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今天,《人民日报》《浙江日报》重点关注了南浔这几件工作!

南浔发布
2020-12-21 20: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今天

《人民日报》

关注南浔扶贫工作

原文如下▼

四川广安引入东部地区特色产业促增收

养上致富羊 农户喜洋洋

本报记者 张 文

《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1日 第13版)

“养湖羊前,我跟丈夫一年收入不到2万元。今年到湖羊基地上班两个月,已经拿到了5000元工资。”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鳌山村村民李红英谈起目前的收入,喜上眉梢。

2018年4月,广安市广安区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结成东西部扶贫协作单位。去年,南浔区练市镇的110头湖羊被送到了广安区大安镇司马村。

“湖羊是湖州培育的肉羊品种。一年多胎、一胎多羔,养殖成本低、效益好。”南浔区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梅宽说,为让南浔区的湖羊变成广安区老百姓的“致富羊”,技术支撑是不可或缺的。不仅有广安区的畜牧人员前往南浔区学习湖羊养殖技术,南浔区练市镇也派出2名技术人员跟随湖羊一起入川进行技术指导,为广安区培养一支专业的畜牧养殖技术队伍。

湖州市南浔区驻广安的挂职干部薛景算了一笔账:一头80斤的肉羊可以卖1800元左右,扣除成本净赚1000元。按照分成,农户可以拿到600元。同时,当地也建起了集湖羊繁育、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湖羊全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了产业。

多年前,广安区有不少农民养殖山羊,但没有形成规模。相比而言,湖羊的产仔率和体重是普通山羊的两倍,效益更好。湖羊产业成为南浔区帮扶广安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次实践。首批110头湖羊抵达广安区后,仅半年时间便成功繁殖100余头湖羊。此后,又建成4个湖羊基地,引入优良品种湖羊1100头。

建立基地后,当地多个村建成75个湖羊“幸福农场”,明确农户、村集体、合作社按6∶2∶2的比例分红,调动了乡镇、村集体和农户的积极性。目前已有60个村参与。“村里已经有400头羊,大伙儿的积极性都很高。”广安区消河乡消河村党支部书记周明海说。

不久前,湖羊养殖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广安举行。根据协议,广安市和广安区将与南浔区携手,由南浔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国企按比例出资,共计投资近20亿元,在广安设立养殖公司,发展湖羊生态养殖产业,开展湖羊种羊繁育、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及制品加工全产业链生产经营。

“我们引入的不仅是湖羊全产业链,还有现代农业经营理念,这条产业致富路会越走越宽。”广安区常务副区长张建超说,通过全域发展湖羊产业,当地结合龙安柚、柠檬、枳壳、中药材等本地优势产业,创新“秸秆—湖羊—有机肥—果林”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利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浙江日报》2个整版

关注南浔交通网络建设和善琏湖笔小镇

原文如下▼

交通品质不断提升 综合路网逐步增强

南浔:大道如虹通四方 铿锵前行天地新

吴丽燕 汤志亚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民生得改善,交通来开路。

11月30日,好消息传出:沪苏湖高铁南浔站交通枢纽工程全面开工,当地人期盼已久的“在家门口坐上高铁走四方”梦想越来越近。

无独有偶,就在不久前,南浔、吴江两地正式签订苏台高速公路桃源互通连接线浙江段与江苏段省级衔接坐标协议,项目推进又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一条条道路开建,一项项交通配套完善,是南浔区奋力推进交通建设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该区聚焦“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行业治理”现代交通六大体系的建设发展,实施项目776个,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约146亿元,着力构建起高铁、轻轨、高速、国省道、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六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网络,形成了支撑南浔经济社会发展的立体式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

湖浔大道 沈勇强 摄

对外联通 对内疏通

徐徐展开交通建设蓝图

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的南浔,有着绝佳地理位置。境内的G50沪渝、S12申嘉湖、S13练杭3条高速,让当地人一个小时左右就可到达上海虹桥和杭州,半个小时就可到苏州。今年1月1日,串联起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练杭高速公路的“三高”连接线通车,打通了区域内南北向通道,让各乡镇百姓半小时就可上高速。

