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峡助我奔小康丨杨从亮夫妇:移民搬迁圆了我们十年的梦

2020-12-07 10: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19年4月29日,对杨从亮、普秀兰一家来说,是个大日子。这一天,夫妻俩盼了十多年的梦想,终于成真了。

从落后闭塞的村落搬到乌东德水电站库区移民甘塘安置点,住上独栋楼房,开起餐馆和便利店。新环境、新生活,夫妻俩“以前想都不敢想”。

杨从亮、普秀兰夫妇的老家在云南省元谋县江边乡丙弄村委会的丙洪村民小组。40多年前,为了生存,父辈从四川的深山迁居于此。然而,在这里也仅仅是“能够生存”,贫瘠的土地不能种什么值钱的经济作物,唯一能挣钱的品种是玫瑰茄,一年收一季,最多也就赚个三五千元。“把地送给别人种都没人要,每年还要给人家送酒吃,才有人愿意。”谈起过往,杨从亮连连摆手。

在丙洪这个小村庄,难的不止是挣钱,还有上学、看病。

村里没有学校,也没有能行车的路,去最近的学校得徒步四五个小时,年纪小的孩子常常走到半路就累得哭起来。到每年六七月份就更难了,河水上涨会淹没几段路。家长们送孩子上一趟学,不亚于参加一次“铁人三项”运动。

“到被水淹掉的地方,我要先背着孩子游到对面,再游回去给他拿书包。”回忆起当年送孩子上学的情景,杨从亮连连感叹,“那时候太不容易啦!” 

村里唯一的小诊所只有一位医生。“伤风感冒之类的小病还能看看。”普秀兰说,“大病他也不敢医,得去城里。”然而,“去城里”也是困难重重。从村子到码头那半个多钟头的土路已十分难走,更难的是渡江。通常村民进城是乘坐一天两趟的小型轮渡,患了急病赶不上轮渡的话,就只能坐快艇。快艇一趟要花四五百元,江水太大或是遇到漩涡,一不小心就容易翻,又贵又不安全。“那时候都怕生病,不敢生病。”提起村里就医之难,普秀兰只能叹气。

挣钱难、上学难、看病难。滔滔金沙江如一道天堑,让这个傈僳部落的发展停滞在与世隔绝中。

想要谋求更好的生活,离开,是唯一的出路。

 这些年,杨从亮和普秀兰先后辗转云南、福建多地务工。“我们长期在外地,就剩老人小孩在家,实在不放心。”夫妻俩住着员工宿舍,又租了间15平方米的房子,把年迈的母亲和孩子接到身边。虽然要多出一笔借读费和每月400元的房租,但至少一家人能每天围在一张餐桌上吃一顿热乎饭。

可是在他们心底,一直有一个愿望:再搬一次家,到老家附近的城镇盖一栋自己的房子,开一间餐馆,不再在外漂泊讨生活。然而,十多年过去,这个愿望还是没能实现。“安家太难了。城里的房子买不起,想到镇上盖房子也没有地。”杨从亮无奈地说。

国家修建乌东德水电站,让夫妻俩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丙洪村属于电站库区淹没区,全村人都搬迁到位于元谋县城三四公里外的甘塘安置点,杨从亮家建起一栋五人户的独栋楼房。

“开始盖房子的时候我们就搬回来了。”接到移民搬迁的通知,夫妻俩高兴坏了,提前一年在元谋县城租房,找到工作,把孩子转回县城读书。只要一有空闲,他们就去安置点看看建房进度,同时也开始筹划新生活。

2019年4月29日是杨从亮一家搬新家的日子,夫妻俩的小餐馆和便利店也开业了。早上卖米线面条凉粉,晚上做烧烤,便利店供应零食饮料和日常用品,旺季时一个月能挣五六千。

“从我们那个部落搬到这里来,简直是天大的变化!”从土掌房到小洋楼,从羊肠小道到宽阔水泥路,入住新居一年多,面对自己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常常感慨不已。

“安置点的学校、医院条件都很好,去县城也很方便,20分钟就到了。”杨从亮笑着说。

“这里路也宽,我都能骑电动车出门,不像以前的土路弯弯绕绕又窄,骑车10分钟能摔三次!”普秀兰补充道,对新家有夸不完的话。

2019年9月,元谋县移民安置办举办面向移民的免费技能培训,夫妻俩一起报了名。杨从亮学烹饪,普秀兰学面点。“现在移民政策好,我们准备再到县城开个小吃店。”

从四川小山村搬到丙洪村,再移民到甘塘安置点,几经搬迁,杨从亮和普秀兰终于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我们就永远在这儿安家,不搬啦!”他们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