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请点赞!践行大爱,2020,宣恩因你们而出彩!

2020-12-09 16: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2020年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打开,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

宣恩干群一心、齐心抗疫,

同心同力,同护一方安宁。

他们是一线抗疫的医务工作者,

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控贡献的

警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

是自我隔离、切断病毒传播链的广大人民群众。

这是不平凡的一年

也是展现团结、凝聚人心的一年,

让小城滋养着大爱,

又在这个冬天温暖着城市。

电梯直达那些感人的回忆

36万宣恩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视频】致敬,奋战在宣恩抗疫一线的最美“逆行者"!

今年6月,县委文明委、县委宣传部启动了2020年度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出彩”评选活动。该活动旨在全县范围内发现和挖掘一批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和助推疫后经济重振、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充分展示我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树立学习标杆,凝聚社会正能量,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推进“文明宣恩”建设。

活动自开展以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掀起各地各部门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热潮。截至11月底,经宣传发动、基层推荐、评委会初评、征求意见,共确定了22名“出彩宣恩人(集体)”候选人,22户“出彩家庭”候选家庭,18个“出彩乡村(社区)”候选对象。目前进入“出彩”候选对象事迹展播和社会评议阶段。

"出彩宣恩"

等你

1

出彩宣恩人(集体)候选对象

(按姓氏笔画排序)

1.王大寿:侗乡理发师守初心

王大寿,男,中共党员,1949年出生,长潭河侗族乡律侣坝村村民。一把剪刀串乡邻,为民服务守初心。王大寿退役40载,但退伍不褪色,利用在部队学习的理发手艺,义务为街坊乡邻免费理发,分文不取,被大家称为“深山里的理发师”。除了义务理发,王大寿还带头种了9亩茶叶,村里有什么发展计划,他也是第一个响应号召。身为无职党员,他坚守初心,一生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与担当。

2.王小兵:药香弥漫致富路

王小兵,男,1969年出生,椿木营乡深湾村村民。年少因家境贫困外出务工,攒下第一桶金后,他毅然返乡创业。王小兵瞅准高山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发展竹节人参、七叶一枝花、贝母等药材,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成立合作社,吸纳3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用实际行动反哺乡亲,更为深湾村的药材产业注入了一股活水。

3.尹绪梅:战贫战“疫”铁娘子

尹绪梅,女,中共党员,1977年出生,现任晓关侗族乡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晓关侗族乡马泥光村驻村第一书记。自脱贫攻坚以来,尹绪梅带着晓关侗族乡中心卫生院一支“娘子军”到该乡偏远山村马泥光村驻村,通过努力为该村先后实现了12公里的到组公路硬化,新修4条产业路、增设2台变压器、新建4G网络,全村8个组实现“一管清水进农家”,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柑橘100亩、茶叶500亩。同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腊月三十,刚从驻村“尖刀班”回家的尹绪梅,视疫情如命令,主动请缨回医院参与抗击疫情的工作,承担起应急物资调配工作。40多天无休,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即便家中有高三毕业班的女儿,以及身患肝癌的老父亲病重去世,尹绪梅都无法弃工作于不顾,只能用最短的时间收拾好心情,继续奋战一线,用心用情为生命而坚守。2020年,她被州妇联评为全州巾帼战“疫”优秀个人。

4.孔家刚:军装绿色洒家乡

孔家刚,男,中共党员,1964年出生,现任万寨乡金龙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孔家刚退役后回到家乡,带领村民发展有机茶,办茶叶加工厂,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茶农签订购销合同,帮助村民规范化管理有机茶园,2020年实现茶叶生产170余吨,价值达600多万元,人均增收5000余元。产业促农增收后,孔家刚意识到教育和人才对村级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每年以合作社的名义向考取二本及以上大学的新生给予1000元奖励,已累计发放7万余元助学资金。

5.许应三:社区“疫”线“守门员”

许应三,男,中共党员,1985年出生,现任珠山镇白鹤井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在社区工作6年,许应三把本职工作当成事业干,把社区当成家来建。疫情期间,他总结归纳的“五问”模式(每户户籍变动情况必问、“80后”“90后”待业在家人员必问、80岁以上老人情况必问、再就业、下岗人员情况必问、低保特困人员情况必问)在社区推广,为基层筛查统计工作作出积极贡献。得知镇里成立2个集中隔离点工作专班,他主动请缨前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参与24小时值守,负责为隔离留观人员做好后勤保障工作。2020年3月,许应三荣获“全州疫情防控优秀工作者”。

6.李文猛:一针一线绣精彩

李文猛,男,1985年出生,现为准者体育驻湖北准者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宣恩县众仁服饰总经理。2018年,李文猛在沙道沟镇党委、政府的号召下,借助西部协作扶贫就业项目“东风”,回乡开办服装厂,助力解决农村群众就业难题,当年生产服装60多万件,产值超过2000万元,用工人数达108人,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2019年9月邀请准者体育创始人CBA退役球员林晨耀一同与县政府签订新的投资协议,敲定准者体育品牌正式落户沙道沟镇的有关事宜,为镇域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2020年疫情期间,他率先捐款捐物资,并组织厂里员工为疫线工作人员免费缝制隔离防护服,彰显了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疫后重振期间,在政府的支持下,准者体育迅速恢复生产,用工人数已达300余人,其中易迁群众达150余人,今年计划完成产能250万件,产值4000万,应税金额破亿元,税收500万元以上。

7.李培芝:民间文化守望者

李培芝,男,1952年出生,县文化馆退休干部。三十多年来,李培芝将所有精力都倾注在搜集整理、挖掘传承民间文化上,组织成立“宣恩县酉水文学社”,创办《酉水源》季刊,成立民间艺术协会,为艺人建立从艺档案,编辑整理的作品曾获湖北省屈原奖二等奖。退休后,他仍发挥余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指导非遗保护工作者在全县各乡镇成立了10处非遗传习所(点),带出120余支非遗保护传承队伍,为宣恩县成功申报非遗名录国家级2项、省级12项,先后被授予“湖北省非遗保护榜样人物”“恩施州文化守望之星”等称号。