高速通达,却一直苦恼没有铁路。6月5日,沪苏湖铁路正式开工建设,南浔的蓝图也在这里徐徐铺开。东接上海枢纽,中与规划建设的通苏嘉铁路衔接,西接既有的宁杭高铁、商合杭铁路以及正在建设的湖杭铁路。作为该区第一条高铁线路,沪苏湖铁路的意义绝不仅只是缩短南浔与外界的时空距离,更将与京沪、京广、宁杭、沪杭等多条快速铁路紧密相连,大大增强区域铁路运输能力。

连日来,南浔镇辑里村村民徐海荣每次路过高铁建设场地,总要停下脚步张望几眼。“以前出远门都是到湖州或者杭州转车,以后家门口就能坐上高铁。”徐海荣说,高铁开通后,他要带着家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和徐海荣期待不同的是,千金镇永根渔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永根盼望着湖杭高速建成。这条高速公路途经南浔区旧馆、双林、和孚、菱湖、千金,项目设计为双向六车道,时速120公里,在千金镇下设千金互通。“以后,我们可以直接在家门口上高速,运输成本降了不少。”沈永根期待说。

对外联通、对内疏通。当前,湖浔大道、“三高”连接线、南浔大桥已建成;湖山大道(南浔段)即将完工;平湖至安吉公路南浔区练市至和孚段(S302)、三新线(湖浔大道至环城南路段)、南浔至临安公路南浔区南浔至练市段(S213)等项目正紧锣密鼓地加紧建设中。

在“十四五”新一轮的大考中,南浔正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编织起一张全面发展的交通枢纽网。加快沪苏湖铁路、中心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及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苏台高速、湖杭高速,积极推进建设南浔至吴江省际通道、练市至乌镇城际快速通道,构建接轨沪苏嘉杭“1小时交通圈”……

“我们还将加强南浔中心城区与各乡镇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发挥中心集聚和辐射效应。”南浔区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将规划建设S214(织菱公路)、S213南延、S213北延、三新线(善琏段)等干线公路,全力助推南浔全域发展,打造“半小时交通圈”。

既要颜值 更要安全

创新打造无隐患美丽交通品牌

这个时节,驱车在南浔镇浔乌线一路前行,宽敞平坦的公路两边,乔灌绿植错落有致,星星点点的彩叶点缀在一片绿意之中,远远望去宛如一幅乡间油画。

这是南浔区打造“四好农村路”的一个缩影。早在3年前,该区就开始实施农村公路等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改造提升500公里,彻底解决路面狭窄、路况较差、环境不优等问题。在这一系列大动作下,南浔成功获评第三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区)。

交通出行,不仅环境要美丽,更要安全。

去年开始,南浔在全省率先开展基本无隐患美丽公路创建行动,计划利用3年时间,投资7000万元,实施里程700公里,完成基本无隐患美丽公路创建。当前,南浔正以无隐患美丽公路创建为示范,制定交通领域无隐患创建相关标准,出台《南浔区无隐患规划设计方案》《南浔区无隐患工地实施方案》,从规划设计、建设到管养,形成无隐患系列闭环,打造南浔区无隐患交通品牌,助力南浔无隐患区建设。

一头连着南浔古镇,一头接着湖州主城区,东西向的湖浔大道给两地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安全隐患也较为突出,双林镇路段就是其中之一。为此,交通、公安、属地等多方联合研究部署,将几处岔道口合并成一处,并修建通往唯一岔道口的公路。得益于无隐患美丽公路建设,该区交通事故率不断下降。据交警部门统计,今年1至11月,全区事故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2.22%、直接经济损失下降25.80%。

