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亚、白沙信息三则,详情请看→

南海先锋
2020-11-24 18: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三亚多部门组团上门

给外籍人才送服务保障政策

留住“洋”人才 助力自贸港建设

“我很喜欢美丽的三亚,在海南有这么多的优惠政策让我感到很有幸福感和归属感。”11月23日下午,在接到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发展局局长黄淑贞等人送来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外籍人才服务保障政策问答”(中英版)手册时,来自韩国、现年37岁的三亚韩氏医疗美容门诊部有限公司整形外科医师郑京桓激动地说道。

11月23日,为激发三亚外籍人才干事创业活力,体现市委、市政府对外籍人才的关心支持,市委人才发展局联合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市科工信局(外专局)、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市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等部门开展给郑京桓等4位在琼外籍人才送服务保障政策上门活动,并送上了关心和祝福。

当天下午,工作人员首先来到三亚外国语学校,给该校校长、来自英国的NIGEL THOMAS WALKINSHAW (奈杰尔·托马斯·沃金肖)送去了相关政策法规宣传册,并与他亲切座谈,询问了解他工作、生活中的相关情况及存在困难,向他宣讲了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法规。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奈杰尔·托马斯·沃金肖今年初回国后便滞留在英国,直至11月才再次返回三亚复工。对于能返回三亚开展工作,他表示非常开心和感激:“这里的工作环境与气候一级棒,不久的将来,我的妻子会来三亚与我一起定居。”

“我的家乡冬天很冷,但在三亚可以天天穿裙子上班,真是太美妙了!”来自俄罗斯的26岁姑娘MARIA KUZNETSOVA就职于三亚友谊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她希望自贸港建设步入快车道后,海南能够引进和培养更多的外籍人才。

来自美国的朱伟农今年66岁,是三亚鹿回头度假酒店的代理总经理,在三亚工作已有7年。朱伟农表示,三亚现在发展越来越好,他对未来的三亚非常有信心。

近年来,三亚着力打造更加开放、自由、便利的国际人才发展环境,彰显了海南自贸港尊才爱才、求贤若渴、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截至2020年11月22日,三亚持有效工作许可证的外籍人才391人,其中A类22人,B类244人,C类125人,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业、住宿和餐饮业等15个行业,这些外籍人才主要来自俄罗斯、美国、南非、英国等49个国家。下一步,市委组织部(人才发展局)将继续联合市科工信局等部门通过多渠道将政策送到外籍人才手中,让广大人才认识三亚人才政策新优势,齐心协力投入海南自贸港建设。

合力 促发展 中铁“大党委”

奋力书写商务楼宇党建新篇章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海南推动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2018年8月,中铁置业广场党支部成立,意味着三亚首家楼宇党支部正式亮相,成为三亚市委、吉阳区委全面推进新领域新业态党建带群团建设工作,扩大城市商务楼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的有益探索;2019年11月,中铁置业广场党委成立,同时“党群服务中心”也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三亚楼宇党建迈入了新时代。

精心部署,推动“两个覆盖”

加强两新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覆盖”,是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的重要任务。“大党委”精心部署,科学推动:集中力量对楼宇党组织排查、走访,摸清底数;针对写字楼非公企业流动党员和“两新”组织党员相对集中的情况,建立健全信息采集工作台账;协助楼宇企业成立党支部,协调党支部接收流动党员,让流动党员找到“家”,做到了有党员的组织覆盖、没有党员的工作覆盖。

夯实基础,筑强战斗堡垒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为稳打稳扎支部基础建设,中铁“大党委”出实招、促成效。遵守党支部工作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支部会,谈体会、摆问题、破难题,推动整改见成效;结合民主生活会,共列清单问题16个,立行立改3个,整改完成销项13个;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中央、省、市、区重要会议、文件精神,与时俱进、认真领会、真抓实干,结合实际,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统筹协调,优化营商环境

为强化服务功能,多途径为企业解决问题,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使党建与楼宇企业发展互相促进,“大党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优势,积极与政府协调开展“党建带群建”市区两级政务服务进楼宇活动20次,为现场企业提供政务咨询业务办理服务,不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切实为广大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实现楼宇党建与楼宇经济同频共振。

横向沟通,提供“暖心服务”