8.李福云:扎根高山焕村颜

李福云,男,中共党员,1971年出生,现任椿木营乡干竹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十年扎根高山,他用实干写初心,誓让穷村焕新颜。他以产业为支点,以项目为杠杆,撬动了村级发展的希望,建成2000亩错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带动全村167户2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围绕“感恩孝道、民主法治、互助自强”等理念,举行“勤劳致富示范户”“孝老爱亲示范户”“文明卫生示范户”评选活动,广泛宣传身边好人先进事迹。注重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开展“河道环境义务接力管”等活动,全村禁鞭禁整无事酒,文明风尚蔚然成风。干竹坪村先后荣获“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全省环境卫生整治示范村”。 李福云多次被获评州、县“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9.杨文孝:“愚公”修路二十载

杨文孝,男,1946年出生,沙道沟镇咸池村人。咸池村八组距沙道沟集镇10公里,山路崎岖,出行不便,特别是春播和秋收季节,村民买卖物品全靠肩挑背驮。为改变交通不便的困境,村民杨文孝已坚持义务修路、修桥22年。他像“愚公移山”一样坚持不懈、风雨无阻。修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老人的坚持感动了大家,村民们纷纷加入到修路护路的队伍中来,跟他一起挑土填坑,修通组级产业路10公里,桥梁6座,为山村发展带去了新希望。

10.张春华:当好村里“多面手”

张春华,男,中共党员,1977年出生,现任李家河镇贾家沟村村党支部书记。任职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化身“领头羊”,带领村民发展村级经济,全村白柚种植900余亩;为解决白柚销售难题,他化身“经纪人”,出门找市场,将白柚销往大江南北;疫情来临,他化身“守卡人”,42天吃住在卡点不曾归家,用“跑跑腿”服务村民健康。2019年,他获得全州“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11.张胜建:见义勇为感人心

张胜建,男,中共党员,1978年出生,珠山镇上湖塘社区支委委员。2010年,一辆小车在县城至椒园连接线上冲出护栏,即将掉下路崖。正在附近拖货的张胜建闻声立即赶到现场,第一时间报警,顾不得危险找来工具将司机从车中救出。面对司机的感谢,他当时连名字也未曾留下。自小在贡水河边长大的张胜建水性较好。前年,他带着儿子去游泳时,发现水中有孩童因抽筋呼救,张胜建立即下水将孩童带至岸边,并对其腿部抽筋处进行按摩拉伸,确认无虞后才离开。2020年5月,张胜建因见义勇为跳下水,与民警合力救下落水市民,被县委政法委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2.张勇:闪耀“疫”线公益心

张勇,男,1969年出生,高罗镇林业宾馆负责人。今年年初,高罗镇20余名新冠肺炎疫情密切接触人员需要隔离,张勇得知后主动向镇里“请命”,将宾馆整栋楼全部腾空,按照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建设标准进行改造优化,主动扛下了集中医学隔离点环境消杀、餐饮输送等工作,为交通管制卡点志愿者做好后勤保障。疫情期间,张勇作为高罗镇商会会长,发动爱心商户成立“公益顺风车”志愿服务队,义务为群众采买物资,主动对接广东徐闻县爱心人士捐赠118吨爱心物资,驰援宣恩、恩施、利川等地。疫后重振期间,张勇带领商会继续运营“公益顺风车”志愿服务项目,构建群众免费搭载平台,让群众真正搭上“顺风车”。

13.陈光同:甘化春泥护春花

陈光同,男,中共党员,1969年出生,现为宣恩县第二民族实验中学副校长。自2012年在椒园中学(现宣恩县第二民族实验中学)任教务主任到2020年任分管教学副校长期间,他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八年来学校中考多次荣获全县第一的好成绩。因业绩突出,他先后荣获“省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州第二届师德标兵”“州第三届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在家庭中,为了救患尿毒症的妻子,他捐出肾脏,用爱的温度延续生命奇迹,演绎夫妻情深。陈光同“捐肾救妻”的感人事迹一时间在同事和邻里间传为佳话。

14.陈洪芳:潜心专研中医道

陈洪芳,男,1963年出生,现任椒园镇卫生院中医医师。从医三十载,陈洪芳痴迷中医的初心从未改变。他擅长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救治患者,一直坚持为百姓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运用椒园镇卫生院医疗大楼四楼设立国医堂,提出“医养结合”理念,以中医诊疗为老百姓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他扎实的中医基础和临床实践水平深受老百姓信赖。

15.陈德家:身先士卒驻“疫”线

陈德家,男,1978年出生,现任高罗镇卫生院院长,高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健康卫士”志愿服务队队长。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奔赴工作岗位,带领全镇卫生系统医护人员100余人冲在“疫”线,将院防疫工作科学分类为发热门诊、预检分诊、隔离观察、转诊送医,筑牢了战疫“防护网”。抗疫初期,他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各类应急物资10500余件,还为医护人员熬制中药,鼓舞士气,向上级部门争取的300万发热门诊建设项目即将投入使用,可实现常态化疫情防控硬件设施提档升级。2020年,他被州委组织部表扬为“全州抗疫优秀医务工作者”。

16.周任格:争当企业“店小二”

周任格,女,中共党员,1992年出生,就职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她长期奋斗在一线窗口,六年以来,她始终以过硬的专业素养和满腔热情为企业和群众服务。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周任格对登记注册模式进行适时改变,事急从权且于法有据,为医用防护服、医用外科口罩、消毒液等疫情防控物资的生产企业开辟“绿色通道”。疫后重振期间,某企业准备转产新增生产疫情防控物资,周任格直接与申请人微信联系,一对一指导,快速完成市场主体变更登记申请、一类医疗器械生产备案申请,用实际行动助力疫后经济复苏。

17.周振元:触“网”带动村民富

周振元,男,1991出生,现为李家河镇板栗园村网店负责人。大学毕业后,他在浙江一家童装公司任电商平台美工,积累了丰富的网上销售经验后,2017年,他返乡“触网”创业卖山货,种植洋荷、百合、芋头等农产品200余亩,并入驻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2020年12月,他名下的三家网店营业额已过100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板栗园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电商村”,10家电商在天猫、淘宝、微商城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设店铺30余个,利用电商平台推广农特产品,助力“山货出山”,为群众增收致富找到一条新路,共帮助500多户村民实现增收。

