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川报整版聚焦盐源丨可“颜”可甜 一个盐源苹果的升级“出山图”

2020-12-22 14: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微信号:scrbpx 联系我们:0834-3866868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冲 王云 唐泽文

12月22日四川日报第10版截图

一线故事

在泸沽湖川滇两省交界处,有一个名为“舍垮”的摩梭村落。从这里开车20分钟左右,便可到达泸沽湖草海景区,饱览湖光天色。

这么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按说舍垮村最不缺的应该就是民宿。12月11日,但当记者驱车走进这个小村落时,发现民宿寥寥无几,过去7年间也只有18家获准开设。村党支部书记李比玛扎石直言,全村范围内,可以改造成民宿的农房多达100多户。

巨大反差背后,是舍垮村与民宿的一段“死磕”故事。

清晨,鸟瞰四川泸沽湖,摩梭古村落舍垮村在晨曦中如梦似幻。本版图片均由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云 摄

起点低,但标准不能降

村民阿普鲁若的家,是一座典型的摩梭人木椤房。四座木制小楼围成了一个四合院,花楼和草楼遥遥相对,正对大门的是摩梭人待客的地方——祖母屋。见到客人到来,阿普鲁若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内,亲手为我们调制酥油茶,火塘里的柴火噼啪作响,不一会儿茶香满屋。

“你们不知道原来这间屋子有多破。”阿普鲁若兴奋地给我们讲着房子的变化。2014年,他把“大雨大漏、小雨小漏”的旧屋改造成这间民宿。目前有7个房间,寒暑两个假期是民宿的高峰期,基本上为一家人带来一年收入。

四川泸沽湖舍垮村古村落,花楼上的摩梭姑娘正在展示摩梭文化。

在舍垮村,想成为一家民宿的老板,绝非易事,必须满足一整套严苛的标准。

“我们起点低,但标准不能降。”李比玛扎石说,如果村民要开民宿,村委会会组织专门的评审,检查内容包括床单被罩是否干净整洁、公共厕所等设施是否齐全等。

看硬件,也要看口碑。村里刚刚兴起民宿时,李比玛扎石和帮扶干部等一起在美团平台上开设了评分系统。他们定期查看消费者在平台上对民宿的打分评价,通过这种方式督促后进,确保全村民宿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搞旅游,但文化不能丢

提升改善硬件设施之外,要在舍垮村开设民宿,认可、坚守并尊重摩梭人文化,始终是第一法则。

“外面的游客来到舍垮村最想看的是我们摩梭人的传统文化。”李比玛扎石说。将外地游客接待到摩梭人家里参观,向他们展示打酥油茶、制作猪膘肉等生活场景,介绍走婚、分餐等摩梭人特有的风俗文化并收取一定费用,是舍垮村发展旅游业的主要项目,村民称其为“家访”。

对于“家访”,李比玛扎石无比珍视,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曾有一个外地人到舍垮村与当地农户合开民宿。面对来“家访”的游客,他们大肆污名化“走婚”,“将‘走婚’形容成下三滥的文化。”李比玛扎石听说这件事后,第一时间找到村民小组组长,通过拍摄、录音等方式保留证据,最后关闭了那家民宿。

“谁都想致富,但绝不能拿摩梭人的文化开玩笑!”李比玛扎石说,自然、淳朴的摩梭人文化是舍垮村在泸沽湖畔发展旅游业的最大竞争力。

为传播,也为传承,李比玛扎石自己动手开发了体现摩梭人文化的法杖摆件、绘有泸沽湖景色的羊皮画、猪槽船模型等文创产品。同时,他们正与四川省商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洽谈合作,开设舞场,定期演绎摩梭人歌舞。舍垮村还建立了两个演习所,定期向村里年轻人传授医药、歌舞、竹篾编造、绘画唐卡等技能。

“摩梭文化不能丢,这是全村的‘魂’。”李比玛扎石确信,只有坚守自己的文化,舍垮村的旅游饭碗才能端得更稳。

一县一策

12月11日傍晚,一团彩云出现在盐源县城上空,盐源县电商物流农业产业园广场上的人却来不及欣赏。开箱、套袋、择捡、重新装箱……40多名工人正在完成当天最后一项工作:分拣5万斤苹果,这些苹果正在走完它们走出盐源的“最后一步”。那辆早已等候于此的大货车,将带着它们奔向新目的地:湖南省长沙市。