为给楼宇企业提供生活化、亲民化的服务,“大党委”加强横向沟通,从破解楼宇企业关注并反馈的难题着手。如针对楼宇企业职工的电动车无处安放的问题,主动向辖区城管部门沟通,成功在合理区域内划定了500多个停车位,还协调解决了子悦巷机动车违章停放、完成子悦巷路灯安装和路面改造等11项难题。这些工作繁琐却贴心,件件都暖到了党员、群众心坎里。

党建引领,开展多彩活动

为增强楼宇党组织吸引力,“大党委”坚持以党建带工青妇建设,分层分类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群活动,可圈可点的亮点不断呈现。组织“书香溢满楼”“学雷锋便民服务”等系列活动,定期开展惠民活动、学习培训、人才公益讲堂,丰富了楼宇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实现了楼宇资源共享、党员共管、优势互补、文明共建,进一步激发楼宇经济发展新活力。

勇当先锋,凝聚“红色力量”

自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党委”严格落实市委、区委有关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楼宇党建共建共管优势,加强与区疫情防疫指挥部以及社区居委会的联防联控,第一时间成立“党员先锋队”,设立“党员先锋岗”。全体党员亮明身份、集结队伍,以饱满精神身临一线、靠前指挥,发挥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尽到了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本职,实现了楼宇内人员“零感染”,确保楼宇各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取得了商务楼宇疫情防控的明显成效。

以楼宇为卷,以党建为题,以奋斗为笔。中铁大党委将坚持锐意进取不停歇,创新实践不止步,打造特色鲜明的商务楼宇基层党建示范点和新标杆,发挥好以点带面的作用,为自贸港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多名致富带头人

驻村干部投身发展白沙山兰稻产业

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勤耕“金谷子” 迎来好日子

↑白沙山兰稻。

11月21日上午,在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的2020年白沙“啦奥门”山兰文化节活动主会场,八方宾朋汇聚,一同“吃新米,庆丰收”,不少客商亦前来洽谈山兰米、山兰米酒产销合作。从5年前的不足千亩,增至现今4000余亩的种植规模,白沙山兰稻俨然已成为百姓心中的“金谷子”“致富米”。

在这期间,山兰米酒散发的“乡愁”,唤回了黎族小伙朱晓保,他返乡打造“黎家传奇”品牌米酒,回馈一方乡邻;山兰米的生态营养价值,也让当地山兰稻产业致富带头人吉亚才看到商机,发展产业帮村民奔小康。此外,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派驻白沙青松村第一书记陈立斌更是用驻村的5年多时间,将该村山兰稻种植规模提至近2000亩,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效喜人。

一个个山兰“正能量”人物的努力,让白沙的山兰稻产业不断焕发生机,做强做大,做精做细,并让更多的人接触和读懂了海南黎族特有的山兰文化。

↑11月16日,白沙青松乡拥处村的山兰稻。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朱晓保:文化为魂 山兰佳酿写传奇

作为此次白沙“啦奥门”山兰文化节的演出嘉宾,由黎族小伙朱晓保组建的乐队弹奏出一曲曲民谣,让人沉醉。

在演奏台前方,摆放着一件件包装精美的“黎家传奇”与“黎兰记”品牌山兰酒,这些都出自朱晓保位于白沙邦溪镇南牙村的黎家山兰酒坊。现今,该酒坊每年能产出1万公斤由古法酿造的窖藏山兰酒,不仅销往海南各市县,还能远销岛外多个省市。

据悉,2007年,朱晓保背上行囊去广东打工,先后在KTV当过音响师、音乐总监等职务,也曾经营商行,组建过民谣乐队。那些年,每次返回老家白沙,他和亲朋好友相聚时总要喝上几口山兰酒,这份存在于儿时记忆里的酒香与甘甜,总能化解众人浓浓的乡愁。

“祖辈的老人常说,山兰酒有保健功能,酒里藏着黎族文化。”2015年,朱晓保决定返乡打造黎家山兰酒坊,手工酿制山兰米酒。创业以来,朱晓保坚持采用100%纯山兰糯米为料,以砖火为灶,用柴火蒸煮,在地缸发酵;酿出好酒后,他坚持在酒窖存放1年再销售上市。最初的几年,酒坊资金遭遇运转困难,朱晓保甚至重操旧业,再次邀约乐队组团演出,赚钱贴补山兰酒产业。

