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无健康码通道”的现实意涵 | 评论

2020-12-01 18: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沈栖 上海法治报

“无健康码通道”实现了换位思考、体谅和成全困难群体,做到了“想旅客所想,急旅客所急”,宁可增加运营成本,也要主动为少数老年人减负。

日前,又坐高铁去了一次无锡,意外发现火车站专设了一条“无健康码通道”。这是为使用老人机、手机没电、无微信、无手机或不会操作等缘故无法出示健康码的老年旅客开通的。无锡火车站的这一设施广受舆论赞誉,据说有网友在微博上晒出相关照片,配文:“无锡。善……”竟获得20多万次点赞。

互联网无疑是当今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徽识,它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整个社会似乎都被智能技术所覆盖、所支配、所影响,在带给人们诸多便捷、福利的同时,也使得“慢了一拍”的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束手无策,举步维艰,譬如不少老年人不能提供健康码。然而,在一个频繁流动的时代里,老年人也有出行的需求,却为无健康码而困惑、忧虑、烦恼,亟需获取社会的理解,寻找社会的支持。正视这一不能提供健康码群体的利益诉求,替他们排忧解难,乃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无锡火车站设立“无健康码通道”彰显出该市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的品质与成色。

公共服务自然是要面向社会绝大多数群众,而其要旨的另一面是不能轻忽甚或摒弃少数困难群体。“无健康码通道”实现了换位思考、体谅和成全困难群体,做到了“想旅客所想,急旅客所急”,宁可增加运营成本,也要主动为少数老年人减负。一项贴心、细心的举措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城市管理水平,它以低成本的方式赢得了高回报的城市形象传播,令无健康码老年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也让有健康码的普通群众领悟了这座城市的善意。

其实,老年人受智能技术困惑的情形并非仅仅是有无健康码出入火车站的问题。近来湖北省两条老年人“被智能拒绝”的信息引发热议:宜昌市一位老人独自冒雨前往相关机构交付社保,工作人员拒收现金,这让不会智能支付的老人陷于尴尬境地;广水市一名行动不便的94岁老人为了激活社保卡,硬被抬到银行去作了人脸识别,折腾得老人直喘大气。这两位老人的遭遇,代表着时下广大老年人的无助之苦、无奈之悲!

近日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旨在缓解和消除老年人的这些无助之苦、无奈之悲。根据《方案》,除了完善“健康码”管理,推进“健康码”与身份证、社保卡、老年卡、市民卡等互相关联,逐步实现“刷卡”或“刷脸”通行,还要求打车保持扬召服务,电召提高电话接线率,增设“一键叫车”功能,必须保留使用现金、纸质票据、凭证、证件等乘车的方式;日常就医,医疗机构畅通家人、亲友、家庭签约医生等代老年人预约挂号的渠道,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日常消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现金、要有银行卡支付服务等等。破解老年人的“智能困境”显然是对各级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和机构的一种倒逼和敦促,使之通过技术创新推出更多更优适合老年人的服务措施。

时下,现实生活发展的态势很明显地存在着两端:一是智能技术的普遍运用;二是必须为老年人保留他们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更亟需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扶助。这次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方案明确提出:“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它要求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两条腿”走路,在保留传统服务的同时,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设计更为简便、更为适宜的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智能产品。当然,随着智能技术的推广,老年人也面临一个“如何跟上时代节奏,尝试学会使用智能服务”的问题,这是本文题旨外的话题,兹不赘述。

作者 | 沈栖

编辑 | 刘家杭

原标题:《“无健康码通道”的现实意涵 | 上海法治报评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