18.孟顶爱、郑茂胜:“好事佬”兄弟乐奉献

孟顶爱,男,1969年出生;郑茂胜,男,1980年出生,两人为晓关侗族乡干家坝村村民。他们是山间田野的普通农民,也是村民需要帮助时随叫随到的“解忧人”,乡邻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好事佬”兄弟。51岁的孟顶爱主动当起村级保洁员和护林员,三年来尽职尽责,足迹踏遍村里每个角落。郑茂胜也发挥特长,钻研技术,免费为村民指导养蜂技术。疫情期间,他们打头阵、冲在前,加入关卡执勤志愿者队伍,从2月1日设关卡到3月13日撤离,他们俩24小时在岗在线,负责对过往车辆及人员进行核实信息、测量体温、劝返过往群众、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以自己的凡人善举、大爱、责任和行动,守护着村民的“健康大门”。

19.洗马坪村义务服务队:基层治理“领头羊”

洗马坪村义务服务队是一支由当地党员群众共同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他们热爱家乡、热心公益,40多名中青年志愿者常年奋战在服务群众的一线。无论是在疫情防控还是防火防洪中,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成为了洗马坪村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20.宣恩县义工协会:热心公益扬新风

宣恩县义工协会成立于2014年,是由县民政局管理的一个爱心社团组织,现有义工200余人。志愿服务项目共涉及扶弱济困、爱心助残、助农、文明劝导、赛会服务、绿色环保等多个领域,目前共组织义工服务工作2800余次,提供义工服务20万余小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27项。疫情期间,自1月22日响应疫情行动至4月29日结束抗疫行动,历时三个多月99天,县义工协会共出动383人次,链接运输、捐赠防疫物资、生活物资、医疗设备、硬件设备等66批次、10万余件(吨)。

21.夏星:“披星戴月”掌灯人

夏星,男,中共党员,1985年出生,现任国网宣恩县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党支部书记、副主任。2018年12月12日,覆冰导致沙道沟镇二坪村一条线路停电,200多户村民的正常用电受到影响。时任沙道沟供电所副所长的夏星,带着全所抢险人员在雪地里负重徒步4小时,经过数小时的抢修赶在天黑前让村民用上了电。疫情期间,夏星带领队员们像钉子一般“盯”在岗位上,每天针对医院、隔离点开展巡视,确保了全县18个重点保电单位、33条重点保电线路、10余处隔离排查值勤点安全可靠供电。夏星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宣恩青年的担当和风采。因表现突出,他先后荣获第七届世界军运会供电保障工作突出贡献个人、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2019年度“优秀三种人”、国网恩施供电公司2020年防汛抢险保供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2.彭威:人民警察为人民

彭威,男,中共党员,1995年出生,现为宣恩县公安局珠山派出所辅警。2019年6月,彭威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从梦巢小镇施工地运送三枚解放前未爆炸的榴弹炮弹到引爆地点,并圆满完成任务。2020年5月,与同事出警在贡水河旁勇救落水市民,他们的行为在新华社、中新网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点击量达4000万余次。同月,宣恩县河滨广场下一猪肉摊位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彭威与同事迅速赶往现场并制服嫌疑人。他说:“虽然我和人民警察有着不同的肩章,但是我也有着人民警察同样的担当,我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人民的好警察。”

2

出彩家庭候选对象

(按姓氏笔画排序)

1.龙小玲家庭:夫妻并肩跨县战“疫”

龙小玲家庭家住恩施市,龙小玲现为宣恩县大数据中心办公室主任,丈夫裴海波是建始县市场监管局官店监管所副所长。2020年春节是他们婚后的第二个春节,因为平时分居两个县城聚少离多,本想着回老家团圆,但夫妻俩接到战疫命令后,便又立即奔赴建始和宣恩开展工作。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裴海波和他的同事一直奋战在抗疫的最前线,每天到药店、乡镇卫生院、生活超市和返汉人员住户等重点地点进行相关检查、排查工作,不曾休息过一天。龙小玲按照组织安排到白鹤井社区参加防疫值守工作后,才发现自己已怀有两个多月的身孕,同时脖子出现了大面积严重过敏。面临医院隔离管理和生活物资紧张的困境,龙小玲坚强面对,自己克服孕期不适和生活困难,一直与同事坚守岗位,守护小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对长期异地分居的年轻夫妻,互相勉励,并肩携手跨过人生一个又一个难关,用爱成就小家,用责任为党和人民尽忠。

2.田正宏家庭:守护大山百姓健康

田正宏家庭来自珠山镇,田正宏是茅坝塘村卫生室医生,妻子张琼是界直岭村卫生室医生。一朝入村医路,一辈子杏林情。13年前,田正宏踏入村医工作,一直恪尽职守,经常为村里慢病患者、留守老人上门服务,妻子张琼在他的影响下,也成为了一名村医,与丈夫一起扎根基层守护群众健康。今年疫情期间,夫妻俩接到任务后便将仅9个月大的双胞胎儿子拜托给亲戚照顾,第一时间回到村里,开展周边4个行政村32个组的疫情防控摸排、宣传、指导和监测任务。“52天4000公里”的战疫经历让张琼终身难忘,“虽然四个村的总人口不到3000人,但是这里山大人稀,往返步行一趟得三四个小时。作为乡村医生,乡村就是我们的阵地,不管多苦多累,守住了阵地才算尽到了职责。”田正宏、张琼这对平凡夫妻,舍小家为大家,用坚守为大山里的村民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

3.刘祥炳家庭:勤劳致富不忘党恩

刘祥炳家庭家住椒园镇店子坪村。2015年,刘祥炳家庭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张敏患病、两个女儿上学都需要用钱,本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在驻村帮扶单位县委办的帮助下,夫妻俩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不等不靠,迎难而上,发展养猪产业,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掌握养猪专业知识,通过国家贴息扶贫贷款和“草根创业”项目补助解了燃眉之急,办起养猪场,经过三年努力,猪场面积达400平方米,存栏93头母猪与小猪,毛收入达25万元。生活条件改善后,刘祥炳一家心怀感恩,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疫情期间主动捐赠3头生猪用于“疫”线生活物资,妻子身体恢复后担任村文艺队队长,让自家院落成为村“文艺之家”,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这句箴言在这个平凡的家庭得到印证。