无隐患建设,智慧平台来助力。在南浔区交通指挥中心,无论是路口、桥梁,还是公交站台,都逃不过总投资1200多万元的智慧交通综合指挥平台的“法眼”。目前,这个监控系统覆盖着该区7条主干公路的120余座桥梁等重要节点,实时呈现南浔辖区内交通路网运行状况。

“基本无隐患美丽公路创建是‘四好农村路’的升级版,其意义不仅是解决道路安全问题,还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南浔区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按照示范县标准,从建管养运四方面制定八大目标,实现全域农村公路“实、安、绿、美”。

南浔大桥 陆志鹏 摄

美丽大道 立体网络

持续铺就高质量发展致富路

交通建设,铺下的是路,连接的是心,通达的是富。

每年进入夏季,石淙镇花海龙虾节如约而至,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纷至沓来。“村里能有这样的景象,新翻修的墙莫线要记头功。”这条民赞不绝口的墙莫线是石淙镇石淙村入村的主干道,经过改建后,不仅路面变宽,沿线樱花景观成了“网红”打卡地,也让集体经济、乡村旅游发展多了新出路。

墙莫线樱花大道 沈勇强 摄

“原先3.5米的墙莫线,坑坑洼洼,如今路面都拓宽到了7米,甚至10米了。”石淙村党支部书记沈志平介绍,今年以来,该村已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激发了周边村民发展农产品加工、经营农家乐和民宿的创业激情。四通八达的农村道路网络,带来人气的同时,更为村里带来了发展动力。近年来,南浔区以“四好农村路”为抓手,打造“十线十景”景观线带建设工程,先后建成了南浔采菊东蓠、千金童荫小镇、百里樱花大道等乡村旅游景点,一幅“美丽公路”向“美丽经济”飞跃的致富之路已铺开。

一条路,富了村民;一条路,带动了村庄发展;一条路,盘活了资源,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当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南浔加快了“融沪接苏”的步伐,积极融入长三角,各种新产业新规划持续推出。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源于交通。

沪苏湖高铁建成后,南浔将真正融入上海30分钟交通圈。“我们项目落户南浔,正是看中了它在长三角的中心位置。而高铁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科技人才的双城生活变成了可能。”来自上海的海顺新材复合材料及组合容器项目今年已开工建设,达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近两年来,像海顺新材这样到南浔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今年前三季度,南浔区共招引亿元以上项目91个,同比增长30%。其中,近九成来自长三角地区,总投资达646.52亿元。

眼下,路,还在不断延伸,打造的是“水晶晶南浔”的经济走廊,装点的是乡村振兴百姓的致富梦。回眸“十三五”,亮点纷呈,硕果累累;展望“十四五”,前景宏阔,任重道远。未来,南浔交通将聚焦短板,聚力赶超,以交通优势向发展高地华丽蝶变,推动南浔加速崛起。

善琏公路驿站 张锦国 摄

数说南浔交通“十三五”

1.全区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约146亿元。其中,新(改)扩建公路建设项249个674.4公里,国省干线三级以上道路占比14.9%。

2.全区实现农村公路中等级以下基本消除,优良中等路率达94.35%以上;完成桥梁维修改造122座;建成干线农村公路3条、47.5公里,完成投资35.5亿元;完成农村公路等级提升165项,总里程500公里以上,总投资约50亿元;完成无隐患美丽公路创建196.211公里。

3.全区投放141辆纯电动公交车,全域实现“公交纯电动化”“两元一票制”“移动支付”3个全覆盖。新增公交线路12条,其中城市公交线路5条,城乡公交线路7条,优化线路20余条。新建公交充电场站9个,改造提升公交充电场站5个,设置充电桩58个。四好农村路新建农村港湾式停靠站300个,新改建乡镇运输服务站10个,新建农村物流点120个。全省首创农村公路(湖浔大道)安装智慧公交电子站牌。开通首条湖州-嘉兴毗邻公交线路,引起强烈反响。建设南浔区综合交通应急指挥平台,安装完成城区公交显示屏80个,城区及湖浔大道公交停靠站安装监控130个。

