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成为“世界之子”,对管理者的意义在哪?

2020-12-19 10: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陈晓萍 复旦商业知识

本文为节选

往期精彩文章

“我不是雅典公民,也不是希腊公民,我是世界公民。”

——苏格拉底

当谈及哪里是祖国的时候,奥地利作家约瑟夫·罗特(Joseph Roth)曾经说,他的祖国是酒店,他是酒店的公民(I am a hotel citizen, a hotel patriot)。

为什么呢?因为每次回到熟悉的酒店,开门迎接的通常是较为年长的员工,他们对他像父亲接孩子回家一样亲切。进去后,大堂经理从柜台里走出来,对他微笑,深深鞠躬。接着,行李员双手接过他的行李……在这里,没有人会问他到底打算在这住多久,无论是住一晚,还是住一年,这个“家”总会欢迎自己。

他还说,酒店就像一个小小的“联合国”:电话接线员来自意大利,餐厅的侍应生来自澳大利亚北部,提行李的服务生来自法国普罗旺斯,而大堂的接待则来自法国诺曼底……与此同时,里面所住的宾客也都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籍,不同信仰。在这里,所有的人都从民族主义的局限里解脱出来,所有的人都摘下了盲目的民族情绪的眼罩,所有的人都在这里展现出了他们本来最应该有的模样,那就是“世界之子”。

成为“世界之子”,也是我的一个梦想。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和平年代,虽然酒店的“联合国”特征越来越明显,但如果旅行或外派工作时只住在酒店里,反而是把自己当成了外人,生生制造了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障碍。真的要成为“世界之子”,那就应该在周游列国或者在某国暂住的时候,假装自己是本地人,尽可能去体验本地人的生活。

在科技发展到全球互联网的今天,要实现这个目标已经非常容易。波音或空客的飞机可以在十二小时内把你从美洲送到亚洲,或从亚洲送到欧洲;各种地图APP 让你走遍世界哪个角落都不会迷路;优步(Uber)的打车软件让你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城市都可以以车代步……另外,在猫途鹰(TripAdvisor)上你可以看到全球多数城镇的酒店、餐馆的评语和评分,而爱彼迎(Airbnb)则向你提供了体验千百种民宿的可能。更可喜的是,一旦把这些APP装到手机上,基本上到全球任何地方都能使用,同样的界面,不需要调整变化,十分便捷。

从这个视角出发,来设计旅行的细节,去体会当地人的生活,就是去年寒假我们全家去欧洲旅行的做法。我们这次去了四个城市—葡萄牙的里斯本、捷克的布拉格、希腊的雅典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直到如今,一旦想到那些城市,就立刻联想到我们在那儿住过的“家”,每个房间的家具和布置,附近的街道、小店、超市、餐馆,以及当时的生活方式和体验,令我记忆犹新。对我而言,只要和家人待在一起,四海皆为家。房子本身不是家,房子里住进了人才是家。

里斯本的家

在里斯本,我们的公寓坐落在一条闹中取静的巷子里,路面由三寸见方的青石块铺就,经由几百年的践踏,表面都已磨出光亮,下雨时走起来有一点滑溜的感觉。这个公寓是一套二居室,客厅的家具和装饰看上去很新很现代,墙壁的色彩(橘色墙布)与地毯(斑马毛皮)和绿植搭配非常协调,深得我意。

从公寓出来,向左转两分钟就到了热闹的街道。步行不到十分钟,就有一家生意兴旺的超市,购物的基本都是本地居民。大家的穿着打扮都很相似,而且这里的居民本来种族繁多,我们混在其中,看上去并不像游客。蔬菜的品种不多,主要有菠菜和白菜,但水果很丰富,而且价格便宜。我们还买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西班牙火腿片和好几种葡式甜品,一顿晚餐的食材就齐了。拎着一大袋子回家,半小时之后美味佳肴就做出来了,一家人吃得很满足。

里斯本靠海,是一个坡度很大的城市,房子的层次感很强,从海平线向上看,层层叠叠的都是不同色彩的房屋建筑。有的地方需要费力走上坡路才能到,但熟悉这座城市的人很快就可以找到两部电梯扶摇直上,或者去坐缆车,从而轻松抵达目的地。有许多地方我们去了不止两次:比如白天步行一次、坐电车一次、晚上步行一次。每次看到的景观都不太一样,注意到的细节也不同,遇到的行人当然更不同,十分有趣。

我们在到达一个城市之前,都会仔细阅读里克·史蒂夫斯(Rick Steves)的旅行书籍。他是美国最负盛名的旅行作家之一。这家伙对欧洲的每个城市都了如指掌,不管是其历史文化变迁,还是古迹、博物馆、教堂、美术馆、剧院,甚至餐馆、旅店、门票价格以及各个博物馆的开闭馆时间都清清楚楚。他在书里还提供很多快捷省钱的游玩招数,非常实用。

布拉格的家

相对于我们在里斯本的摩登之“家”,布拉格的那个公寓简直太老旧了,仿佛在古堡中一般,让我们一夜穿越到数百年前。通向公寓的楼梯是旋转式的,没有电梯。公寓在三楼,虽然也是二居室,但厨房和洗手间都十分狭小,而且设施相对简陋,家具、餐具也不全不配套。距离公寓步行不到一分钟,就来到了著名的街心广场,一眼就看到了那座声名显赫的钟楼,古典而精致。因为临近圣诞,原来空旷的广场变成了有几百个商铺的市场。还搭了一些戏台,不时有人上去表演。我们挤进人群,登上了广场中间临时搭起的一座高台,映入眼帘的景色令人震撼—每一座大楼都是精心雕刻过的,花样不同,但华丽高贵。难怪布拉格是整个欧洲在二战时期不曾遭到轰炸的城市,建筑保存得最好,而且是诺瓦艺术形式的创发地,充满了优雅浪漫的气息。