4.安雨杭家庭:“爱的港湾”造就清华骄子

安雨杭家庭来自沙道沟镇。在2020年全国高考中,安雨杭以687分的高分成绩被清华大学的能源与电气类专业正式录取,是近年来我县唯一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她的学业有成来源于身处一个有爱的家庭。父亲安德群现为宣恩县晓关侗族乡财政所工作人员,母亲邓辉霞是沙道沟镇司法所的一名司法辅助员,二人常年工作在基层一线。在家里,父母言传身教,恩爱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安雨杭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家庭环境。疫情期间停课停学,处于高三冲刺阶段的安雨航不得不在家复习,中途一度成绩有所下滑,但父母注意到了安雨航的心理状态,为她放松心情,勉励她继续奋战。最终,安雨航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5.孙本益家庭:守望相助 奉献乡邻

孙本益家庭家住万寨乡罗针田村。2020年7月,恩施地区遭受了特大暴雨的灾害,万寨乡也未幸免。在持续多日的暴雨之后,孙本益家住房出现了滑坡,房屋后滑坡土石约60立方米,后墙掩埋近3米,紧邻住房的山坡也出现了长约20米、宽10厘米的滑坡裂隙,情况十分紧急。孙本益及时向村里上报灾情,主动联系挖掘机对即将滑坡的土石进行挖掘除险,积极自救保住自家房屋的同时,为村里抗灾自救赢得了先机。孙本益和老伴已年过六旬,仍然悉心照料家中88岁的老母亲。目前,孙本益已退休在家,孩子们也都已成家立业。在享天伦之乐时,他仍然初心不改,响应美丽乡村建设,新建鱼塘和鸡场,种植水果,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孙本益夫妇团结邻里、互帮互助的行为在村里传为佳话。

6.李双艳家庭:“逆行”夫妻“疫”线风景

李双艳家庭家住珠山镇,李双艳现任县委巡察办综合科科长,丈夫朱辉在宣恩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工作。李双艳的父亲英年早逝,母亲坚强不屈,独自抚育着一双女儿和照顾年迈的爷爷,孝老爱亲的事迹在邻居间备受赞誉,2019年被评为“最美社区人”。李双艳的爷爷已有93岁高龄,是一名老党员,经常帮助邻里,教育子孙生活勤俭、廉洁守纪,他总是严肃地教育双艳,“经济问题是关键,公家的钱你们一分都不能沾”。正是这种严谨的家风影响了后辈,李双艳一家在各自的岗位上争相“出彩”。疫情期间,夫妻二人主动报名参与小区疫情防控,两人轮流换班照顾家中的幼子和老人,如同两颗配合默契的螺丝钉拧紧了社区防控的壁垒。他们的抗疫事迹先后被《湖北日报》《恩施日报》《恩施晚报》和云上恩施进行报道。

7.杨翠平家庭:养育侄儿如己出

杨翠平家庭家住万寨乡梭龙坝村,杨翠平与丈夫刘代胜都是普通农民,凭着勤劳的双手将三个孩子养大成人。1992年的冬天,刘代胜的哥哥离世,留下一个3岁的孩子无人抚养。杨翠平主动和丈夫提出,将侄儿接到家中抚养。夫妻二人虽然已经有2个孩子,家境也不富裕,但二十多年来一直将侄子视为亲生儿子般对待,辛苦供他完成学业。如今,侄子已经在福建找到工作,月薪4500元左右,每年过节、生日都会打电话向杨翠平夫妇问候。能看到侄儿长大成人,杨翠平很是欣慰,“我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很值得,最终盼望他能成家立业。”

8.邹定志家庭:东乡安置点的“大家长”

邹定志家庭来自长潭河侗族乡。今年67岁的邹定志退休前是长潭河侗族乡福利院院长,妻子万花枝当时也在福利院工作。退休后,他们回到宣恩县城安度晚年。2018年,长潭河侗族乡建成东乡安置点,30多位独居老人、残障人士需要工作人员常年帮扶照顾,乡党委综合考虑邹定志是最合适的人选。征求邹定志意见后,他欣然应允,“党和政府看得起我,我还是愿意到这里来”。从此,妻子万花枝紧随丈夫的脚步一起来到东乡安置点,帮着种菜、做饭、打扫卫生。夫妻俩成为了安置点上的“保姆”和“家长”,安置点的居民们都说,是他们夫妻俩给了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9.汪定红家庭:孝德勤俭家风和

汪定红家庭来自珠山镇,汪定红是宣恩县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妻子蔡涛洪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儿子汪栩墨是清华大学在校学生。母亲行动不便,汪定红和妻子二十年来如一日悉心照料。儿子在父母的影响下孝敬老人、尊敬长辈,回家最先问候的人一定是奶奶。夫妻俩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多次参与贫困学生捐资助学,儿子踊跃参加无偿献血,血样标本已进入中华骨髓库。汪定红先后荣获“省优秀教研员”“州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称号,蔡涛洪先后荣获“省农村骨干教师”“恩施州名师”等称号,汪栩墨两次荣得“恩施州优秀学生”称号。

10.张玉林家庭:千里寻来“好媳妇”

张玉林家庭家住椿木营乡白果坪村。张玉林的家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鼎龙乡,而丈夫汤亮的老家在椿木营乡,两家相距1200多公里。两人在广州市务工时相识,相爱结为连理后,张玉林便随丈夫回到了椿木营乡白果坪村。当时汤亮家中有体弱多病的父亲(2010年病故)、精神障碍的母亲、先天性智力障碍的三哥和二哥病故后留下的2个孩子,全靠着他和妻子来照顾。2016年,大嫂不幸离世,留下两个孩子,他们又挑起重担。汤亮起早贪黑在外做工挣钱,张玉林在家带小孩、照料老人和三哥,帮助照顾哥嫂的四个侄儿,同时还要种地养猪、发展蔬菜产业。曾有许多人替张玉林感到不值,但她总是说,“我和汤亮结了婚,他的亲人就是我的亲人。”2018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她的勤劳善良赢得村民一致赞誉,高票当选为村委委员。11年来,夫妻二人同心协力、自力更生,不仅还清了父亲生前欠下的所有债务,还盖好了新楼房,共同把这个特殊大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和谐幸福。

