加赞赏,并提出改进意见。民间艺人依据杨八姐意见改进后果然味道爽口,代代相传下来,并命名为“蓟州八姐糖醋蒜”。

官庄镇西后峪村张王氏于十九世纪初开始钻研糖醋蒜制作技艺,在家中反复试验大蒜腌制的时间和温度,解决了酸、辣、甜的味道组合问题,成品符合大多数人口味,具有独特的红褐颜色和爽脆酸甜口感,且成品保存时间更长,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口味和技艺特征,并延用“蓟州八姐糖醋蒜”命名。

“蓟州八姐糖醋蒜”制作技艺是蓟州区官庄镇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对自然界食物加工的有机升华。它保留了本地区民间饮食文化,是当地饮食历史的活化石,发掘、保护、传承、发扬“蓟州八姐糖醋蒜”制作技艺,对保护古蓟州文化多样性和丰富蓟州全域旅游文化完整性具有深远意义。

刘氏手工粉条制作技艺

蓟州区马伸桥镇的刘氏手工粉条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末年间,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第一代手艺人刘翔向其岳父学习制作红薯粉条,挑担进京靠卖粉条维持生计。其子刘志国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红薯粉条制作技艺。

后来刘志国将其红薯粉条制作技艺传于长子刘春。刘春就教授周官屯村及周边村民制作手工粉条、粉皮、粉坨。刘春之子刘长河跟随父亲耳濡目染,对粉条制作技艺了如指掌,他制作的粉条主要用于分发、赠予亲朋好友以及自家食用,并没有以此为生。

刘长河的儿子刘军从小跟随爷爷和父亲一起制作粉条,学会了粉条传统制作技艺,并加以创新,用红薯、豌豆、绿豆、淀粉按一定比例生产制作出更筋道、薯香味更浓郁、营养更丰富的红薯豆类粉条,深受大众一致好评。至今,刘氏手工粉条走俏京津冀乃至全国各地。

津门文化旅游资讯,尽在乐游天津!

敬请同步关注“乐游天津抖音号”

“爱游天津”音频号(喜马拉雅&蜻蜓)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原标题:《【津城非遗】石磨元宵、糖醋蒜、手工粉条,一起来了解蓟州的非遗美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