盐源苹果,久负盛名。盐源苹果分别占全省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的65%和75%,去年盐源苹果从业人员近10万人,年产量54万吨,产值22亿元。换言之,苹果收成好不好、卖得好不好,不仅直接影响当地果农的钱袋子,更事关当地脱贫攻坚的成色。

于是,探访盐源苹果,成为我们此行的重要一站。

第一站 大堰沟村

升级路线:苹果树→“苹果秧”

成 效:颜值更高产值更高

距离盐源县城几十公里的大堰沟村,是当地苹果种植“大户”。

12月12日一大早,在村支书罗宗国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村里的苹果园。

一进去,我们的第一个愿望就落空了:在这个种植了几十年苹果的村里,我们曾试图寻找到一株“百年”苹果树,却被告知,这里树龄最高的苹果树也不超过“40岁”。

见不到高大挺拔的苹果树,苹果种植“第一村”的苹果树在哪儿?路过一片葡萄园模样的果园,罗宗国告诉记者,“这就是我们的苹果园。”

这些苹果树不过手指粗细,如果不是被固定在铁丝网上,甚至让人怀疑它们究竟能否经得住大凉山的风。这些“苹果秧”真的能够产出好吃的盐源苹果?看出我们的疑惑,罗宗国说,这是盐源苹果的新技术。

罗宗国说,种植苹果几十年,村里遇到的棘手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腐烂病,几乎每株10年树龄以上的苹果树,都会备受此病困扰,要么直接枯死,要么口感下滑;二是不好看,再甜的苹果,没有好的颜值,也很难卖出好价钱。

这几年,几支科技攻关团队陆续进驻盐源,苹果树变“苹果秧”,正是成果之一。“别小看这些树苗,结出来的苹果更大、更甜、更好看,收购价是传统果子的两倍多。现在大堰沟村的‘苹果秧’种植面积已有1000多亩。”罗宗国说。

第二站 电商物流农业产业园

升级路线:手工分拣→机器分级

成 效:400项评测让盐源苹果实现分级

苹果种植的问题解决了,怎么卖出去?在袁德踊管理的盐源县电商物流农业产业园,我们继续寻找答案。

他建议我们去车间看看。那里,一台从新西兰引进的自动分拣线正在调试。

生产线上,各类大小、颜色、品相的苹果从传送带入口进入,经过一个大型“体检箱”后,被输送到了不同传送带上再分类,最终进入不同分拣箱。

“体检箱”上方是一个电脑操控室,分拣生产线负责人喇美杰盯着面前3块电脑屏幕,观察上面不断变化的数据。

“这套系统,能识别400多种影响苹果品质的因素,对苹果进行精准分类。”喇美杰介绍,这些因素包含外在可见的大小、颜色、磕碰伤等,也包含人工分拣难以识别的甜度、暗伤、脆度等。

提升价格只是小目标。通过这套系统,袁德踊有更大的野心——以盐源苹果分级为起点,打造全国通用的苹果分级标准。“国际市场上,车厘子有多少个J的标准,牛肉也能根据花纹色彩评定等级,苹果为什么不能有这样的标准?”

通过把握市场标准,给盐源苹果“升档次”,是袁德踊的最终目标。

第三站 互联网

升级路线:经销商→电商

成 效:盐源苹果出凉山

对于卖苹果,大堰沟村村民甘立全最近尝到一个甜头:做微商。“三分之一的果子在微信上就卖掉了。”明年,他计划开一个直播间亲自带货,“盐源苹果好吃,这就是我带货的底气。”

如何借助互联网,扩大盐源苹果的销路,也是袁德踊正在考虑的事。

盐源县电商物流农业产业园的租金,现已高达每平方米100元。“依旧有源源不断的经销商过来,但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客商的要求。”唯一的办法,是重构生产链和供应链。

袁德踊的想法,是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一个苹果从种植技术指导、到货源调配,再到网络销售打通的全链条。

产业园已投用的气调仓储中心和冷链仓储中心是其中一个重要步骤——新的储存技术,能够帮助苹果更加适应市场价格波动。面向各大电商平台的电子商务办公区域,则是打通销售端的重要一环。

新的链条正在产生作用。3个月前,“粤港澳大湾区——凉山州盐源县”苹果产销对接签约仪式举行,盐源苹果打通了前往“粤港澳大湾区”的通道。“通过粤港澳,我们还有可能走到更远的地方去。”当地农业部门的人员说,“苹果、核桃、花椒是盐源‘三宝’。如果苹果这个链条打通,就可以复制到其他产品。这样,我们乡村振兴也才更有底气。”

