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信刚:回望古丝绸之路的发展

2020-12-18 11: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平原山脉、海洋沙漠、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它们在地球上存在的历史都比人类要长许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离开所处的地理环境。

人类首先出现之地——非洲的面积非常之大,把中国、印度、欧洲和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岛都加起来还不及非洲大。但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几乎和美国的面积等同)以及在它之南的盐碱地带把接近地中海的北非与中非和南非隔开了。在非洲中部和南部,河流多半不适于航行,丛林、沼泽也难以穿过。所以,非洲各个地区彼此互相孤立,难以交流。非洲的海岸虽然十分美丽,却很少有可用的港湾。

再回头审视欧亚大陆。“欧罗巴”和“亚细亚”这两个词是由古希腊人最先使用的。因为古希腊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滥觞,而最近 300年来对全球各个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欧洲人,所以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把地球上最大的一片土地称为欧亚大陆。也就是说,全世界现在都按古希腊人的想法,人为地把地球上最大的一块陆地分为欧洲和亚洲两部分,但其实欧洲和亚洲之间并没有天然的界线。

大约11000年前,欧洲人、亚洲人、非洲人、美洲人和大洋洲人都处于文明发展前的状态,可以说是站在同一条时间轴的起跑线上。因为地球的地理环境对欧洲人和亚洲人很有利,所以美洲人、非洲人、大洋洲人“输在了起跑线上”。

可以确定,任何人想要创造历史,都不能脱离自己的地理环境。

农业革命,起源西亚

12000年前,地球气候变暖。一些习惯于寒冷气候的动物(如驯鹿)逐渐北移,一部分人为了猎食而跟踪北上,从而进入以前人迹罕见的寒带地区,即欧亚大草原以及草原之北的针叶林地带和冻土区。

由于西亚地区有充足的阳光、雨水、河流和沃土,动物和植物种类繁多,那里的人们可以在小范围内既猎杀动物、捕捞鱼虾,又采集根茎和果实,因此西亚最早出现了种植和饲养这两种农业活动。后来,那里的人们还有意识地协调种植和饲养活动,让收成可以最大化,不仅满足短期的食物需要,还可以储存一部分富余的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为了装盛谷类和水,这一地区的人们制造了陶器。这种求生方式使定居成为可能,甚至成为必要。

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农业革命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农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大约是1万年前。农业革命之前被称为旧石器时代,农业革命之后一直到大约6000年前青铜时代开始之前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农业发展以后,多余的食物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使一部分人得以从事手工业、贸易、管理和其他工作,城镇因而出现。文字也大约在6000年前出现,有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这些都发生在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其后不久,在东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东亚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也出现了独立的农业文明。

目前已知的人类新石器时代社区中,最早的是在约旦河西岸的杰里科,距今大约 9000 年。那里有很大的房屋群,估计能住 2000人。据考古学家判断,当时杰里科的居民主要种植的是小麦和大麦,也蓄养山羊。而最有意义的,是在杰里科发掘到安纳托利亚的黑曜石和红海的贝壳等。也就是说,伴随着文明的出现,如果地理环境允许,人们已经开始到远方进行贸易,开始了人口、物品、技术和思想的交流。

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尼罗河流域,因为有河水可以灌溉农田,于是最早发展出能够动员大量人力以便引水灌溉的社会组织。这两个地区先后出现了超越于部落的“国家”这种政治形态,并且那里的人们崇拜某些特定的神灵。这两个地区的国王逐渐被认为是神祇的化身,具有无上权威。这时,社会分工开始细化,除了有国王、僧侣、农民,还有士兵、行政人员、商贩和手工业者等。

贸易和农业生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所以商贩和农民都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游牧商贸,传播文明

在欧亚大陆的北方,从多瑙河下游向东到第聂伯河,经过乌克兰和俄罗斯南部(黑海和里海的北部)到伏尔加河,再向东到哈萨克草原、阿尔泰山区、准噶尔草原以及蒙古高原,一直到大兴安岭,都是地势比较平坦、较少树木灌丛、气候比较干燥的欧亚大草原。这片横跨欧亚大陆,长约一万千米的草原大部分地区都不适于耕种,但也不是难以居住的冻土寒带。许久以前在这片大草原上就活动着属于不同语系的部落和民族。大约距今一万年前,正当某些西亚温带人口开始从事农耕活动的时候,草原上的居民也开始有意识地饲养动物,并且在冬夏两季到不同的草场上放牧牲口——这就是游牧文明的开始。农耕与游牧这两种文明状态不是人们可以随意决定的,而是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做出的不同适应方式,两者发生的时间大致相同。

