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少明:哲学作为精神生活之道

钱诚
2020-12-10 14:35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思想与社会”广州站活动于2020年12月5日晚在言几又天河K11旗舰店举办。中山大学陈少明教授与现场内外两万余位观众一起分享“哲学与精神生活”的智慧。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张曦教授主持活动并与陈少明对谈。

张曦在活动一开始,介绍了陈少明别具风格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方法,特别是重点介绍了陈少明立足经典解释学创新而提出的“做中国哲学”方法论。张曦认为,陈少明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的“哲学史”“学术-文化史”做法,不是将经典当作原理和教义的集合体,而是将其视作经验上仍具有活性的与当下人的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化精神载体来看待。由此,按照陈少明的“做中国哲学”方法论,经典中的人事物经验,都能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并与我们当代生活经验发生启发性共鸣。同时,经典本身中的经验,通过在现代生活语境中的复原和再现,其内在涵义和可能紧张也会得到更为深刻的理解。张曦指出,陈少明今天要给我带来的有关“哲学与精神生活”话题的思考,就是对“做中国哲学”方法论的一次具体展示。

陈少明首先感谢张曦的介绍和知道人文公众号的邀请。陈少明指出,哲学其实就是关于精神生活的具体实践。一般会认为,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什么是“世界”呢?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的“精神世界”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理解“精神世界”的本质,对于我们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又有哪些启发?

陈少明指出,“世-界”这两个字,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时间-空间,以及对在其内发生的事件和诠释。这是“自然”意义上的、也是本源意义上的“世界”概念。“自然世界”(时空)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前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万物在之中显现,生命在其中孕育,人类以此为身体活动和维持生命的场景。依靠身体对事物的知觉,对时空的感知也得以可能。

模拟“自然世界”的概念,我们也发明了“社会世界”概念。“社会世界”在空间关系上包含三个层次:(1)身体行为的空间操作,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对居所、工具设计就能窥其一端。(2)对空间的组织运用,社会由有组织的人群构成,按荀子看来,人的力量源于“人能群”。(3)对社会关系观念的空间化。

除开空间,哲学家更关注的是时间。人类对时间的利用有两种方式:(1)对自然事件的利用,如对空间一样,人将时间加以计量,并以此规定人类生活的模式,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2)对生命节奏的把握,在此时间用于测度人与社会的变化,如对“代”、“世”的区分和对人生节点的认知,这是时间社会化的表现。

同样,这种时空也是理解“精神世界”的基础。但精神如何占据空间呢?陈少明援引现象学的观点,认为精神的空间主要是指意识内容的空间。陈少明以风景画为例子,揭示其虽有具体空间形态,然其艺术性则是为了满足精神空间。欣赏它所带来的特殊意识活动过程,构成了精神的空间。同样对纪念碑、教堂、文物等的体验亦然。意识之所以能开辟精神空间,在于其由记忆、想象和运用概念推理的能力。能够将事物创造性地保有在其不在场的状况下,还能将事物固定在语言文字中。甚至在其中共享他人的精神世界,扩展自己的精神世界。陈少明以“观-看”为例,说明了来概括精神对空间的把握。

陈少明进一步指出,精神也同样对时间有所把握,通过对自然时间压缩或者放大,展现了心灵对生活节奏的把握。而且精神可以超越当下,进行回顾和前瞻,这都得益于意识的记忆和想象功能。这种对时间主动调遣的能力,正是人的超越性的表现。由此,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超出当下,进入心灵的旋律,也可以在视觉艺术中把握其时间性的韵律。对于文学诗歌则亦然。

陈少明指出建构“精神世界”这个概念,根本目的在于说明精神生活的实质与意义,虽然精神世界中的产物有其物质中介,但其意义仍由精神世界的法则决定。要完成这种构建,在陈少明看来需要阅历和知识,前者是个人的,后者是普遍的知识,通过形象和概念得以表达,前者感性,作为基础,后者抽象,带来结构化。对于阅历的积累和知识的堆积都是过程,它们还涉及自我意识的成熟和发展,对于精神世界而言,其边缘由精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界定。陈少明以自然物和象征物的区分为例,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自然物本身是依据其自身特性来决定人们如何认识与使用它们,但是象征物不同,象征物的意义是人们依据情感和记忆所赋予,是人类的回忆和想象的构建。陈少明指出,所谓的经典,其实就是过去经验的象征物,不仅具有共通性、公有性,同时还能被赋予承载的深度意义。这个意义上的经典,不再只是学术史企图阐发学术理解的对象,它更能承担过去与现在人们对精神意义的投射。

连接不同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语言文字,它使人能相互交流,使知识得以记录和保留。每个独立的精神世界都是一个平台,同时通过与公共知识平台的联结,可以对既往的知识、艺术和而思想加以评论改进,也可以留下自己的疑惑以待后人。而信息化时代加强了实时交流的可能性。陈少明指出,理解“精神世界”概念的涵义,对重建我们的精神世界具有基础作用,而提升我们的精神生活,则也是今日人文学术应有之责任。

张曦指出,陈少明对“精神世界”概念及其启示意义的分析,完全是陈少明所提倡的“做中国哲学”方法论的一次操作性展示,非常值得敬佩。陈少明不是通过呈现抽象原理来告诉我们“哲学与精神生活”的关联,而是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哲学”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如何加深了我们对“日用而不知”的语言概念的本质性理解。这一点是好的哲学研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因为对于日常生活世界和非专业领域的市民大众来说,根本重要的问题,始终是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来过好的生活、特别是好的精神生活。张曦认同哲学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人企图组织和理解他的发生于时空之中的各种生活经验时才会发生的事情。在过精神生活时,我们实际上进入到一个既不能被还原于自然世界、也不能被还原为社会世界的新“世界”。正是在那里,阅读经典、思考经典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典型生活经验,就成了构筑和提升生活意义的重要手段,并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观和生活之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所有人来说,阅读经典都是使得生活变得充满密度、充满厚度、充满质感的有效途径。

“思想与社会”大型公益文化活动由知道人文公众号举办,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张曦担任学术总监。此前已邀请著名学者蓝江和吴冠军教授、著名新生代科幻作家宝树和夏笳老师,在南京和西安分别就“数字时代的人文学”和“科幻与历史”话题展开对谈。接下来,活动还将围绕“在经典阅读中走向上的路”、“哲学与生活世界”、“古典文明与现代生活”等话题,在成都、杭州、北京三地举办。

    责任编辑:龚思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