农业特色产品走出大凉山,盐源显然有更大企图。

脱贫门道

田湾乡德石村

青花椒核桃猪羊挑大梁

全村主导产业是核桃、青花椒和畜牧业。2020年全村青花椒种植面积已达3400亩,核桃种植面积达3200亩。初步统计全年青花椒产量14万公斤,产值400万元;核桃产量10万公斤,产值60万元;黑山羊存栏2300只,年销售800只,销售收入160万元;生猪存栏1100头,年销售220头,预计生猪销售收入可达100万元。

黄草镇格郎河村

小烟叶催生大产业

2019年,格郎河村打破常规,大胆创新,通过引入种植大户到村流转土地,将闲置、荒漠的土地合理利用起来,解决缺技术的最大问题,发展240亩烟草产业,当年格郎河村烟草产业增收约110万元。

梅雨镇龙家湾社区

就近务工,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

当地引导55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外地和本县的蔬菜基地、苹果园、花椒园务工,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开发公益性岗位37个,人均年增收6600元;帮助村民在原居住地种植核桃3580余亩、花椒1250余亩,养殖牛、羊6000余头,户均年增收1.5万元,有效解决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问题。

新村“新”人

12月12日,盐源县青天铺村,看到记者一行,村民马长生不住地推销自家蜂蜜。“质量好得很,才从蜂箱里摘出来的,颜色都没变。”

让人更觉得甜的,是他在聊天过程中一直笑呵呵的表情。“不笑都不行啊,我30万元的外债马上就要还完啦!”

2015年,马长生一家正式脱贫摘帽,有了“大干一场”的想法。此前,因老婆生病、4个孩子都在上学,他家成了贫困户。在政策扶持下,老婆看病和孩子上学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成功摘帽。

“一共借了30万元的外债,修了养牲畜的圈舍、采购了养蜂设备、种植了30亩花椒,还将家里空地重新整修成了售卖农特产品的店铺……”

30万元,这对于一个省、州、县重点建档立卡贫困村的人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开始心里也有点慌,但看着他的干劲,就知道拦不住,那我们就一起干吧。”马长生妻子如今身体已康复,大小事务两人都是一起在做。

他们的家是一个整洁明亮的小别墅。客厅敞亮、卧室干净,卫生间里打开水龙头就有热水。家门口挨着公路,夫妻俩就地摆摊,将蜂蜜销售给过往路人。

在客厅里,马长生给记者算了算今年的收入:蜂蜜5万余元,猪14000元,花椒2万余元,再加上家里店铺一年可收5万元租金,马长生越算心里越高兴。

“5年来,就是靠自己的这双手,一点一点把外债给还上的,现在只剩几万元啦。”他说。

现在,他们的4个孩子中,2人上高中,2人上大学。“只要他们愿意,我会供他们一直读下去。”马长生觉得,自己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好多人都在网上开店铺或朋友圈卖蜂蜜,卖得可好了呢。我就亏在不识字上,不然我也能搞搞‘电子商务’,说不定收入更多。”他说。

不久前,他与邻村的几个养蜂大户一起,联合搞起了蜂蜜专业合作社。他只需搞定前端生产,后端销售有专人负责。

“假期孩子们回来,我也要让他们教我一些简单操作,这些电子商务技术还是要学会。”马长生说。

猜你喜欢

1、对话183丨美姑县委书记马小宁:锁定两个文旅发展目标定位 构建全域生态山地旅游体系2、对话183丨普格县委书记刘若尘:打造深度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样板县3、对话183丨凉山州政协副主席、金阳县委书记毛正文 :打造金沙瑶池明珠

4、美景美图 邛海湿地花香鸟语满园春5、对话183 | 甘洛县委书记陈建生:建设大渡河畔的璀璨明珠6数瞰四川之凉山篇 | 唯美视频浏览全域五彩凉山 感受阳光味道7、对话183 | 会东县委书记刘晓博:让“川滇明珠”在金沙江畔熠熠生辉8、对话183丨凉山州雷波县委书记王荣华:大山大水见证脱贫发展奇迹来源:四川日报

主编:王云

原标题:《川报整版聚焦盐源丨可“颜”可甜 一个盐源苹果的升级“出山图”》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