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嗑CP比我自己谈场恋爱还快乐丨“嗑学”为什么会让人上头?

2020-12-02 16: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Wendy

编辑 / Celia

最近突然发现,好像全世界都在嗑cp,嗑起cp来比自己谈场恋爱还要开心。

看电视剧的时候感叹:“男主女主也太甜了!这对cp锁了!”

打开一个说唱综艺,弹幕给两位同框的选手刷了满屏的“般配”。

还有满地的恋爱综艺,一群吃瓜群众每周等着看人家约会。

不过当然也有不少人嗑不起来cp——

“冷冷的狗粮拍在我的脸上,何苦,何苦。”

在搜寻资料之后,我发现,喜欢磕cp的人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得多。而正经的学术研究也指出,嗑cp是真的能带来无边快乐。

01.

到底什么是“嗑CP”?

“百嗑全书”了解一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嗑cp的文化其实来源已久。在英文世界里也与有“嗑cp”对应的词——shipping。

Shipping最开始是一个饭圈/同人圈的用词(fandom),用于描述观众对于两个影视剧中角色之间的浪漫关系的向往和喜爱。这个词选取了“relationship(关系)”的后半部分,嗑cp的行为就叫shipping,cp粉就叫shipper (Romano, 2016)。比如,“我嗑x和y的cp”可以翻译为“I ship x and y”。

在fandom的语境下,不少shipper是列文虎克选手,在原作的各种细节里挖cp的糖;还有不少cp粉会产出大量同人文,自给自足。在shipper中间,也有不同的派别,比如近年兴起的男男cp就可以算为slash,嗑真人cp的则被称为RPF (real person fiction)……总之这个群体就是热闹非凡、百花齐放。

尽管shipping的概念颇为现代,嗑cp这一现象的历史其实十分悠久,甚至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期。有学者认为,柏拉图在创作《会饮篇(Symposium)》的时候也在嗑荷马史诗《伊利亚特(Iliad)》中的同性cp阿奇里斯/帕特罗克洛斯(Harrisson, 2016)。

02.

“嗑学”为什么会让人上头?

所以嗑cp到底是有什么魔力,让我们欲罢不能?接下来就让我从生理学、精神分析学、亲密关系等角度来为大家剖析它的魅力~

1. 嗑cp让我们“身临其境”

不管是我们自己在经历一件事情,还是我们看到其他人在做这件事,我们脑中的一部分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都会被激活(Cook et al., 2014)。

也就是说,不管我们是自己体验到甜甜的恋爱,还是看着自己嗑的cp在秀恩爱,我们的大脑会做出一部分相似的反应。所以爱不会消失,爱会复制粘贴,cp粉会快乐。

2. 嗑cp让我们“保护自己”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说,我们在嗑cp的时候也开启了自我防御机制,用到了其中的投射(projection)和转移(displacement)(Baumeister et al., 1998)。

投射是指,因为“我想谈恋爱了”所以“你们也想谈恋爱了”,因为“我想你们在一起”所以“你们也想在一起”。正是美妙的投射让我们嗑上了绝配的cp。

而转移则体现在,因为“我觉得我自己谈恋爱是有风险的”,所以我把这腔热血转移到了我嗑的cp上,我看你们谈恋爱,这样风险就小了很多,白嫖党稳赢,入股不亏。

3. 嗑cp让我们“保持美好幻想”

我们对性、对伴侣、对亲密关系总是抱有美好的幻想,单身的时候尤其如此。对理想的关系,我们会设想出一个完美的爱情地图(love map),和一些对于具体细节的浪漫想象(Money, 2012)。

而在嗑cp时,我们观察到的绝美爱情,恰恰也满足了我们对理想爱情的幻想。尤其是在嗑cp不上升真人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稳稳的幸福”,也可以保持对爱情的美好想象。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一定会把这些背后的原因想得那么清晰,平时嗑个cp主要也就是图个乐。况且cp粉太过真情实感的话可能也会日常心碎,一会儿想给编剧寄刀片,一会儿发现真人cp相继塌房(cp粉:呵,真是般配呢)。

cp粉圈地自萌,路人吃瓜看个热闹。

大家开心就好~

References:

Baumeister, R. F., Dale, K., & Sommer, K. L. (1998). Freudian defense mechanism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in modern social psychology: Reaction formation, projection, displacement, undoing, isolation, sublimation, and denia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6(6), 1081-1124.

Cook, R., Bird, G., Catmur, C., Press, C., & Heyes, C. (2014). Mirror neurons: from origin to function.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7(2), 177-192.

Harrisson, J. G. (2016). Shipping in Plato's" Symposium". Transformative Works and Cultures, 21.

Money, J. (1999). The lovemap guidebook: A definitive statement. Bloomsbury Continuum.

Romano, A. (2016, June). Canon, fanon, shipping and more: a glossary of the tricky terminology that makes up fan culture. Vox.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