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关注 | 红色圣地星光耀 醉美遵义美名扬

2020-11-25 19: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旅游,是认识一座城市最好的选择;旅游发展,是一座城市走向世界最好的方式。过去五年,遵义旅游在快车道上前行,“红色圣地·醉美遵义”品牌影响力扩大,四面八方的游客源源不断走进遵义,一睹遵义的风采。

“十三五”期间,遵义按照优质旅游发展要求,坚持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为抓手,全面实施“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红色旅游底色璀璨

说起遵义,人们大多首先向往的是她璀璨的红色。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平时,总有一批又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遵义开启一段段难忘的红色之旅。他们走进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等景点参观游览,感受红色文化魅力,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历练自己的初心。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遵义考察,作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重要指示,在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时,叮嘱讲解员“要给大家好好讲,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强调“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十三五”以来,遵义市实施红色旅游重点项目30余个,打造了娄山关红色旅游区、遵义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1964文化创意园、仁怀茅台旅游综合体、赤水旅游度假区、余庆强渡乌江战斗遗址和飞龙湖休闲度假旅游景区、1935红色旅游综合体等旅游项目。全市共有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6个、3A级红色旅游景区7个,遵义会议纪念馆等13个红色旅游景区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与此同时,遵义市继续推动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工业、农业、林业等融合发展,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条,丰富红色旅游内涵。例如,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把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地方手工艺、现代农业有机结合,打造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产品,实现红色旅游与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地方民风民俗的有机统一,成为红色旅游的热点和亮点。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大捷”“苟坝会议”等凭借厚重的历史影响力,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品牌。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品牌效应、丰富产品体系、深化区域合作、延伸产业链条,红色旅游资源和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和丰富。可以说,遵义红色旅游正不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2018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遵义为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建设行动试点单位。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遵义市深入实施“政治领航、强基固本、内涵提升、典型引路、品牌创建”五大工程,不断破除“传统培训、传统讲解、传统管理”三大传统,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遵义市以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整合红色旅游发展资源和力量,出台支持红色旅游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加大红色旅游发展资金投入,更好地促进遵义红色旅游优质发展,为全省、全国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如今,红色旅游不仅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在游客寻找初心的过程中成为了一种创新、时尚的旅游方式。遵义的红色旅游,通过丰富的产品供给及多元化的业态,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全域旅游大有可为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是遵义市旅游业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演变,也是区域价值、区域增长和区域交流的一次重大提升。

2016年2月,遵义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地级城市,拉开了加速发展全域旅游的序幕。秉承“全域旅游大有可为”的理念,遵义市着力于以旅游业为突破引领多业融合发展。2019年9月25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公布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赤水位列其中,标志着遵义市创建工作初见成效。

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发展的不断推进,遵义市全面加快旅游基础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接待能力得到改善提升,旅游景点、旅游景区的转型升级和相关旅游业态的培育进一步加快,旅游精品路线不断形成。

旅游景区建设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景区标准化和精品化建设力度不断增强,不少景区陆续跨入A级景区行列。“十三五”期间,遵义新增4A级景区14个、3A级景区102个。截至目前,遵义市共建设A级旅游景区134个,其中4A级28个,在全省各市(州)中位列第一;3A级104个、2A级2个,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28个。

“十三五”期间,遵义市各级文旅部门坚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注重开发与保护,推动文旅、体旅、工旅、城旅、商旅、农旅等融合发展,大力开发避暑休闲、温泉度假、商务会展、汽车露营、科普探险、研学旅行等具有遵义特色的新业态、新产品。

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除了完成立体化的大交通网络建设外,遵义市相关部门围绕景区、景点、集镇、乡村等节点,着力打通“主动脉”、疏通“小循环”,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串点连线旅游公路,同步提升国省干线、农村公路等级标准,确保了通往4A级以上景区的公路基本达到二级以上标准,高铁站场、高速公路、机场与游客集散中心之间基本实现了公共交通的连接。