由于游牧者生活中需要的许多物品他们自己不能生产,所以游牧部落比农耕人口更加依赖与远方人口的交换;由于经常远途移动,游牧部落和民族更加善于长途贸易,并且更倾向于和不同语言、不同血统的人口通婚融合。游牧者的这些特征令农耕定居人口的史学家们很难追踪游牧人口的血统和语言变化,因此我们至今还难以确定一些古代游牧民族(如北匈奴)的下落。

游牧部落的活动范围于6000年前开始大为扩展,因为此时马匹在南俄罗斯草原被驯化。在大量的马匹被培育出之后,人类长途交通的距离大为增加。接着,马车出现,人的作战能力和运载货物的能力也大为提升。因此,最早贯穿欧亚大草原的人群正是在农业带以北、针叶林冻土带以南的游牧人口。

这些游牧人口除了从西到东进行横向移动之外,也经常南下到农耕人口居住的温带地区,有时是为了进行贸易,有时则是为了实施掠夺,主要目的是从南方农耕定居人口那里得到他们需要的粮食、珠宝和纺织品,而游牧人口一般用以交换这些物品的则是牲口、皮毛和矿石。

全世界人口中,最早发展出文明的是西亚的农耕人口,所以在北方游牧者与西亚农耕人口进行交流之后,西亚的早期文明(如车轮、历法、手工艺)也传到了游牧民族那里,并由他们带到欧亚大草原的东端。世界闻名的蒙古马就是从欧洲传过来的。周武王所使用的“一人御,一人射”的双人战车是周人灭商的主要武器,而这种战车与西亚早已出现的双人战车十分相似,这说明西亚的文明极可能在周朝之前已经传到中国西部。

当然,在和农耕人口交往中,游牧者也将他们擅长的技术,包括养马、骑射、冶金和弓箭制作等,传授给南方的农耕定居人口。所以,农耕人口和游牧人口的来往不是单向的,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总而言之,直到20世纪,游牧人口和农耕人口的冲突与交融是欧亚大陆上重复出现的主题,对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发展影响至巨。

帝国形成,丝绸香料

在距今3000—1500年前,也就是从西周初期到南北朝时期,在欧亚大草原上活动最为频繁、势力最雄厚的游牧者是希腊人所称的斯基泰人——波斯人称他们为萨卡人,中国史书上称之为塞人。他们说的是一种印欧语言。斯基泰人的血缘与语言和中亚的粟特人相近,但粟特人以农耕和贩卖为生,斯基泰人则以游牧和征战为业。19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哈萨克斯坦西部和蒙古西北部发现了为数不少的斯基泰人的墓穴和王陵,出土的金制饰物非常华丽精致,而且数量惊人。斯基泰人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草原大帝国,比匈奴人要早几百年。匈奴崛起后,两者之间有过接触与交往。一部分斯基泰人后来转为定居的生活方式,在中亚和新疆建立过数个王国,包括楚河流域的乌孙和塔里木盆地的于阗。

匈奴人从蒙古高原北部的草原崛起,在中亚称霸之后,成为汉朝的威胁。于是,汉武帝命张骞通西域,想要通过河西走廊联系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但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意义体现在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他把中国的丝绸带到了乌孙和其他中亚地区,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

斯基泰和匈奴建立的是草原帝国,波斯和秦汉建立的是农业帝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人类群体的社会组织和行政结构都和他们的经济活动有关,当然要受制于地理环境。在物质条件欠发达的情况下,任何群体的商业活动范围和政治影响力都不会很大,所以最早的政治形式只能是几百人的部落。后来在游牧人群中出现了部落联盟,在农业人群中出现了城邦小国。再后来形成了封建制度的国家——名义上尊奉一个共同的国王,实则是封建贵族们占地自雄,各自为政。接着出现了专制的王权和统一的国家,正如中国自秦朝以降的历代王朝和法国17世纪后出现的那种王权。在某些国家统治者的行政能力(主要手段是武力震慑)和资源调配(铸币、征税和垄断贸易等)能力增加以后,就有一种新的统治形式和政治结构出现:汉语里称之为“帝国”,即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国;欧洲的语言中称之为“empire”,不一定有一个中国式世袭的皇帝,但一定是很大的行政组织,领土辽阔,人口众多,包括不同民族、语言和宗教等。大约 2000年前,从欧洲西部到亚洲东部,有4个不同的农业帝国彼此相连。最西边是统治大部分欧洲、中东和北非的罗马帝国;其东是统治美索不达米亚、伊朗高原和阿富汗的波斯帝国帕提亚王朝;再往东是在巴基斯坦和中亚以及印度西北部,一直伸展到新疆南部的贵霜帝国;最东方就是汉帝国,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一直到太平洋之滨。由于这4个帝国的存在,长途商贸活动得以方便并且有序地进行。每一个帝国境内通常有军队维持治安,并且使用固定的、统一的货币和一套可以依赖的法律。这使长途贸易成为欧亚大陆上的常态,增加了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因此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使得欧亚两洲的文明发展速度加快,领先赤道以南的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亚越来越远。

