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战旗村、潭头村、马鞍山村:给乡村振兴“打个样”

2020-11-26 13: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2018年2月1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考察,他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要求战旗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在战旗村的广场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在实现了温饱、实现了全面小康以后,我们还要继续振兴乡村。中国有13亿多人口,吃饭问题始终要靠自己解决,无论城镇化怎么发展都会有几亿农村人口,我们不能一面有繁荣的城市,一面却是落后甚至衰落的乡村。农村的发展不单是产业发展,不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化生活也要搞好。

“走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之路”

讲述人: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支部书记 高德敏

2018年2月12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七,那天天气很冷,总书记的到来让战旗村每位村民心里都燃起一团热火,也让大家伙儿都铭记下那个特殊的春节。至今,一想起当天的情景,欢喜、激动、自豪和幸福感就会涌上心头。

在战旗村,习近平总书记同做汤圆的村民们交谈

记得当时在“精彩战旗”特色产业在线服务大厅,唐昌布鞋的传承人赖淑芳热情地拿起一双鞋说:“总书记下基层这么辛苦,我想送您一双鞋!”

总书记笑着说:“我花钱买一双!”

于是,总书记买了一双布鞋,又问这鞋是不是手工的,鞋底多少层,现在纳鞋底还用不用锥子……

赖淑芳回答道,上世纪60年代,纳鞋底这道工序就由机器代替了,而鞋面仍保留着手工制作,所谓的“千层底”实际上是45层。在蜀绣展示台前,蓉锦蜀绣董事长蔡世民介绍了一件1995年于新疆出土的汉代蜀地织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蜀锦复制品,那个时候我们的商队就通过丝绸之路把文化和商品推广传播出去。现如今,很多到战旗村的游客会来看唐昌布鞋坊和蜀绣,有些还是专程来买鞋的。

战旗村党支部书记高德敏在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为学员授课

这两年,战旗村游客倍增。我们这个位于成都西部的小村庄,变成了热门打卡地。我们顺势增加了很多新的文旅项目,如研学拓展训练、培训、农时等,建成了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和特色街,全国各地的人都愿意来我们这里听一听、看一看。

战旗村的“乡村十八坊”内游客如织

在战旗村“乡村十八坊”,外国游客体验手工磨豆浆

战旗村大舞台上表演变脸

我们抓好自身资源,走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之路。我们的产业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兼有现代农业,进行农副产品加工,逐渐形成了一些作坊。市场上很多农副产品是靠工业生产的,为了把农村里的一些传统工艺保留下来,传承作坊文化,早在2013年,我们就开始规划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的“乡村十八坊”项目,帮助民间作坊里的能工巧匠,把他们的酱油、醋、菜籽油、豆腐、米花糖以及一些竹编、草编产品和制作工艺进行集中展示和售卖。起初,大家都担心人流量不够,手工作坊难以生存。总书记来了,大大提振了人心,我们都信心十足,便快马加鞭推进各项工作。2018年8月,占地80多亩的“乡村十八坊”正式对外开放。我们是前店后坊,除了展销特色农副产品,还有非遗产品以及传统制作技艺的展示。这就实现了利用本土工匠技术资源,还原旧时作坊生产方式,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留下传统农耕文化记忆。

战旗村作为多项农村改革试点村,每年有大量全国各地的人前来交流,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为活跃在全国、致力于乡村振兴和三农一线的操作者,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沟通、借鉴的平台。培训学院2019年2月揭牌开课,迄今已培训4万多人次,总收入逾千万元。它建立了一个200多人的专家库,其中有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的专家学者,还有来自基层的第一书记等。培训约课非常方便,按照院内不同的培训板块如党建、产业、规划等,菜单式选择课程和专家。2019年,我们的培训基数是50人,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够30人就可以邀请老师安排组织培训。

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是今年11月开馆的,馆内有一面动画墙,动画以画像砖上的人鱼鸟兽五谷、农村耕种及城市商业等为元素,有弋射收获、薅秧舂米、莲池射猎的画面,也有杂技舞乐、车马出行、集市交易等场景,再现了天府之国历史上的良好生态系统和城乡互动融合场景。从动画中可以看到古人生产生活与和谐的生态环境,一片祥和安逸、一派欣欣向荣正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写照。

2019年,战旗村旅游接待人次达110万,旅游收入增加了两三千万元。今年即便受疫情影响,截至目前也有60多万的游客量。随着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我们会根据需要对内容配置进行更新,为乡村旅游做大做强打好基础。