在布拉格住了四天,每天逛了老城(old town)逛新城(new town),逛了新城逛小城(lesser town),再去皇宫、城堡、教堂,又沿着查尔斯河走了好几圈,在不同的桥上驻足观看岸上的风景,觉得这个城市真是美轮美奂。布拉格的有轨电车也是城市一景,而且是众多本地人的交通工具。就这样,每天回到老城的中心广场,路过钟楼回到古堡中的家,俨然有一种自己就是本地居民的感觉,妙不可言。

雅典的家

抵达雅典的那天晚上,雨下得很大。但公寓很宽敞,灯光明亮。厨房有正式的饭桌,上面放了酒杯和圣诞礼盒,还有一瓶葡萄酒,是房主送给我们的圣诞礼物。

从公寓门口的古街左侧走下去,不到五分钟就能到达宙斯的神庙(Temple of Zeus)。从右侧不足五分钟,则能走到卫城(Acropolis)的旧址。再步行五分钟,就到了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常聚会、演讲、辩论的地方。现在路过他们曾经站立过的石坛,仿佛还能听到石柱里发出的回音,令人浮想联翩。

卫城是雅典古迹中的重点,建在山顶一块巨大的圣石(sacred rock)之上。最大的那座石头房子经过两千五百年的洗礼,只剩下一些巨型大理石柱子了。前几年在欧盟的帮助下,才开始进行修复工程。站在卫城上,可以俯瞰整个雅典,有山有海,有成堆的居民住宅。只是这些住宅楼,看上去大部分质量都很差,与布拉格的美丽房屋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在两千年前就能够建造如此精美宏大的卫城的民族,是如何蜕变成只能造如此劣等建筑的呢?人类文明究竟进步还是退步了?希腊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又出现过几个数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呢?

圣诞节一早,我们就去了楼下的教堂观看希腊人的庆祝仪式。走到门口的时候,已经听到神职人员大声吟唱的声音,给人一种庄重感。我们小心推门进去,才发现里面已经满座,有些人站在后排。正前方看到身着红色镶金礼服的神职人员,头戴着很高的帽子,也是红色镶金的,正手拿经书,在高唱经文。坐在前排的人也穿着教会的礼服,有时和着说唱。其他的听众都坐姿严谨,十分虔诚的样子。

伊斯坦布尔的家

我们在伊斯坦布尔的公寓就坐落于当地居民区,这实在是太棒了。距离伊斯坦布尔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只需十分钟左右。街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两边的商店有许多是卖土耳其特产的,以老字号甜点为主,各种各样的软糖切得整整齐齐,堆成一座座小山,还有些店可以免费品尝。不能错过的还有土耳其的冰激凌,相当有韧性。街上还有不少表演者,唱歌的乐队、跳街舞的年轻人、全身上漆的活人雕像……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附近清真寺的高音喇叭里就响起了悠长的祷告之声,第一次祈祷开始了。穆斯林每天祈祷五次,每次间隔时间不同。第一次祈祷的时间每天也不一样,与太阳升起的时间有关。

伊斯坦布尔横跨欧亚大陆,文化、宗教、民族的多元、冲突和融合是自古以来就形成的。就如索菲亚大教堂(Aya Sophia),曾经有九百多年是东正教堂,在近四百多年才变成清真寺。因此,在巨大空旷的建筑里,既可以看到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画像,也可以看到巨大的写着《古兰经》经文的牌匾。在苏莱曼清真寺,我看到不同人种的穆斯林在祷告时分,全部面向麦加,双膝跪地,虔诚祈祷的场景。

伊斯坦布尔是一个有很多水的地方,北临黑海,南临马尔马拉海,市中心又有水隔开欧亚大陆,水边都有高高低低的山峦,因此也是一个坡度很大的城市,在很多地方都有一些制高点可以俯瞰。水上有多座桥梁,我们发现有一座十分特别,在上面既可以开电车,又可以步行,而且桥下一路都是餐馆。在步行区域,还特意给行人造了观景台,走楼梯或坐电梯上去都可以。观景台几乎就建在半空中,视角360度,十分开阔,可以看到整个城市的全部面目。展现在眼前最醒目的是那些半圆顶的清真寺,此起彼伏,几乎覆盖了每一个山头、山腰。还有临水的皇宫、山顶上的古塔,以及水上大大小小的船只和漫天飞翔的海鸥。我们在观景台上看着这些风景里面繁忙来去的车辆和行人,感觉到这个城市的活力。

成为世界之子,就是能够站在不同的文化、文明、宗教、体制的角度来看人和事,不作价值判断,而只是去体会、体验、体悟他人的生活方式,并在此过程中找到人类共有的同理心、同情心、恻隐之心和仁爱之心。融入每一个社会,让所有的消费者都喜欢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是全球化公司梦寐以求的状态,而要实现这个理想,管理者必须怀着对每个社会的好奇和尊重进行深入了解,用身心去体察当地人的心思和心愿。唯有如此,方能成为真正的世界之子,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如鱼得水地生活工作。

□ 作者、摄影/陈晓萍(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讲席教授、《管理视野》主编)

□ 封面图/Pexels

IFBK 1218 The End

原标题:《成为“世界之子”,对管理者的意义在哪?》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