11.张继洪家庭:儿子就地战“疫”助乡邻

张继洪家庭来自李家河镇老司城村。张继洪夫妻尽管生活困难,仍将两个儿子供养成研究生,他们坚信,要让孩子走出大山,唯有知识能改变命运。如今,大儿子张志华研究生毕业后留校西南林业大学任教;小儿子张志田研究生毕业后去到杭州,成了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一名医生。今年春节,张志田带着10岁的儿子从杭州回到李家河镇老司城村过年。受疫情影响,张志田回不了杭州,便向院党支部写下“请战书”,就地加入李家河卫生院医护人员队伍。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镇防控小组在卫生院“重建”了一个传染楼,并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工作群中获得的防疫防控一手信息、防护专业意见及时传达给李家河镇卫生院,帮助其不断升级防疫、诊疗水平。虽然只是“编外医生”,张志田却从来不把自己当外人,“有难题,给我打电话,随时在”。他的事迹也先后被新华网、中央电视台进行报道。

12.陈发明家庭:三代四人铸医魂

陈发明家庭来自晓关侗族乡猫山村。在从医近50年的父亲陈长青影响下,陈发明同女儿陈钰蓉、侄女陈晓红相继选择了医护行业,“奉献基层、救死扶伤”的品质潜移默化成了家风。疫情期间,在晓关侗族乡倒洞塘村担任村医的陈发明迅速投入基层一线抗疫工作,正在攻读医学研究生的女儿陈钰蓉也放下备考压力,主动请缨,与父亲从腊月二十八起一直坚守一线,负责村卫生室信息录制、配合村两委挨家挨户为村民测量体温、摸排返乡人员、防疫知识宣传等工作。在县人民医院从事护士工作的侄女陈晓红也是时刻铭记医者职责,哪怕当时已有身孕七个多月,也毅然选择坚守岗位。因表现突出,陈发明多次被评为县“优秀乡村医生”,2020年被评为州“优秀共产党员”、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女儿陈钰蓉被州委文明办表杨为全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优秀志愿者”。

13.陈旋家庭:抗癌战“疫”坚守仁心

陈旋家庭来自高罗镇,陈旋与妻子王先梅都是该镇卫生院医护人员。2018年5月,陈旋被诊断患有恶性肿瘤,经过手术后一直采取化疗。2019年4月出院后虽身体虚弱,他立即回到工作岗位,院领导劝他多休息,他说,“住院期间领导、同事都很关心我、帮助我,我要尽最大努力感恩社会。”2020年疫情发生后,得知单位取消春节放假的消息,妻子王先梅便匆匆赶往工作岗位,到高罗镇板寮村交通管制卡点对过往司乘人员进行体温检测,筛查新冠病毒感染者。医院考虑到陈旋大病初愈免疫力低的情况,并未通知陈旋返岗。但他坚持回到医院,协助同事负责全院医药和防护物资的收发等工作,夜以继日,一干就是30多天。同事问他累不累,他说:“不累是假的,我们的工作也是防控病毒重要一环,再苦再累也要把好物资保障这一关。”陈旋一家用坚强的毅力抗癌战“疫”,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内涵。

14.罗操然家庭:用心筑牢“健康防线”

罗操然家庭家住珠山镇,罗操然现任宣恩县疾控中心常务副主任兼驻晓关侗族乡大岩坝村尖刀班班长,妻子田元珍是珠山镇卫生院副院长,夫妻二人携手为人民健康事业奋斗二十余载。疫情期间,罗操然抽调回单位担任流调组队长,和队员们一直奔走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点等人员和场所之间,为疫情工作提供最准确、有效的数据。妻子田元珍在单位主动承担疫点消杀、流行病学调查、采购药品、送药上门等多项工作。夫妻二人用“家”的力量筑起了疫情防控的基础防线。硕士毕业在家的女儿则承担着替父尽孝的责任,从老人病重到去世,夫妻俩从没有向单位提一点困难和要求,他们勇于奉献、忠诚履职、舍小家为大家,既弘扬了相亲相爱、守望相助的家庭传统美德,也是对医务人员无怨无悔、敬业勤勉,忠诚与担当的最好诠释。2020年2月14日情人节,新华网刊登了一组“抗疫夫妻”图片新闻,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罗操然和田元珍,夫妻俩说这是给他们最好的情人节“礼物”。

15.金丽家庭:战贫“战疫”致青春

金丽家住椿木营乡范家坪村。从2018年10月担任范家坪村党支部组织、纪检委员后,“80后”青年金丽一心一意扑在村里发展事业上。无论是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还是在疫情防控前沿,处处活跃着这位铿锵玫瑰的忙碌身影。疫情期间,金丽与村组干部一道严防死守在各劝导点,登记车辆100多台次,人员500余人次,劝返车辆50台次,悬挂宣传标语10余幅,发放疫情防控宣传单400余份。金丽还与丈夫黎龙科志愿为全村488户代购生活物资20多吨,春耕物资30余吨,往返乡集镇2000余次,里程3000多公里。丈夫黎龙科的支持是对金丽工作的莫大鼓励,无论天晴下雨,黎龙科每天接送金丽上下班,陪伴妻子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他总说,金丽的工作搞得好不好,与他有很大的关系。夫妻俩育有两个女儿,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幸福的家庭令人羡慕不已。

16.周银菊家庭:“绣”出美好新生活

周银菊家住珠山镇。周银菊是土家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多年来担任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外辅导员,在院内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室,积极推动非遗技艺进高校,几年来为该院培训学员160余人,开展培训达40余次,培训刺绣人员700余人,为土家刺绣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周银菊还热心公益,为鼓励高山学子努力学习,主动到椿木营小学捐献爱心物资80余件,坚持到贫困村椒园镇石马村开展企业文化宣传,结对帮扶4户贫困户,手把手教会双腿残疾的村民做绣花鞋垫,助其脱贫致富。丈夫宋波是县科经局工作人员,他三年如一日地坚守在驻村扶贫岗位上,不分严寒酷署坚持进村入户, 访贫问苦,用实际行动助力我县脱贫攻坚。儿子宋洲、儿媳覃萌工作中尽职尽责,生活中孝敬长辈。一家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以小家的力量为社会“大家庭”作贡献。