战旗村党建馆

战旗村村史馆

总书记要求我们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中继续走在前面,我们尽最大的努力,把所做的事情归纳总结,以便大家借鉴。战旗村的成绩,不是我一人努力就能取得的,到我们村的党建馆和村史馆看看就一目了然,里面有历任党支部的发展历程和所做的工作、付出的努力,战旗村发展的奥秘就在这里。总书记说过,火车跑得快,全靠火车头带。我们这个区域没有特殊的资源优势,自建村以来,战旗村历任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拿农民的话来说,中央怎么定向,我们就用心往那个方向去努力,所以在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总是走在前头。几十年来,一任接一任的党支部将这种精神传承下来,一以贯之,一年接一年都是这么干。如果前面没有那么好的基础,仅靠某一任党支部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好。如果没有党中央的引领,更不可能有今天的战旗村。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实地考察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情况。其间,总书记看望了红军烈士后代、退伍军人孙观发一家,了解到孙观发一家前一年收入7万多元,家人既有在外打工的,也有在家门口就业的,孩子们照看和上学都有保障,总书记十分高兴,指出只要跟着共产党走,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现在我每天都在传递幸福”

讲述人:江西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村民 孙观发

总书记来到我家,我激动得几天没睡着觉。当时的情景现在依然历历在目,总书记拉住我的手,随和亲切。他的手很厚实、很温暖,他对农村很熟悉。

那天之后,我就被乡亲们称为“最幸福的人”。现如今,我家成为村里发展旅游最受欢迎的打卡点,我也成了自家的“导游”。有时,我一天要向前来研学的孩子、游客讲上二十几回,但我一点也不觉得累,喜欢把总书记来我家的经过同大家分享。与大家重温和分享总书记看望老区人民的温情时刻,也是在跟大伙儿分享我的幸福。

我的笔记本上完整记录了当时总书记来我家的经过和细节,我时刻将总书记的话记在心里,不过还是怕自己老了、记忆模糊了。把它记下来,可以时常拿出来看看,将总书记的嘱咐牢记心头,成为教育后代的鲜活素材。

记得当时我跟总书记汇报过2019年自己争取收入突破10万元,目标真的实现啦,现在一算,翻了一倍!这要搁以前,不敢想。原来村里基础设施薄弱,大部分人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我又因为老伴患病,原本就不富裕的一家欠下20多万元债务,之前女儿的学费也是东拼西凑借来的。

几年前,村里大部分是老人和留守儿童。现如今,返乡的村民越来越多了,同是合伙人的弟弟孙冬发就是返乡人员中的一员。过去,人没钱、村里没产业,大家出去谋生。如今有蔬菜、有旅游,回乡以后就不愿走了。我们村里的环境好了,鸟语花香,家家户户接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卫生间,住上了新房子,这都得益于政府的帮助、带动和每一个潭头村人的努力奋斗。

孙观发一家的二层“洋房” 陈俭 摄

潭头村富硒蔬菜大棚 陈俭 摄

村里发展搭上了乡村旅游的快车,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村口种满了富硒蔬菜,民宿、农家乐发展起来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采摘富硒蔬果,品尝富硒农家菜。

当地农家乐办得红红火火 陈俭 摄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陈俭 摄

2019年9月,村里成立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经营村里农家乐和土特产销售业务,打造了集餐饮、民宿、特色农产品、红色研学、休闲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示范点,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162户村民加入,每户出股金2000元,不到半年游客量就突破20余万人次,实现经济附加值300余万元。

村民展示自家做的纯手工麻饼 陈俭 摄

政策好了,村里的知名度上去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我们村参观游玩,看到村里人开始做民宿、开餐馆、卖特产,我也坐不住了。与家人商量后,我筹集了一些资金,开办了农家乐,4个月就收回了成本。我还将家中原本空着的4间房重新装修,按照同时可容纳9人住宿的规模,置办了床、空调、热水器等,办起了民宿。2019年夏天,村里日游客量上千人次,我家的民宿几乎天天爆满,收入比以前大幅提高。

游客多了,我还开始有了自己幸福的小烦恼,几次想出门旅游都没成行。我总是鼓励孩子多外出学习,多看看别人好的经验、做法,把潭头村打造得更美丽、更宜居,争取成为革命老区发展中的“潭头样板”。

我们村中心位置的一座雕塑上有句特别醒目的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越奋斗,越幸福,生活越来越好。”我们一定继续奋斗,过上更好的生活。

2019年7月15日下午,在内蒙古赤峰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山村,走进四世同堂的“多民族之家”村民张国利家,进厨房、看厕所,拉家常、问收入,了解一家人的生活,在院子里与赤峰基层干部群众代表一起坐在板凳上,同他们交流生产生活、脱贫致富和民族团结等情况。

“我和老伴都成了红色讲解员”

讲述人:内蒙古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村民 张国利

以前,我就是一个莳弄庄稼的农民。总书记来看望我们以后,我们全家的精神面貌、生活质量、环境卫生发生了大变化,我和老伴儿都成了红色讲解员,我们那个高兴啊!