南浔善琏湖笔小镇:

匠心椽笔 书写华美篇章

南 苏 李莲莲 杨伟强

小镇概况

南浔善琏湖笔小镇位于素有“中国湖笔之都”的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小镇总规划面积3.58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3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发展区、古镇文化旅游区、商贸配套服务区和国学休闲养生区4个区块。自2015年列入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以来,湖笔小镇坚持“无特色不小镇”理念,以湖笔为主线,推动湖笔产业做大做强,湖笔技艺传承发扬,湖笔文化做精做优。通过5年时间,逐步将湖笔小镇建设成为中国湖笔制作的根据地、国学研学旅游的兴盛地、文化产业经济的集聚地、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地。

数读

2015年以来,湖笔小镇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5亿元,投资力度是创建前十多年总投入的2倍以上。目前,小镇共有湖笔相关经营主体358家,2019年实现产值8.3亿元,占全国毛笔销售市场的30%,其中中高档毛笔市场占有率达60%,且每年市场占有率呈稳步增长态势。

湖笔文化产业园

湖笔文化历史街区

建设成效

浓墨重彩绘新景,绿水青山带笑颜。

经过5年发展,湖笔小镇无论是在投资规模、产业发展还是所获殊荣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建设投入前所未有。2015年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5亿元,投资力度是创建前十多年总投入的2倍以上;产业发展前所未有。2020年,湖笔行业预计产值达9亿元。目前,小镇共有一线制笔技工1500多人,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国家级大师7人、省级大师4人。另外,文旅产业和文创产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所获殊荣前所未有。创建至今,小镇先后荣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特色小镇首批文化建设示范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殊荣,湖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名录。2017、2018、2019年连续3年获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年度考核优秀,尤其是在2019年度考核,获得全省第一的好成绩。

翰墨飘香,湖笔小镇以心运笔,挥毫写意,用一支湖笔书写出小镇发展的华美篇章。

外国留学生走进小镇

水乡有诗韵 笔下有深情

一支笔抒写千秋万代,一支笔传承善琏文化,如今的湖笔不仅是善琏人的独家记忆,更是全国人民的文化情结。

善琏是湖笔的发源地,也是我国主要的毛笔产区,从秦朝大将蒙恬在善琏创毫于世,湖笔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湖笔制作技艺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湖笔小镇在创建过程中,深入挖掘和保护丰富的湖笔历史文化资源,聚焦湖笔历史、制作工艺等文化主题,开发书籍、歌曲、电影等各类历史经典作品;成立善琏湖笔行业协会,积极举办湖笔行业培训、岗位技能比武等活动,大力推动湖笔文化进校园,促进湖笔文化遗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实施湖笔创新工程,将优良的手工制作技艺和创新产品设计相结合,主导制定浙江省《湖笔制作工艺及技术要求》地方标准……

清逸悠然的水乡气息,清雅暗香的笔酣墨畅,从水乡之秀到人文之美,“湖笔”的具象和意象,都给小镇的文旅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9月28日,第十届中国湖州·湖笔文化节开幕式暨大运河名家经典诗歌朗诵会在南浔开幕。在今年湖笔文化节期间,一系列产业推进活动精彩上演,包括2020年全国首届毛笔制作职业技能大赛、“百县千碗 湖州味道——笔墨飘香”旗袍音乐美食嘉年华、“方寸上的湖笔与汉字”——2020湖笔、汉字集邮展、“笔笔生辉”华夏笔工祭笔祖活动等,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作为提升湖笔文化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活动,湖笔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第十届,除此之外,湖笔小镇不断丰富文旅活动,举行了中韩书画交流展、新生启蒙礼、蒙恬会·华夏笔工祭笔祖等各类活动300余场,累计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