17.胡孟清家庭:“24字家训”代代传

胡孟清家住珠山镇,胡孟清现为宣恩县民政局四级调研员,妻子贺凤云是宣恩县休干所退休职工。夫妻二人常年悉心照顾患病母亲,曾两次将母亲从死亡线上拉回,孝老爱亲的事迹在邻里间备受赞誉。胡孟清父亲胡汉成已82岁高龄,退休前曾3次被省粮食局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退休后仍发挥余热,带动乡邻筹资投劳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并当上义务管水员,2018年被李家河镇上洞坪村评为“出彩”个人。父亲的言行深深影响了儿子,今年59岁的胡孟清因工作突出,曾先后受到县级及以上表彰14次。疫情期间,他在下沉村与村组干部一起战疫,具体负责2个村民小组和7名涉汉人员的防控工作,撰写的《在村组参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的所做所看所思》一文,在州民政局门户网站上刊登后引发关注。胡孟清还将父辈口头传颂的家风家规总结提炼为“24字家训”,即明礼诚信、尊老爱幼、团结友善、重道尊师、勤俭自强、敬国爱家。一家人坚守家风,按照“24字家训”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前行。

18.奚泽登家庭:心怀桑梓 反哺家乡

奚泽登家住沙道沟镇。奚泽登是武陵医院创办人,妻子苏秀珍是沙道沟卫生院退休职工。疫情期间,奚泽登临危受命,负责沙道沟镇医学观察点建设工作,妻子苏秀珍也立即请缨参战。夫妻二人先后建立两个医学观察点,积极参与到消杀、餐饮、观察记录、心理疏导等各个环节,共收(出)65例医学观察对象,为沙道沟镇筑牢战疫堡垒作出积极贡献。奚泽登夫妇平时就热心公益,坚持10多年向沙道镇民族中学师生捐赠中考物资,向教育基金会捐款5万余元,资助3名贫困学生,疫情期间出资为老家鱼泉村及相邻的野溪村共300余位村民免费理发。奚泽登作为沙道沟镇文体协会会长,赞助文体经费近20万元,组织各类文体活动100余场次,推荐文体队伍参加省、州赛事多次获得荣誉。

19.唐超家庭:用手“装”出幸福家

唐超家住长潭河侗族乡土鱼河村。唐超长期从事特色民居装饰施工及建筑工程,并成立吉缘唐农业专业合作社。自己致富的同时,他没有忘记同村的百姓,带领着村里的10户贫困户在外打工,为有手艺但没有门路的同乡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今年他又主动承包村里荒地,向村民免费发放土豆种子进行种植,成熟后再按市场价全部回收,提高村民收入。妻子徐家蓉是一名村医,也是村两委委员,她组织成立了土鱼河村农民广场舞团队和花锣鼓队,并担任编舞老师。其父母虽已年逾古稀,仍在家发展养殖业,喂养母猪20余头,年产仔猪300余头。一家人团结和睦,勤劳善良,示范带动影响了身边乡邻。现在,村里每年举办文艺活动,唐超总会慷慨赞助。他总说,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常怀感恩之心。

20.崔垒家庭:双警家庭的“疫”无反顾

崔垒家庭家住恩施市,崔垒现为宣恩县公安局高罗派出所所长,妻子徐旭是恩施市看守所民警。疫情全面爆发,交通管制,崔垒所在辖区设州级防疫卡点1个,县级卡点2个,特别是州级“高罗高速出入口”卡点工作量大,每天日均过往车辆200余台、500余人次。崔垒带领所有参战人员满负荷运转,三班倒24小时值守管制点。崔垒总是主动承担车辆多以及深夜的班次,以身示范带动全体参战人员日夜鏖战。妻子徐旭也要参加所里的防疫工作。夫妻二人都无暇照顾年幼的两个孩子,只得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照顾。工作之余,他们通过手机视频向对方进行关心和问候,短暂的“会面”之后,又投入到新的战斗中。这对80后夫妻暂舍自己的小家,负重前行,守护了千千万万个小家的“岁月静好”。

21.谢世祥家庭:父慈女孝传佳话

谢世祥家住椒园镇香树林村。今年57岁的谢世祥,幼时因一次意外引发身体障碍,导致行动能力受限,但他从不把这当做阻碍自己热爱生活的借口。养女的到来又为他平淡的生活注入了亮丽的色彩。养猪、种茶、卖柴,他克服种种困难,赚钱养家,把女儿抚养成人。女儿听话、懂事,毕业后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如今已经结婚成家。成家后,女儿并未忘记父亲的养育之恩,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回家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羊有跪乳之恩,“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谢世祥如今过上“育成好女胜似男,得婿贤郎即是子”的幸福生活,在当地传为佳话。

22.管凤英家庭:伉俪同心 逆境重生

管凤英家住晓关侗族乡下坝社区。今年50岁的管凤英,因先天性障碍,生活多有不便。但乐观的她没有因此消沉,而是与丈夫同心协力,勤奋苦干。2018年,管凤英一家借着脱贫攻坚的东风,通过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晓关集镇下坝安置小区分配到一套安置房。但夫妻俩并未止步不前,势要靠自立更生改变家庭困境。同年4月,管凤英到安置社区扶贫“微工厂”应聘,成为一名做鞋帮的学徒。她克服身体困难,靠着异于常人的毅力与坚持,学会了操作技术,成为鞋帮厂第一批员工,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丈夫段文凯为照顾妻子就近在家周边打“零工”,哪里用工他就去,吃苦耐劳“身兼多职”。现如今,管凤英一家日子越过越好,更可喜的是女儿也顺利考进了本科院校。管凤英一家以顽强的精神战胜了多舛的命运,用自己的双手“缝制”出了致富路、幸福路。

3

出彩乡村(社区)候选对象

1.珠山镇狮子关村

珠山镇狮子关村大力推进有机茶叶产业和生态旅游观光建设,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扶贫和旅游产业扶贫齐头并进的新格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组级公路全部硬化,投入近200万元改造建成72栋特色民居,为狮子关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成立狮子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下设森林防火和和乡风文明志愿服务队,全年定期开展义务清理观景亭垃圾,关爱村级“三留守”人员、残障人士、困难群众等志愿活动。2020年,该村成功申报2017-2019年度湖北省文明村。

