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子 开创富美安顺新局面——让绿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2020-12-15 17: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力推进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三大战略行动,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开创富美安顺新局面。

砥砺奋进,硕果累累。我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到95%以上,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市辖区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中心城市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各监测点位昼夜等效声级值均符合相关标准限值要求;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绿色产业发展“火力全开”

我市加大技术升级改造,不断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图为:西秀工业园区

工业兴,则经济兴。我市加大技术升级改造,不断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

深入推进煤炭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培育释放先进产能,最大限度降低开采成本、延长煤炭产业链、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推动大宗工业固废利用。我市在西秀工业园区建成年产35万立方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年产1.2亿块蒸压粉煤灰砖生产线、年产20万立方加气混凝土板材(ALC)项目,在普定建成年产35万吨脱硫石膏粉项目。2016年全市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7%,2017年达到69%,2018年达到76%,2019年则达到80%,比2015年提升25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三五”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的目标。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与2015年相比,下降35%。

截至目前,我市风电装机总量12.8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7亿度

大力发展清洁高效电力产业。截至目前,全市风电装机总量12.8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7亿度。建设过程中,我市认真谋划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抓好风电项目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确保风电开发地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十三五”期间,我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工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目标任务。紫云西南水泥公司被评为省级绿色示范工厂,百灵集团先后被评为省级绿色示范工厂和国家级绿色示范工厂。

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发展利用面积110.67万亩,建成规模在100亩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9个

农业方面,我市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成效显著。

在紫云浪风关林场,这里因林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地“生金”助民增收。

在镇宁自治县国有白马林场,这里大量种植天门冬、黄精、重楼、白芨等林下中药材,不仅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争地矛盾,提高林业用地开发利用率,而且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在西秀区旧州镇茶岭村林下种植基地里,榆黄蘑、大球盖菇长势喜人,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

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发展利用面积110.67万亩,建成规模在100亩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9个,重点以发展林禽(畜)、林菌、林药、林蜂、林草和林旅等六种模式为主,林下养殖禽(畜)类面积达到6万亩以上;林下种植食用菌、竹荪等面积达到10761亩;林下种植中药材面积4.6万亩;发展林下养蜂约4.16万箱;发展林下种草面积2.4万亩;森林景观利用面积54.2万亩。

大坝村金刺梨种植产业

全市现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1家,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5家,中国林业产业协会森林康养试点基地4个。积极探索林下套种其他经济作物模式,全市林产品采集加工发展林下经济利用面积12.4万亩,包括林下采集竹笋、野生菌等;林下种植茶叶6.14万亩。

此外,安顺还大力实施金刺梨产业发展,带动9.52万人受益,获金刺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5个,无公害产品认证1个,国家农产品标志保护1个。2019年,全市林业总产值为204.84亿元,全市经济林种植面积达150余万亩,其中金刺梨种植面积30万亩、花椒种植面积近6万亩。

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

“十三五”以来,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呈稳定良好态势,均保持在95.9%以上

2015年起,我市组织各县区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并组织实施,并对淘汰或改清洁能源的燃煤锅炉进行补助,加大空气污染治理。随着燃煤锅炉的淘汰及天然气用量的增加,进一步降低了我市燃煤污染物的排放,2019年我市大气污染物与2015年对比,二氧化硫减排13253.6389吨、降低32.7%,氮氧化物减排15215.2425吨、降低52.9%,烟(粉)尘减排5410.4923吨、降低49.5%。

同时,对机动车尾气检测平台进行升级改造,不断提升监控管理水平。投资300余万元在中心城区进市区路段建设了4套机动车(柴油车)遥感监测监控系统。2019年我市对中心城区的公交车线路经营权重新进行许可,淘汰中心城区174台老旧燃油公交车,全部替换成纯电动公交车,每年可少用柴油约257吨,减排氮氧化物16.1396吨、烟尘385.5千克。

按综合指数排名,安顺2019年全省空气质量排名第3位、2020年前三季度空气质量全省排名第3位

多措并举之下,“十三五”以来,全市空气质量指标常年处于优良水平。

——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呈稳定良好态势,均保持在95.9%以上。

——二氧化硫浓度下降52.8%、PM10下降24.5%、PM2.5下降10%、一氧化碳浓度下降30.8%、臭氧八小时浓度下降10.4%,二氧化氮浓度持平。

——按综合指数排名,安顺市2018年空气质量全省排名第5位、2019年全省空气质量排名第3位、2020年前三季度空气质量全省排名第3位。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均在98.4%以上,六项污染物年浓度平均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截止目前,我市已消除黑臭水体13个,治理长度17.6公里,任务完成比例100%,城市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水污染防治方面,我市按照找准病根、开好药方、对症下药的思路,充分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治理经验,通过采取“截污控源”、“内源治理”、“活水保质”、“生态修复”等措施,截止目前,已消除黑臭水体13个,治理长度17.6公里,任务完成比例100%,实现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城市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除此之外,我市还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国家认定我市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涉及的22个问题全部整治完成,整治完成率100%。完成市级、县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状况评估,重点推进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优化调整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新增了桂家湖市级第二饮用水源、紫云自治县黄家湾饮用水源地。同时加快推进城镇污水治理和管网建设,全市46个建制镇已完成21个建制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生态治理厚植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市围绕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近年来,我市围绕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始终坚持走生态建设、扶贫开发、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新路。

在紫云自治县猫营镇狗场村,村民们在荒坡上种上了油茶树,在林间种植薏仁米、红薯等作物,探索出石漠化治理的有效经验,不仅让荒山秃岭绿起来,还为村民找到了致富增收门路,曾经的荒山如今已蜕变成了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油茶基地,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措施让昔日裸露的山披上的绿袍子,用绿色浸润着安顺儿女。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完成营造林248.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92.93万亩、封山育林55.27万亩

十三五期间,安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61.88万亩、荒山造林16.68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437.13平方公里,37座山体公园绿化建设。累计获得退耕还林中央资金12.23亿元,涉及贫困户每亩退耕地有1200元政策性收入,可以直接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积极争取生态护林员指标,对677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护林员累计发放补助资金1.81亿元,带动1.7万人脱贫。

此外,我市还不断加强植树造林步伐。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完成营造林248.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92.93万亩、封山育林55.27万亩,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193.04万亩的128.57%,年均完成营造林任务达50万亩。2017年,安顺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绿地率达34.87%,绿化覆盖率达37.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43平方米。

昔日的荒山逐渐添绿增翠,石漠化山头渐次铺上了层层绿装,这些变化正为富美安顺培育产业新优势,积蓄新能量

如今,在安顺,昔日的荒山逐渐添绿增翠,石漠化山头渐次铺上了层层绿装,这些变化正为富美安顺培育产业新优势,积蓄新能量。

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市将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经济社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end.

原标题:《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子 开创富美安顺新局面——让绿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