为了进一步提升文旅服务质量,湖笔小镇不断完善文旅配套,总投资3.5亿元,建成小镇客厅、写生基地、湖笔文化创意街区等工程,有效提升了旅游品质和公共接待能力。

湖笔小镇不断提升文旅业态,推动湖笔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成功引入周文清现代艺术研究院、中国汉字艺术研究院、少求书屋、陈国麟美术馆、善琏书画院、汉字主题民宿等文旅产业项目,着力提升湖笔文化丰满度。

启蒙礼

笔下有担当 小镇有魅力

作为一座文化名镇,如何让湖笔等历史经典产业焕发生机,更好地传承、创新和发展,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狠抓平台拓展。湖笔小镇始终把平台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提,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拆迁500余户,拓展面积800亩。投资7亿元,建成了湖笔工坊、湖笔文化产业园等产业承载平台。

狠抓项目招引。湖笔小镇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发展的“牛鼻子”,牢牢锁定湖笔及相关主导产业,实行全产业链靶向招商。2015年以来,累计招引产业项目34个,总投资约30亿元。

狠抓企业培育。湖笔小镇始终把企业培优育强作为产业发展关键一环,大力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累计培育“浙江制造”企业3家。同时,对小镇内小而散的湖笔经营主体进行整合提升,目前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28家。

狠抓新兴业态。湖笔小镇始终把发展新业态作为激发产业活力的重要突破口,充分运用“善琏湖笔”地理证明商标,探索直播等网络新零售模式,2019年实现网上销售额近5亿元,约占小镇毛笔行业销售总额的60%。

小镇因湖笔而生,湖笔因小镇而兴。生产、生态、生活的“三生融合”,实乃特色小镇建设的灵魂。

湖笔小镇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大力完善湖笔相关配套产业,成功打造集制作、展示、销售于一体的文房四宝一条街,形成“前店后坊”模式。

湖笔小镇不断完善基础配套,推进善琏初中小学合并,实施善琏幼儿园改扩建工程,成立南浔医疗集团善琏分院。大幅提升小镇面貌,实施总投资4.5亿元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湖笔小镇持续优化人居环境,把湖笔小镇建设与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总投资4亿元、占地250亩的湖笔人家聚落项目,可满足800户居民入住。

以文化为底蕴,从产业先行再到生活配套设施的完善,湖笔小镇诠释着特色小镇的崛起之路,也在特色化发展中散发出无穷魅力,彰显出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

站在特色小镇发展的新起点上,湖笔小镇将再接再厉、持续奋战,全力绘就湖笔小镇2.0版本,为全省建设“重要窗口”作出更大贡献。

未来展望

绘就产业质效提升美好蓝图——出台并实施《关于扶持湖笔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专项支持湖笔产业做大做强。实施湖笔文化产业园、湖笔工坊二期等工程。

绘就高端要素集聚美好蓝图——打造湖笔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设立湖笔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建设湖笔小镇研学营地,每年新引进大学生及各类制笔人才1000人以上。

绘就基础设施提标美好蓝图——坚持“三生融合”“四位一体”理念,新建湖笔小镇文化艺术中心、禅修酒店、汉字艺术高端民宿等项目,不断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多元功能聚合。

绘就文化品牌塑造美好蓝图——打造彰显江南水乡韵味的古建筑群,依托湖笔特色文化资源,讲好善琏故事,全力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绘就营商环境优化美好蓝图——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进湖笔小镇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深化小镇社会治理创新,探索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和方式。

绘就应用场景示范美好蓝图——加快湖笔小镇智慧化建设,完成小镇范围内5G全覆盖,实现信息化、数字化运用管理。

绘就运营管理提升美好蓝图——探索产业基金等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湖笔小镇开发建设,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在小镇运营中的主导作用。

绘就潜能激发释放美好蓝图——不定期举办全国知名书画家高峰论坛、中国汉字艺术交流会等学术产业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湖笔文化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原标题:《今天,《人民日报》《浙江日报》重点关注了南浔这几件工作!》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