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乡村文明,根植大地

2020-12-24 19: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普兰店区

文明之花如“千年莲子”植根乡村大地

丰荣街道古城社区党建主题广场。普宣提供

普兰店区,因出土千年古莲子而以“莲城”享誉国内外。近年来,这个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在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全力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如今,犹如千年古莲子发芽生根一样,“莲城”那些文明的人和事儿已植根在乡村大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在全面奔小康中,“莲城”人实现了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从“一个袋子、两只桶、一个坑”说起

记者在普兰店区大刘家街道采访时发现,这个街道大刘社区600多户村民家门口整齐地放着一个袋子和两只桶子。大刘屯居民组长杨洪家边领着记者看他家后院的沤肥坑,边告诉记者,“一个袋子、两只桶、一个坑”这是街道包村干部和社区总结推广的垃圾分类方法,只要用心,村民们都能办得到,垃圾再也不会满处堆了。

而这个区铁西街道玉皇庙社区孙义海书记在抓村容村貌整治中却另有高招,就是先“打个样儿”,以整治后的实际效果带动大家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来,引导老百姓主动要求修缮整治自家庭院。

因地制宜,各有高招,普兰店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来成果颇丰。截至目前,全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以上;按每400人配备一名保洁员标准,全区农村配备1996名保洁人员;累计有66个涉农社区(村)建设有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区完成村屯(社区)绿化16个,道路绿化13个,河岸绿化6条,共植树12.37万株;全区秸秆可收集资源量25.86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5.21%。

围绕“家”字做好大文章

杨俊容,家住在普兰店区安波街道杨屯社区孤山子屯,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她深知家风教育对孩子们的影响,她的爱人张恩先是位重度残疾人,无法从事体力劳动。自从结婚起,杨俊容就主动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两个女儿张思连、张宇馨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在普兰店区,像杨俊容的家庭,围绕“家”字做好文章,树立良好家风,弘扬家庭美德已蔚然成风。近年来,这个区妇联开展系列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活动,先后涌现出了以辽宁省“最美家庭”“最美抗疫家庭”等家庭为代表的各类家庭典型500余户。开展“家庭教育进社区公益行活动”,邀请专业讲师先后走进铁西街道、南山街道等地,为百余名家长讲解家庭教育常识。开展“家和万事兴”当代好家风征集活动,征集优秀家书、家规家训、家风故事215个。开展“树良好家风 建廉洁家庭”主题教育活动和开展“我爱我家 共筑好家风”宣讲活动,传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村民讲堂让文化味更浓

近年来,普兰店区通过一系列文化治村实际举措,提升了村民素质。全国文明村、普兰店区杨树房街道战家村党总支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文化治村”。全村建有8处共20000平方米村民健身娱乐场所,建设图书室、阅览室、文化墙、村民讲堂等,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德泽家声”村民讲堂由村民自发组织,以“外请专家教授模范人物讲、内招村民乡贤党员干部说”的形式,每周开讲一次,“弘扬新风正气、宣传政策法律、普及科普知识、兼顾文化娱乐”。

今年34岁的张红日,三次登上“德泽家声”村民讲堂为村民讲课。他告诉记者,村民讲堂让村里的文化味更浓了。类似“德泽家声”村民讲堂,如今在这个区各个村还有诸多村民讲坛、村民夜话等形式,让村民们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把更多的行为变成自觉行动。全区18个街道,145个村民委员会,结合各自实际,全部制定了《文明殡葬村规民约》,全部建立了殡葬服务自治组织,为本村村民提供丧事服务。

文化治村,也培育出一批新乡贤人物,全区目前每个村都有这样一个代表人物,大刘家街道小山村王云业更是新乡贤的佼佼者。王云业从小就爱唱歌,爱看文艺演出。2015年8月,他成立了大连普兰店区民间文化促进会。从此,他就兼任组织策划、编导、演出为一身,在辽南大地上不停地奔走。他带领的团队,每年送戏下乡惠民演出多达60余场,演员人数达300余人,每年排演新戏10余场,成为大连地区远近闻名的综合演出团体。

打通“最后一公里”

普兰店区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并取得成效。整合资源和阵地,立足乡村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党建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馆、街道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场所,依托现有资源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到目前先后完成16处文明实践所和85处文明实践站建设,不断扩大阵地覆盖。

丰荣街道古城社区是普兰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第一批试点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以来,社区以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有效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群众“精神加油站”。社区先后成立扶贫、健康、环保、治安、文体和爱心6支服务队,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不断提升,志愿者达到150人。社区还积极打造党建共同体,与区中医院、大连银行、保险公司等8个单位共210多名党员与志愿者下沉到社区,开展党员教育联学、服务群众联帮、文体活动联建,有效壮大社区管理服务力量。

