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AED走进南昌地铁,你会救、敢救吗?

2020-12-01 16: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17年,担任南昌国际马拉松比赛移动AED医疗保障的嘉佑医疗志愿者  (受访者供图)

记者 | 孙木子 李雅萱

编辑 | Nobita 严之

全文共2631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心律并给予电击除颤的急救设备。

 

火车站、地铁站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一般也是心脏骤停的高发地点。在这些地点安放AED,非专业医疗人员在接受简单的培训后,也能对心跳骤停患者进行急救。使用AED加徒手心肺复苏施行抢救的成功率远高于只做徒手心肺复苏。

此前,南昌市区定点配置的AED急救设备已有30余台,分布在昌北机场、江西快线通勤航空、南昌西站、南昌站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本月初,南昌地铁在八一广场站、地铁大厦站、南昌火车站、南昌西站和卫东站投放5台AED。南昌成为中国内地38个开通地铁的城市中,第21个在地铁站内安置AED的城市。

 

以下是正文。

▲2017年南昌国际马拉松比赛终点,李钢正在察看一名摔倒的选手 (受访者供图)

“救命神器”

2019年11月10日上午10时,第四届南昌国际马拉松赛(半马比赛)进入冲刺阶段,赛道上的气氛空前热烈。

 

突然,终点处的人群骚动起来,守在终点旁的救护人员舒娟见状,迅速推开层层叠叠的人群跑了过去,看见一位年轻选手倒地不起。

 

拿出AED,贴电极片,按压除颤键,心肺复苏,清理呼吸道,舒娟和身边的医护人员反应迅速,一系列抢救动作一气呵成。

 

从舒娟跑到这位突发心脏骤停的年轻患者身边,到患者恢复意识,不超过四分钟。而四分钟正是突发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

舒娟是江西嘉佑曙光骨科医院急诊科的一名护士,大约十年前,她开始接触AED并熟练掌握了用法。

 

2016年,南昌开始举办首届国际马拉松赛事(以下简称“赣马”),舒娟所在的医院负责赛场的移动AED医疗保障工作。在医院完成了全面的培训并通过了卫健委严格的考核后,她成为了赣马现场的一名医疗保障人员。

 

舒娟所在医院的培训部主任,南昌曙光公益培训师、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李钢说,在马拉松比赛中,出现心脏骤停的病例的概率极高。资料显示,平均大约每5万名马拉松长跑者中便有一人死于心脏骤停(包括赛后24小时内的猝死者)。

 

据中国安全生产网2018年报道,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病率逐年攀升,其中只有不到1%的患者能够被成功抢救。我国每年约55万心源性猝死病例中,有90%发生在医院之外,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投放AED显得非常必要。

 

“突发紧急情况时,使用AED与不使用AED的差别巨大。”李钢介绍说。日本2017年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发生心脏骤停时,使用AED进行除颤并配合徒手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可达53.5%,而只施行徒手心肺复苏仅有16.6%的成功率,前者是后者的3倍以上。

▲南昌地铁八一广场站内摆放的AED 摄 | 孙木子

“傻瓜机”AED

AED因其简单易懂的操作被称为“傻瓜机”。使用过程中,AED会不间断地进行语音提示,就算操作者对使用方法不够熟悉,但只要掌握基本的技能,跟随语音的指导,也可以通过AED完成急救。

 

在心跳骤停的早期,往往会出现一种叫“心室颤动”的情况。此时,心脏虽然并未完全停止跳动,但却失去了有效泵送血液的能力,病人在几秒内就会因为脑供血不足而失去意识。每延迟除颤1分钟,抢救成功率就会减少 7%~10%。如果不及时加以治疗,持续5分钟以上即可因缺氧而使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损伤,随即很快死亡;即便得救,也会产生严重的后遗症,丧失自主生存能力。

 

▲2019年7月,李钢给江西省希望工程阳光成长中心的孤儿们上急救课 (受访者供图)