耐得住悠长岁月的寂寞,好酒才能更香醇。2017年12月,朱晓保的酒坊第一批窖藏酒上市,并在海南冬交会上广受好评。现今黎家山兰酒坊已拥有“黎家传奇”和“黎兰记”两个山兰酒品牌。朱晓保也先后获得2019年度海南省“诚实守信 道德模范”称号、2020年海南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农业农村组一等奖等。

吉亚才:生态种植 山兰种出新品牌

每逢山兰丰收时节,拥处村党支部副书记吉亚才总有忙不完的活儿,既要忙着组织合作社成员收割、晾晒、加工山兰米等,同时又要协助张罗“啦奥门”节庆,与新老客户洽谈合作订单等各项事宜。

“只有坚持以原生态方式种植山兰稻,才能生产出富有营养的山兰米,产业才能干得长久。”吉亚才说,以自己负责的白沙仙婆岭种养专业合作社为例,每逢坡地上生长杂草,光百余亩稻田的除草工作,就耗费了大伙不少工时和精力,但众人都晓得,这般付出总是有回报的。

“现今,1斤山兰稻谷收购价是7元,每亩能收成大约200斤谷子,这行情多好!”今年,拥处村民钟亚忠种植了大约10亩山兰稻,此刻,他乐呵呵地晒着自家的账本。

但在以前,这一“金谷子”却让当地农户们瞧不上。拥处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王凯介绍,黎族山兰旱稻只适合种植在坡地、山谷,一年只能种植一季,且亩产量仅为200斤左右,再加上白沙青松乡路段偏远,种出来的好谷子也困于销路。

2014年,拥处村山兰稻种植规模仅为百亩左右,但吉亚才十分看好山兰稻产业市场,也是这一年,他牵头动员村里的10户农户成立白沙仙婆岭种养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清香谷”山兰米品牌拓展销路。

在驻村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技术帮扶下,吉亚才积极动员村民参加山兰稻等特色农业技术培训,并不断完善合作社播种、管护、收割、包装到销售的“一站式”生产链。据统计,去年拥处村山兰稻种植面积已接近800亩,收成将近20万斤。

2019年,吉亚才入选海南省首批“南海乡土人才”,并荣获海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现今,该合作社合作成员已增至百余户,村民抱团发展山兰产业干劲十足。

↑11月21日,在白沙拥处村,游客体验山兰稻手工脱粒。

陈立斌:五载耕耘 山兰扶贫摘“穷帽”

在白沙青松乡青松村,山岭里、坡地上,成片的山兰稻长熟了一轮,又割完一轮……驻村5年多以来,这一幕幕的丰收画面不断重现,驻村第一书记陈立斌越看越欢喜。

“2015年,我刚来驻村扶贫时,全村只种植了三四百亩山兰稻。”陈立斌介绍,青松乡距离白沙县城约60公里,山路曲折陡峭,而青松村又是该乡最偏远的村庄,全村共有348户,其中187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陈立斌注意到,青松村村民产业几乎以橡胶、甘蔗等传统产业为主,管理方式粗放,农作物产值偏低,唯一算得上特色产业的山兰旱稻同样有这些问题,村民们只将其用于酿制米酒,或招待亲朋好友,几乎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多年来,大伙被‘穷帽子’扣得几乎抬不起头来”。

“一亩山兰稻能产200斤谷子,每斤收购价至少有7元,只要家里垦出六七亩地来,加上销路顺畅,每轮收成万元准不成问题。”经走访调研后,陈立斌的建议也得到了各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

“我还借力派出单位,发挥党报文化宣传的优势,努力挖掘、加大宣传海南黎族山兰文化,依托举办民俗品牌活动,打造山兰产业,有效助农增收。”陈立斌介绍,在帮扶单位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的积极协调下,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科研专家分批组织村民参加山兰稻种植管护培训。

在“政府搭台、文化唱戏,企业助力”的齐心帮扶下,2017年,该村山兰稻种植规模增至850亩,到2018年达到千余亩,至2020年逼近2000亩,在山兰米价格持续走俏间,产业扶贫增收成效喜人。

冬去春来,陈立斌先后荣获白沙最美扶贫第一书记、2019年度海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现今,他依旧坚守在这个偏远的村庄里,期待着来年山兰飘香时。

转载请注明 “南海先锋” 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三亚、白沙信息三则,详情请看→》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