在旅游接待设施完善方面,目前,遵义市共有住宿设施单位8627家、床位26.97万个。其中包括星级酒店32家、床位5963个;乡村旅游客栈(民宿)4849家、床位12.3万个。

遵义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记者从遵义市文体旅游局了解到,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19273.6万人次,同比增长24.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06.3亿元,同比增长35.3%。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9269.7万人次,同比增长24.5%;线上旅游住宿业营业额增长16.7%,位列全省第一。

对比2016年和2019年的数据,旅游接待人次增长129%,年均增速23.7%;旅游综合收入增长681.67亿元,年均增速30.1%。2020年,预计旅游接待1445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74.4亿元。

遵义旅游势头强劲,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和机遇期。遵义市在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体系的同时,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创新市场营销方式,进一步打响了“红色圣地·醉美遵义”旅游品牌。

智慧旅游创新发展

智慧旅游工作是带有前瞻性、战略性和革命性的全新工作,其对旅游业乃至整个服务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意义非凡。

“十三五”以来,遵义市把智慧旅游工作作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突破、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领域、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新途径、将旅游业提升为现代服务业的新动力,以“立足遵义、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为目标,不断探索实施智慧旅游项目。

遵义市组成高规格项目课题组,邀请上海蛙悟科技、太极集团、中兴集团等国内大型科技企业知名专家,联合省内外著名企业和高校,全社会广泛征集,多层面调研并论证智慧旅游建设。

目前,以遵义市智慧旅游建设项目方案、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总体方案、遵义智慧旅游云计算平台构架方案、遵义智慧旅游新媒体营销平台建设方案和遵义市智慧旅游应用项目建设方案为基础框架的规划体系已经形成,将进一步实现旅游管理的数字化、经营服务的智能化、游客体验的人性化和智慧旅游的产业化。

据了解,目前,遵义市已全面开展智慧旅游应用项目先行先试基础性工作。遵义市智慧旅游平台正在进一步建设当中,遵义宾馆、遵义会议纪念馆、遵义市游客集散中心等地已完成升级版的自助售票触摸屏布放和应用。

“一部手机游遵义”小程序正式上线,游客可通过小程序实时查询市内所有景区、景点、宾馆、酒店及旅游企业、旅行社的联系方式及服务内容,方便实时定制服务;WIFI等无线城市技术已覆盖涉旅场所的30%,赤水旅游综合体、习水土城、仁怀1915广场及茅台古镇、余庆飞龙湖景区等地均实现WIFI全覆盖;今年将在28家4A级景区设置二维码景区(点)导游导览牌。

遵义市将标准技术、规范服务、市场化运作与智慧旅游有机结合,做到边建设、边规范、边协调、边推广,探索智慧旅游建设的商业模式。例如,在信息推送系统建设中,将公益宣传和有偿服务结合、将信息推送和在线交易结合、将企业加盟和产品分销结合,找到了有效的运营模式。

得益于智慧旅游工作的推进,促成了美团、深大智能等就智慧旅游与遵义市文旅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先行先试项目已覆盖遵义“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其中,电子商务的使用率由原来的10%增加到30%以上,携程、驴妈妈、新浪、乐途及国内知名IT公司与本地企业签署开发建设协议。

与此同时,遵义市各级文旅部门积极搭建线上平台,将全市旅游景区、星级宾馆、民宿等文体旅企业纳入全市智慧旅游平台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发挥智慧平台作用,加大网络营销推广力度,从而进一步形成旅游产业拉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产业反哺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态势。

对于游客来说,智慧旅游能带给大家更便捷的出行体验;对于旅游企业和主管部门来说,智慧旅游能让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近年来,遵义市一直在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在全省走在了发展前列。目前,全市各大景区智慧旅游平台正在进一步搭建和完善中。

内容来源:遵义市政府门户网站

文:向婧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关注 | 红色圣地星光耀 醉美遵义美名扬》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