相比于徒手心肺复苏,AED可以更有效地解决患者的室颤问题。

 

取出AED后,先打开电源,将两个电极片分别贴置于胸骨右缘右锁骨下区域和左乳头外的左腋中线处,AED会自动进行分析,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除颤。如若需要,AED将会语音提示救助人员按下除颤键。患者心脏停止室颤后,再及时辅助以持续的胸外按压,患者有极大概率获救。

 

如若因为距离等因素AED无法第一时间运达,可先进行心肺复苏,等待AED送达。“AED在按压前使用的话是更理想的,但是在公共场所有人倒地,不见得能那么快拿到AED,就得先做胸外按压,等AED到了再赶紧使用。”李钢说。

 

▲AED操作图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会救”与“不敢救”

中国新闻周刊于2019年12月发表的《高以翔猝死背后:AED及中国公众急救的尴尬》一文中写道:中国的应急救护,比起“不会救”,更大的问题在于“不敢救”。

 

“这是一个概率的问题。”李钢认为在解决了“不会救”这个问题后,“不敢救”这个问题便显得没有那么严峻,“当绝大部分人都掌握了AED技能,那当有人倒地时,总有人敢上前救助。”

 

为了消除民众施救时的顾虑和心理负担,南昌地铁站的AED设备右侧印有《民法典》第184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宗志翔介绍说,自愿救助他人的行为,在学术上被称为“好意施救”。在深圳、杭州、上海等城市,政府颁布了相关的规章,给予“好意施救”者额外的奖励。

 

“制度上的一些规定,要鼓励人们去向善,去见义勇为,这是颁布这条法律想要达到的一个目标,也是一个好的方向。”宗志翔说。

 

▲南昌地铁八一广场站摆放的AED上印有《民法典》第184条内容  摄 | 孙木子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014年,在曙光公益成为了美国心脏协会的培训点后,李钢开始把AED使用引入自己在国内的急救培训中。培训主要覆盖企业、社区和学校,各个年龄阶段、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机会参加。

 

在他看来,我国AED的全面推广,“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国AED的硬件数量和重视程度都还较低。在南昌心脏骤停相对高发的运动场所,绝大部分没有AED设备的保障。南昌某体育馆的工作人员在被问及场馆内是否安装AED时,他表示对此一无所知。

 

南昌地铁投放5台AED消息出来后,媒体相关报道也不多,更谈不上像其他城市有媒体给予大型科普宣传。“媒体宣传的缺失,也是一个可以改进的问题” ,李钢说。

 

在他看来,推广一个公共急救设备,需要包括政府强制等多方因素去共同推动。在一些西方国家,公共场所须安装急救设施后才准予开放,“急救证与毕业证、驾驶证、就业资格证捆绑在一起”。

 

我国部分城市已经迈出了强制公共场所安放AED的第一步。11月9日,杭州出台的《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提出,相关单位如若不按照规定配置AED且逾期未改正,将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社会通报。

 

南昌地铁站AED的投放,是通过模仿与学习其他城市的做法,在完善公共急救体系上走出的一大步。但在国民认知度极低的情况下,硬件设施的完善也没有办法弥补观念上的缺失,“这不只是AED设置的问题,观念和意识的跟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南昌地铁正式投放5台AED前,红十字会为地铁工作人员举行了简单的AED操作培训。在以往进行的日常急救培训中,李钢和其他培训人员面对心有顾虑的企业员工、学生和社区居民等会不厌其烦地进行鼓励,“你面对的是一条生命,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是那个英雄。”

 

护士舒娟也表示,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说,操作AED是一个在危急时刻十分有用的技能,“这毕竟是一个可以救人一命的技能,不光是救别人,自己的家人也多了一份保障。”

▲2017年9月9日,纪念世界急救日南昌首届“爱心跳.救不停”急救大赛现场 (受访者供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