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0年我们这样走过】精准脱贫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2020-12-23 16: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241个扶贫项目全部完工,1754名未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7979名收入低于5000元的已脱贫人口全部实现收入超过5000元……回首2020年,我市贫困群众从“有保障”到“更完善”,村路宽了,景色美了,百姓的腰包鼓了。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带给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产业是民生之本。对于岫岩龙潭镇大房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于传龙来说,自从在大房村两委的帮扶和建议下发展食用菌种植,一家人的生活就有了保障。今年50岁的于传龙从以前只靠几亩薄田,与患有脑血栓的妻子和患有腿部疾病的儿子艰难度日,到今年已能年收入6万余元,一家人安居乐业,他的满足之情溢于言表。“2018年,我在村里的帮扶和建议下,种了两棚香菇,2018年初就脱贫了,儿子娶了媳妇,去年又添个大胖孙子。政府还帮我家盖了新房。今年,我的大棚丰收了,以后我还要继续扩大规模。”

为切实将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跨越到“造血”式扶贫开发,我市探索出了一条短、中、长期项目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模式,并实现了贫困人口产业扶持全覆盖、行政村集体扶贫项目全覆盖。同时,我市将扶贫资产分类登记造册,为扶贫资产上了“户口”,并建立了主管部门、扶贫部门、监督部门多重监管机制,确保了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扶贫资产管理使用安全、规范。

眼下正是冬季森林防火期,岫岩新甸镇腰岭村贫困户邵作全每天都要到周边林区巡视。“自从今年当上村里的护林员, 我月月能领到1200元工资,加上在村里的带动下,我又养了一头猪,今年我家的生活更有保障了。”提起村里给他提供的公益岗位,邵作全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邵作全48岁,因患脑血栓,无法干重活,妻子母亲也都患病,家庭生活压力较大,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他被安排到村里的公益岗位,成为一名护林员。如今,邵作全既可以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挣一些生活费,还能照顾到家人,他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邵作全能当上护林员,得益于我市开发乡村公益岗位助力脱贫政策。今年年初,我市扶贫部门和人社部门通过“点单式”扶贫,重点开发出乡村森林防火安全员、环境治理保洁员、护林员等从事乡村公共服务工作的岗位,有效调动了贫困人群投身公益岗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据统计,今年,我市在原有公益岗位基础上,新增3235个公益岗位,同比增长256.7%,列全省第一,那些外出就业困难的人可就近就地上岗就业。

农村危房改造,是脱贫攻坚“三保障”中实施难度最大、牵涉范围最广、工作任务繁重的底线工作。面对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我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破解难题。

“真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得感谢党的政策好啊!”台安达牛镇十四家子村的贫困户褚占海高兴地说。88岁的褚占海患有骨病近20年,需要拄拐走路,老伴也年龄大了没有劳动能力,被定为贫困户。今年,褚占海的住房被评估为D级危房,经过紧张施工,现在新房已重新翻建完成。老两口搬进新居,望着洁白的墙面,光可鉴人的地砖,乐得合不拢嘴。

今年,我市把危房改造这一民心工程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着力点,高质量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确保贫困户住房安全得到保障。全市累计投入危房改造补助资金3000余万元,为110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

我市还依托资源禀赋,稳步推进食用菌、果品、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电商新型产业,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一项项促增收措施的深入实施,培育出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

未来,我市将在责任上补力、工作上补短、效果上补足,带领群众广开增收之门,拓宽致富之路,落实巩固脱贫成果“九个不变”,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全媒体记者 战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