2019年7月15日,是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总书记来到马鞍山村,是在我们家召开的村民座谈会,你说我幸福不幸福?总书记到我们家后,出东屋进西屋,看得非常仔细,问得非常亲切,和我们平时唠家常没啥两样。总书记问我锅炉好不好烧、家具的摆设有没有讲究,他连这样的小事都想到了,我当时高兴得不知道怎么表达才好。那天半夜,我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推醒熟睡的老伴儿对她说:“总书记关切的那些锅碗瓢盆的小事,在咱们家问的、看的、说的,就是人民至上啊!”

张国利(前排左二)一家人的合影,他们家中十口人包含三个民族(2019年7月15日摄)。 刘磊 摄

从那之后,我家成了一个“旅游点”,从早到晚来的人络绎不绝。我们老两口虽然每天讲得口干舌燥,但打心眼儿里高兴。我们就天天接待天天讲,文化和旅游部门见我们辛苦,就把我们老两口聘为红色讲解员,每月发2000多元工资。老伴跟我说:“都快70的人了,还能拿上工资,真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啊!这都是托总书记的洪福啊!”

咱是庄稼人,当上红色讲解员,也不能荒了地里的营生。我和老伴儿买了新能源老年代步车,天蒙蒙亮就去地里弄庄稼,早上8点半左右再赶回家准备讲解。回来稍晚一点,门口就是黑压压的人。

家里成为“旅游景点”,我们老两口成了红色讲解员,我就觉得肩上的责任重了——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得带个好头,只有这样做,才能对得起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现在村里要进行“厕所革命”,号召村民安装抽水马桶。一些群众的思想一下子转不过弯儿来,那我就带个头。还别说,我这一带头,“户承包、村集中、旗统一无害化处理”的“厕所革命”模式在马鞍山村还真推开了,有100多户人家安装了不同类型的卫生厕所设备。这多好!

马鞍山村景色 刘磊 摄

马鞍山村生机勃勃。 孟佳澍 摄

我们村耕地面积少,不过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合种植葡萄。村里为延长山葡萄产业链、更新山葡萄品种和增加农民收入,组织农民成立山葡萄合作社,我以4亩的山葡萄地入股,今年合作社的收购保护价是每公斤4块线。4亩地的山葡萄让我比去年多收入1万多元,这日子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啊!村里山葡萄开发出来的红酒达20多个品种,依托电商平台销路扩大到全国各地,同时建起红酒庄园吸引游客来观光和体验,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山葡萄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自然增加了,这就是水涨船高吧!

我们这里有“猫冬”的习惯,今年我是“猫”不住了。进入冬季,天寒地冻,游客会比另外三个季节少。我抓住这个空闲,把一年来全国各地游客写下的感言、拍下的照片整理出来,自己也得充充电,为明年的旅游高峰做好准备,把红色讲解员当得更好些。

记者手记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各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力,努力做好乡村振兴文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如今,“美丽战胜贫困”正成为脱贫致富的生动样本,美丽乡村正成为生态经济发展的新型引擎,依靠乡村旅游支撑乡村振兴,美丽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发展的最大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的发展不单是产业发展,不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化生活也要搞好。”现如今,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在升级,从自然观光转向美好生活体验,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在乡村住下来,体验农事劳作、乡野生活;从初级产品转向特色化、精品化需求,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住个农家乐、吃个农家菜和钓个鱼、摘把菜;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需求,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在乡村旅游中感受文化、愉悦身心、留住乡愁。更好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切实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优秀乡土文化、农耕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乡村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的重要特色。乡土文化、农耕文化是乡村全体居民所共有的精神财富,乡村居民集体参与、共同推动的乡村旅游对游客更有吸引力。战旗村力抓集体经济,在农业产业基础上融入其他项目,形成农旅文体商一体发展的路径值得借鉴。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乡村人文资源,用好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农耕器具、民间技艺、民俗礼仪,同时鼓励乡村与文艺院团、文化馆(站)、文化企业合作,将更多文化内容注入乡村旅游景点,打造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记者:李荣坤、陈俭、宋来源、阿勒得尔图

责编:李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