区精神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普兰店区以乡村文明建设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截至2020年底,全区文明村镇占比达到53.7%,乡风文明得到有效提升。

瓦房店市元台镇

以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新时代精神文明“蝶变”

二陶村全景。王辉 摄

瓦房店市元台镇,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美丽示范村建设为引领,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全镇“美丽示范村”“精神文明村”不断涌现,引领着乡村发展走向生态振兴之路。

突破“四个瓶颈” 打造最美人居环境

每天清晨,二陶村村民习惯性地把餐厨垃圾及固体垃圾分类装袋,然后放在大门口。随后,环卫车经过将垃圾沿街收集,送往垃圾站。

从随处丢弃到自觉分类,从脏乱无序到清洁一新,从顽固旧习到习惯养成,元台镇以“四个瓶颈”为突破,通过村容村貌“大清理、大整治、大美化”,真正实现精神文明的蝶变。

高度重视,突破行动迟缓的瓶颈。镇党委、政府思路明确,落实到位。以主干路、边沟、河沟、垃圾点等为重点,再向村屯内部逐渐深入;适时督导,责任到人。全天候巡查,日反馈到“顶”,当天发现问题,当天解决问题。

集中整治,突破深度清理难的瓶颈。全镇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和“三堆”整治工作,并制定《元台镇“三堆”整治实施方案》《元台镇“五指分类法”实施方案》。各村牢牢把握“清理一处、彻底一处、干净一处”原则,首先对“目之所及”的主干路、边沟、河沟、垃圾槽等地进行清理,再以点带面层层深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为改变村民多年形成的随意抛洒垃圾的不良习惯,元台镇采取召开会议、张贴倡议书、发放宣传资料、面对面口头讲解等形式,根本转变了群众思想观念,使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逐渐成为自觉行动。

创新机制,突破效果保持难的瓶颈。建立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长效机制,成立了专业垃圾清理队伍。各村制定垃圾清运管理制度,划分分担区,重新核准保洁员和垃圾清运车辆的数量,建立人员、车辆及所负责分担区的台账。村民组长兼任各村保洁员,负责巡查本村民组的垃圾治理、三堆摆放情况等。科学设置垃圾排放点位,严格按照国家垃圾分类指导要求建设,并设专人看护。实行奖励机制,镇里对各村进行打分评比,并奖励“示范户”“示范村”。

压实责任,突破推进改厕难的瓶颈。通过“镇机关干部包村—村两委包屯—村民组长包组”的三级化网格管理,让改厕工作的建设、督导和验收有序进行。充分利用广播、宣传车、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深入持久进行改厕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改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020年,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全镇共出动人员5400人次,铲车、挖沟机、翻斗车、三轮清理车等车辆1700台次,累计清理生活垃圾、河道垃圾约5500吨;2020年全镇改厕任务数为353个,竣工率100%、验收合格率100%。

强化示范引领 打造新时代乡风文明

“喇叭一响,课堂开讲。”在元台镇,在每周二、周五的固定时间,各村(社区)大喇叭就会准时响起。中央、省市重要会议精神、政策理论知识、《民法典》内容节选、老百姓日常关心的科学知识等,应有尽有。镇村两级的30多名宣讲员,为这个大课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切实丰富志愿服务,打造文明实践载体。元台镇今年先后投入25万元,建成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8个,以站所为载体,向广大干部群众零距离传理论、传政策、传法律、传科技、传文化、传技能,使党的声音进村入户、扎根基层。整合已有资源,为老百姓全天候提供文体活动场地。依托露天文化广场健身站点,组织人员深入乡村为群众表演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发动业余文艺骨干、农家文化大院相关人员,依托文化站、室内健身活动室、室外健身活动广场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全镇15支广场舞队常年坚持开展活动,更多的群众共享文化之乐。定期巡访老年人,不断完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

示范引领,全力打造精神文明村。元台镇以“重点打造,示范引领”为思路,全力推动二陶村创建全国精神文明村。二陶村以创建文明村居作为契机,以党建工作为切入点,通过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村民进行美丽示范村建设,打造舒适美丽乡村。二陶村投资84.6万元,修建桥涵2座,修东赵线边沟900延长米,修复大陶河损毁河坝150延长米;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性资金72.7万元,新增设标准垃圾桶80个,完成239户农户“厕所革命”。目前,村内道路硬化覆盖率达90%以上。该村还以道德建设、家庭文明建设、志愿服务为平台,大力倡导新时代乡风文明,“好儿女”“好儿媳”不断涌现。同时以二陶村为带动,利兴村、大王村等也陆续进入美丽示范村行列。

文字:郝德鑫、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石家家、刘福国

原标题:《乡村文明,根植大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