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被扶到帮扶 贫困户依靠教育改写人生

惠州农业
2020-11-25 11: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1984年,沈文生20岁,因家穷辍学务农,生活贫困潦倒。2016年,沈文生的儿子沈家希,同样是20岁,却在大学里刻苦攻读,毕业后在龙门县永汉镇人民政府工作,成为一名公务员。

从湘西苗寨十八洞村到龙门县龙江镇石前村,精准扶贫,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在石前村,18户贫困户中,有5名大学生在帮扶下顺利毕业,成为家庭脱贫的主力军。

 “家里连张凳子都没有”

一个老人,两个小孩,贫困户沈文生一家挤在仅有两个房间的小泥房里。一张老式木方桌、几副碗筷,外加几张木床,便是这一家五口的全部家当。“家里连张凳子都没有,亲戚朋友来了就在站在门口聊会天。”沈文生说道。

沈文生的妻子腿脚不方便,常年没有工作,生活的重担压全压在他身上。他种了几亩地,收入微薄,常年在周边打散工,仍入不敷出。

从沈家希记事起,父亲一直都在为姐弟俩的学费发愁。“每次都是东拼西凑才交上学费。”上学期间,沈家希十分羡慕同学能买各式各样的练习册、上各种兴趣班。这些“负担”在他眼里,都成了奢望。他喜欢音乐,可惜没机会学,这成为他一直以来的遗憾。

2014年,沈家希考上大学,他选了最便宜的大学和专业,可五千多的学费还是让这个家庭犯了难。从亲戚朋友那借一点、以及依靠政府的帮扶,他终于入学,却每周都要奔波在打兼职的路上。而他的父亲沈文生,连一颗鸡蛋都舍不得吃,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十多个小时。龙门大米出名,能卖到好价钱,他把自家大米卖了,自己买便宜的米吃,赚取中间差价,帮补家用。

2016年,沈文生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沈家希和他姐姐每年都能拿到一定的教育补助,生活费有了着落,能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在党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姐弟俩顺利完成学业,毕业后一个在国企上班,一个考上了公务员,昔日贫困家庭迎来“新生”。

盖起两层新楼房

2018年,沈文生一家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一年后,家里盖上了两层新楼房,买了新车,以及大彩电。崭新的木桌旁,沙发、椅子配备齐全。沈文生坐在椅子上给客人泡茶,喜笑颜开,他再也不用担心家里来客人没地方坐了。

在大厅的桌子上,摆放着不少补品和保健品。生活条件变好后,他跟妻子也更加关注身体健康。“以前一个月都吃不上一顿肉,脑子里只想着赚钱,没有关注身体。”如今,沈文生再也不用没日没夜地出去干活,能悠闲地陪着妻子看喜欢的电视剧。

而沈家希,考取了龙门县永汉镇人民政府的公务员,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他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在永汉扶贫办工作过九个月,并跟进新农村建设。此外,他还联合之前受帮扶的同学,一起资助龙门县麻榨镇的一名贫困大学生,关心其日常生活和学习。从“被帮扶”到“去帮扶”,沈家希表示,他受教育不是要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希望帮助家乡摆脱贫困。

教育脱贫路上 一个孩子都不能少

石前村是省定贫困村,地势偏远、交通不便,集体经济薄弱。多年来,只种几亩地的村民靠天吃饭,生活贫困。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8户45人,在校就读的贫困户子女有11人。

惠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驻石前村第一书记陈荣葆表示,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该局扎实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让贫困户学生真正得到实惠。

格浪小学是当地一所公办小学,4名贫困户子女在此就读。红白相间的教学楼庄严肃穆,同学们在标准化的操场上打篮球,教室里配备着大屏显示器,电子白板、电脑等教学仪器一应俱全,里面传来琅琅读书声。

四年级班级里,贫困户子女沈沂(化名)正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她不仅免去了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每年还能拿到一定的教育补助。父母不再要求她整天务农、做家务,甚至叮嘱她要好好学习。在这样的“好环境”里,沈沂有了自己的“大学梦”。她喜欢音乐,梦想着长大后成为一名音乐老师。

“我们局始终把扶贫扶智当作脱贫的主要手段,没有出现因为贫困辍学的情况。”据陈荣葆介绍,石前村在校就读的贫困户子女全部落实义务教育,且教育补贴全部发放到位。“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要确保每一个孩子有书念、有学上。”

从农村到城市,从山沟到腹地,越来越多贫困子女依靠教育走出大山,改写人生命运。教育扶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成为脱贫攻坚主力军,凭借知识的力量,把家庭拉出贫困深渊。

文字:孙晓蕙

摄影:吴杰、严敏斯

 

    责任编辑:惠州市农业农村局2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