2.珠山镇兴隆街社区

珠山镇兴隆街社区成立于2008年9月,辖6个网格,10个居民小区,共有居民3549户11222人。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借助社区“大党委”、社区治理“尖刀班”、报到单位党组及党员的坚实力量,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人才超市和日间照料中心,精准对接社区居民需求,实现服务群众、关心群众“零距离”,着力把兴隆街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居民、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的文明和谐社区。该社区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科普示范社区、恩施州文明社区。

3.椒园镇锣圈岩村

椒园镇锣圈岩村位于椒园镇西南部。近年来,锣圈岩村围绕一组摘星台、二组锣圈岩天坑、三组网红桥等优势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经典品牌,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的住乡愁”的田园气息植入村庄的每个角落。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该村通过开展“身边人说身边事”“出彩评选”“小手拉大手·乡风文明一起走”等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让“群众说群众、典型说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新风尚,以良好的学风带动家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文明一个村庄”的目标。

4.椒园镇水井坳村

椒园镇水井坳村自2019年开始大力发展金丝皇菊产业,带动村民进行产业调整,走上了特色产业致富路。种植菊花100余亩,每亩收入达5000元以上,销售渠道畅通、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在菊花观赏期间,乡村旅游逐渐兴起,农家乐收入平均可达2万元以上。该村将“出彩乡村”创建与党建、精准扶贫、文明村镇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制定《水井坳村红白理事会章程》《水井坳村环境保护章程》等村规民约,让群众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共创文明新气象。疫情期间,成立党员义工服务队,甘当群众“跑跑”,义务为村民代购生活用品,共计服务群众4500余人次。

5.万寨乡凉风村

万寨乡凉风村坚持绿色环保,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模式,结合紧邻伍家台景区的区位优势,借助龙头企业昌臣公司的辐射作用,积极推进有机茶园标准化管理,建成茶园3000余亩,发展茶、果、药、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13家,农旅结合的特色村庄初步成型。2020年,该村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疫情期间动员组织志愿者广泛参与联防联控工作,抗洪时,积极组织村民自救防。坚持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6.万寨乡千师营村

万寨乡千师营村充分利用海拔与交通优势,围绕以茶产业为主,水果、蔬菜为辅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村民由“单一化发展”向“多元化经济”转变,按照“两组一特色”的规划,发展茶叶面积1000亩,桃子、李子、枇杷、羊肚菌、辣椒等特色水果和蔬菜共计400亩,培育小龙虾养殖基地100亩。发展产业的同时注重倡导文明村风,积极开展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好家风大讲堂、文艺晚会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

7.长潭河侗族乡小卧龙村

长潭河侗族乡小卧龙村突出产业支撑,引领绿色发展。通过租赁、反租倒包等途径流转土地,发展茶果药产业,全村4年来发展木本药业720亩,茶叶540亩,水果230亩,实现了全村群众户户有产业、个个能就业、人人有收入。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通过张贴卫生标识牌、道德“红黑榜”公示曝光等方式,不断提高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道德模范家庭、卫生文明户、五好家庭评选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8.长潭河侗族乡龙马山村

长潭河侗族乡龙马山村强力实施“特色产业立村”发展战略,构建以黄柏、核桃、大黄、烟叶为主的“长、短”效益结合产业链。2020年,共发展烟叶1200亩、黄柏1580亩、核桃300亩、大黄250亩,全村群众增收400余万元,真正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狠抓村风、民风建设,召开群众会、小组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制定村民认可、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在全村广泛开展美化村庄环境整治、“无事酒”整治、不文明殡葬专项整治、群众性文体活动等四大行动,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9.椿木营乡范家坪村

椿木营乡范家坪村借助精准扶贫的东风,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硬化通村路11.9公里,修建29口蓄水池、12个标准化药材大棚,安装路(院)灯200余盏,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持续开展药园式庭院建设,落实“门前三包”制度,以“洁、齐、绿、美、景、韵”六美标准打造美丽庭院。立足村全域景观化,注重从自然资源、特色产业、传统人文等方面谋划村域的串点连线成片创建工作,努力把农家建成“精致小品”,把村庄建成特色景点。深化沿景区、沿产业带、沿山水线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洁化、绿化、美化工作,着力打造具有高山村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

10.椿木营乡勾腰坝村

椿木营乡勾腰坝村以市场主体(4家公司、2家专业合作社、11个家庭农场)+基地+农户+互联网模式发展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繁荣。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建成优质菌菇保温大棚83个,年产值420万元,预计纯利润93.8万元,实现村集体增收19.1万元,农户年增收56.2万元。烟菜药养殖业等传统产业长盛不衰,种植烟叶1516亩、药材9000亩、蔬菜500亩,养殖野山鸡8000只,年产值80万元,养殖散养土鸡3万只,年产值300万元,养殖黑斑蛙养殖100万只,年产值50万元。在村内以五子岩景区为中心发展乡村旅游,成功举办六期七次露营节活动,以“节”会友,引来一大批游客,目前正致力于将五子岩打造为集夏天避暑露营、赛马、水上乐园,冬天滑雪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度假胜地。勾腰坝村现已被纳入全省11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之一进行经验推广。

11.晓关侗族乡大岩坝村

晓关侗族乡大岩坝村位于该乡东北方向,全村一条宽阔平整的省道穿村而过,两侧是干净美观的民居,碧绿茵茵的茶园基地。近年来,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大岩坝村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因地制宜,全面发展主导产业,实现烟叶907亩、茶园660亩、油茶900亩、黄豆537亩、药材基地面积54.5亩,人均高效经济作物达1亩以上,培育专业合作社4家。该村还拓宽留守妇女就业渠道,通过宣传教育、政策支持、培训指导等举措,鼓励本村留守妇女开办专业合作社、到扶贫车间就近就业,助推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中发挥“半边天”作用。2020年初,大岩坝村积极发动村内党员群众投身抗疫一线,组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全员上阵,构筑村、组、户三级防控网络,其抗“疫”先进事迹分别在省、州各级媒体刊播,被评为恩施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先进村”。