张骞通西域以后的100多年里面,草原上的交流愈加频繁,由定居人口所建立的不同城市 / 绿洲就像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形成了所谓的绿洲之路。

在将欧亚大草原和农业城市串联起来的这两条欧亚大陆的交通大动脉上,首先出现的是奢侈品贸易。这是因为当时人们的运输能力还不强,沉重的、体积大的货物不可能进行大宗的长途贸易。中国的丝绸、地中海的琉璃、中亚和印度的宝石,以及印度和东南亚的香料等商品受到各地富裕人口的欢迎,形成了最早期的奢侈品贸易,一如今天路易威登手袋和香奈儿时装的销售。

奢侈品里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的丝绸。2000年前,正当丝绸之路正式开启的时候,罗马贵族很喜欢穿中国的丝绸,以至一两丝绸在罗马帝国境内竟价值一两黄金。一位著名的罗马作家反对女性身着半透明的丝衣,甚至还有人提出警告:大家如果都穿丝绸,将会把罗马帝国穿穷。当然,中国只是丝绸的供应者,并不承担从头到尾的丝绸运送和沿途贩卖活动,丝绸从中国东部的产地要经过多次转手贸易才能够到达地中海东岸。从某种程度上说,全球化供应链和附加产值的概念在2000年前就已经得到了实践。

在这里,我要还谈一下罗马人喜爱的另外一种奢侈品——香料。香料大部分产于印度尼西亚群岛和印度南部,一般是从印度南部海港穿过印度洋西部被运到也门,再沿着阿拉伯半岛西部的陆上商道被运到地中海各地。除了穿丝绸,罗马人也喜欢吃用香料烹饪的菜肴——1世纪的罗马著名美食家阿比修斯所写的食谱中列有500多种菜式,其中超过400种都需要用东方的香料。一如中国是丝绸之路的故乡,印度是世界香料之路的中心。

陆海并用,欧亚相通

上文中提到欧亚大陆上有两条交通大动脉:一条位于北纬45~55度之间的欧亚大草原上,另一条是位于北纬30~40度之间、由绿洲和城镇串联起来的道路网络。除此之外,欧洲和亚洲之间还有一条海上交通路线,即沿着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南部边缘,用船进行运输。海上交通线多半在热带,因此船体腐烂得很快,考古学者不容易找到古代的船只。现在已经查明的是,在北欧挪威附近发现的一万年前用动物皮缝制的皮筏也许是最早能够被称为船的交通工具。

香料之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从印度南部到也门的西南端,这是相当长的一段航行距离。大约2300年前,希腊人统治埃及的时候曾经乘船出红海,进入印度洋。善于航海且注重推理的希腊人首先发现了印度洋上季风的规律:冬天由北向南吹,夏天则由南向北吹。因此,印度洋上的贸易多以半年为一程,来回恰好要一年。

在中国的广东沿海一带,自周代就有了从波斯和埃及运来的货物。今天,在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中,有汉初南越王的宫中所藏的串珠、琉璃和银盒等产自北非和西亚的精美饰物。汉朝文献中也提到过长颈鹿这种只生活在非洲的动物。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由来已久。不过,这条贸易通道在早期并没有起到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因为使用海上丝绸之路的人不够多,能够运输的货物也有限。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500年前才有了重大的改变。

欧亚大陆的地理和气候适于交通,因此人类很早就能逐段贯穿整个大陆,并进行分段贸易。14世纪,在蒙元帝国的统治下形成了连通东亚与西欧以及非洲东部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复杂而庞大的交通网络之建立,可以说是人类历史的地理宿命。

本文整理自《文明的地图》 张信刚著

文明的地图:一部丝绸之路的风云史

上市时间:2020年12月

作者:张信刚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张信刚:回望古丝绸之路的发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