12.晓关侗族乡野椒园村

晓关侗族乡野椒园村位于该乡中部,这里群山环抱、流水潺潺、民风浓郁,有“武陵第一古侗寨”美誉的张家院子、杨家院子坐卧其中。近年来,乡、村两级统筹资源,丰富民族村寨文化内涵,大力传承保护古吊脚楼群、家族古墓群,有千年古树、野生大鲵、半边火铺、古代盐道、造纸作坊、炮火作坊、榨油作坊、纺织作坊等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2018年,在距张家寨、杨家寨分别约1公里处,新建独具侗族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帮助40户易迁群众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就业致富。2020年5月,依托三百多年历史的杨氏、张氏两个家族古家训、“四合天井”的古侗寨建筑群等优势资源,整合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枇杷示范产业基地、乡镇党校等阵地,精心打造家风家训传承教育基地,承接党员群众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家风家训学习、新时代文明实践等主题活动,实现了古寨与新居“一古一今、一新一旧、一动一静”和谐画卷,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13.高罗镇大茅坡营村

高罗镇大茅坡营村秉承“有机、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长期产业空心李150亩、沙桃150亩、红心弥猴桃100亩,200亩优质水稻风光频频登上新华社,短期产业以生猪、药材为主,年出栏生猪1500余头,为每户群众带来年收益8000元以上。立足深厚的传统村落文化底蕴,自发成立侗族民俗文化保护宣传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汇演方式将党的方针、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该村被成功纳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14.高罗镇麻阳寨村

高罗镇麻阳寨村位于高罗镇中部,国土面积6.33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480户1873人,历史上是“宣恩三寨”之一。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茶叶、水稻、羊肚菌、旅游产业,将茶叶做成村拳头产业,同时守住“宣南粮仓”的历史地位,发展优质高端水稻,打造佛塘、鱼阳河景观带,走乡村旅游新路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改变以往陋习,树立文明乡风,年轻党员志愿者周敏充分发挥能歌善舞优势,组建文艺志愿服务队,利用寓教于乐的文艺活动宣传正能量,弘扬真、善、美。

15.沙道沟镇二台坪村

沙道沟镇二台坪村始终坚持脱贫致富,产业先行发展理念,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做指导,组织村民集体种植青椒、四季豆等有机蔬菜,发展青椒60亩,四季豆23亩,饲养4000只母鸡,年产值达40万余元,烟叶100亩,收入20余万元。利用“息养塘”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摩崖探险、跑马场、彩虹滑道等一个个旅游项目应运而生,逐步走出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哺农”的农旅一体致富新模式。如今,二台坪村已成为沙道沟镇脱贫致富、生态崛起的一张金色名片。

16.沙道沟镇酉水情社区

沙道沟镇酉水情社区内辖全省第二大易迁安置区,占地面积310亩,安置贫困居民1235户,4594人。社区推行“1+6”管理服务模式,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生活超市、标准化卫生室、创业就业空间、菜地一应俱全。为有效解决安置点内居民后续产业问题,配套建设创业致富园,招商引资企业解决易迁群众就业难题。此外,独具特色的“四点半学堂”、关爱留守儿童“希望家园”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为多数小学生四点半放学回家后父母无暇看管提供良好娱乐、学习场所,真正让易迁户住进好房子,过上新生活。

17.李家河镇上洞坪村

李家河镇上洞坪村位于李家河镇西北部,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川盐古道”聚落与建筑,千百年来老街街面宽敞,建筑蜿蜒,手工业、加工业、商业、运输业较为发达,商贸繁荣,文化遗迹丰富,街市集市活动沿袭至今。近年来,该村更是创新“村企共建”发展产业,流转土地1200亩建设花卉种植基地,培育红豆杉、青枫、山茶等20多个珍稀花木品种,村民增收120万元,并通过土地租金增收25万元,劳务增收20余万元。该村还坚持以选树典型作为引领文明乡风的有力抓手,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和“好婆婆·好媳妇”“出彩上洞人”等评选活动,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村风更加文明和谐,家庭更加和睦幸福。2020年,该村成功申报2017-2019年度湖北省文明村镇。

18.李家河镇利福田村

李家河镇利福田村是著名的"板栗园大捷"的发生地,板栗园大捷纪念碑和红军桥都坐落于此,这片浸染了烈士鲜血的土地极富灵气,共发展核桃1000亩、白柚300亩、巫山脆李254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8000元。依托红色资源,将景区打造成集生态文明展示、红色基因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等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和生态旅游胜地。该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舞台,组建志愿服务队,104名志愿者积极投身到红色历史讲解、疫情防控、关爱孤寡老人、关注留守儿童、帮扶贫困家庭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2020年,仅红色故事宣讲志愿者为游客宣讲战争故事共计10余次。2019年12月,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

看了以上详细的介绍

是不是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呢?

快来为你心中的“出彩”点赞吧!

点赞截止时间↓↓↓

2020年12月15日晚23:59

点赞评议方式↓↓↓

每人可以在每个“出彩”类别里

选择10个候选对象进行点赞评议

宣恩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 | 中共宣恩县委文明办

编辑 | 谭 馨

审核 | 贺 敏

签发 | 欧阳章平

新闻热线 | 0718-5822333

投稿 QQ | 2631998196

投稿微信 | 中国宣恩网,xuanenfabu

投稿邮箱 | xuanen@vip.163.com

重点推荐:

仙山贡水,浪漫宣恩!一条微信让您了解宣恩,请您为宣恩代言!更多精彩:

快来“鸥”遇,近百只红嘴鸥抵达宣恩!共抽检食品116批次,仅有1批次不合格,“你点我检”食品安全抽检结果出来了!《土家十姊妹歌》培训班开班了,想学习非遗文化的快来报名!今天,宣恩下雪了!来自“宣恩之巅”的黑老虎,你见过吗?@宣恩人,招聘啦,宣恩消防需要你!注意啦,明日停电范围和时间有所调整,请提前做好准备!这些“奇葩证明”,再也开不了啦!宣恩的这些桥,你钟意哪一个? 宣恩县融媒体矩阵

云上宣恩APP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抖音

有 福 利!

点击上方图标进入宣恩电话本

可查找宣恩党政机关及各行各业电话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请点赞!践行大爱,2020,宣恩因你们而出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