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川报整版聚焦昭觉丨这半年“悬崖村”村民的变与不变

2020-12-28 13: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微信号:scrbpx 联系我们:0834-3866868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寇敏芳 何勤华 华小峰

12月28日四川日报第13版截图

一线探访

“出门送孩子上幼儿园,找不到回来的路。”提起妻子阿勒干呷刚搬家时的“糗事”,某色日者忍不住笑了。阿勒干呷嘟囔一句:“谁让这里的房子都长得一样呢?”

今年5月12日,住在“悬崖村”——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牛觉组的某色日者一家,和其他27户村民一起搬到县城附近的沐恩邸社区。在这个川内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悬崖村”人发现,搬进新家只是从村民变市民第一步。

“磨合,适应,融合,最终像城里人一样生活。”沐恩邸社区副书记海来木呷说,从贫困户到市民的转变,远不是搬到新房里这么简单。但是,几个月过去,“悬崖村”人“搬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却又那么真实。

昭觉沐恩邸社区新居民在太阳广场跳舞。

新家和故土

从习惯买菜开始新生活,老家产业仍然没丢

“这次买了肉。”12月18日,刚进门,阿勒干呷就放下菜篮。在“悬崖村”时,平时吃肉全靠自己杀猪。也正是如此,前不久的彝族年,没及时买肉的阿勒干呷被丈夫数落:忘了已经不养猪了?

买菜,只是阿勒干呷适应新生活的一部分。刚搬到新家时,阿勒干呷懵了:熟悉的土灶没了,换成没用过的电磁炉、电饭煲;全新的液晶电视,却不知道怎么用遥控器……

“以前出过(搬迁户)不会用电饭煲挨饿的事情。”海来木呷说,社区在搬迁之初便对“悬崖村”搬迁户进行适应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洗衣机使用等数十项。某色日者用手机拍下家电操作流程,“我老婆不会就看一下。”

女人们逐渐适应新家,男人们则陆续做起“候鸟”,奔波在相距两个小时车程的老家与新家之间。

“油橄榄冻着没有,游客多不多?”12月18日中午,某色日者拨通了族叔某色尔布的电话。同为“悬崖村”搬迁户,早在12月14日,某色尔布就赶回老家寻找柑橘销路。他告诉某色日者,要尽快回老家。因为油橄榄要做好保温,且寒假将至,游客人数会越来越多。

搬到沐恩邸社区,产业和收入渠道还是要围绕“悬崖村”做文章。某色日者在老家有10多亩油橄榄,而某色尔布则在老家有年产值两万多元的5亩多柑橘,以及开业近一年的农家乐。

“他们大部分在老家都有产业。”海来木呷说,对于脱贫不久的“悬崖村”28户搬迁户来说,老家的产业眼下仍然不能丢。

昭觉沐恩邸社区新居民眺望新居。

新朋与旧友

一边主动融入新社区,一边保留着“悬崖村”的印记

“舞蹈从晚上7点开始,大家尽量参加。”眼看社区广场舞台布置妥当,沐恩邸社区书记石一阿西发出通知。搬到沐恩邸社区开始,参加舞会,就是“悬崖村”女人们的“必修课”。

为何要组织舞会?“增强凝聚力,加快融入。”石一阿西解释,沐恩邸社区安置了全县81个村的搬迁户,和大伙打成一片是迁入者的必修课。

“刚来的时候,对门住的是谁都不知道。”某色尔布的妻子杨铝洗说,“悬崖村”搬迁户被分在不同的单元楼,处理邻里关系成为当务之急。而舞蹈等群众性娱乐活动,提供了相互熟悉的平台。

“有的和其他村的村民一起出去打工,有的一起办喜事。”海来木呷注意到,集体活动多起来后,“悬崖村”28户搬迁户在新家结识了不少新朋友。

但是,“悬崖村”的印记并没有抹去。搬家前,28户村民自发组建了名叫“阿土列尔村”的微信群。读过初中、曾长期在外务工的杨铝洗成了女人间的“话事人”。遇到跳舞这样的事情,也要听听杨铝洗的意见。而阿勒干呷朋友圈里的视频中,身边的舞伴都是杨铝洗。

“平时遇到事情,还是会想着老家人。”某色日者说,大伙如果有事出门,都要请附近的“悬崖村”老乡帮忙照看在家的孩子。

新俗和新风

老党员变社区志愿者,“孩子的教育”成热门话题

“不能丢垃圾。”看到有人把喝空的饮料瓶放在路边,64岁的老党员某色作格赶紧跑了过来。从“悬崖村”搬到沐恩邸社区不到一个月,某色作格就申请了新“工作”:承担社区28栋居民楼附近绿化带管护事宜。

“上任”近半年,某色作格不仅守住绿化带,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不让几个小孩丢垃圾。他们问我‘那你为啥往地上吐痰’。”这件事让某色作格明白:想要做好管护工作,必须要从改变自己开始。从那以后,他和“悬崖村”的老伙计们约定,相互监督,做到“不聚众酗酒、不乱扔垃圾”。

老人在变,孩子们的命运同样在改写。“最头疼的事解决了。”12月18日中午,接完昭觉县特殊学校打来的电话后,某色日者冲着7岁的女儿笑了。因为,有听力和语言障碍的女儿不日即可入学。

不只是残障儿童,搬到沐恩邸社区后,“悬崖村”的娃娃们更“金贵”了。“每天都有人找我辅导作业。”被称为“文化人”的杨铝洗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她说,“悬崖村”成年人多数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在搬家前的几年,对孩子的教育大部分还停留在“早晨发一颗土豆,晚上清点下人头”阶段。但眼下,“孩子的学习成绩”却成了大人们的热门话题之一。

“搬到这里以后,教育、卫生等条件都变好了,大伙的精神面貌肯定会一点点改变的。”海来木呷说,他期待“悬崖村”的搬迁户们早日真正变成居民和市民。

一线故事

阿勒吃作买牛记

阿勒吃作展示他外出务工的照片。

牛跑了!

接到妻子的电话,阿勒吃作愣了一下,很快反应过来,一溜烟跑上山坡。

12月17日,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阿勒吃作追牛的时候,太阳正斜斜地挂在山腰上。追上了牛,他心情放松下来,跟记者讲起了买牛的故事。

火普村海拔高,土地贫瘠,种土豆、荞麦一年收入不到千元,看到有人养西门塔尔牛,长得快、肉价高,母牛下了小牛,养两三个月就能卖到800元,阿勒吃作心动了。

2017年6月,在老乡推荐下,从没出过远门的阿勒吃作决定:出门打工,挣钱买牛。

“当时说是去湖南常德。”他揣着从邻居家借来的500元钱,天不亮就从火普村出发,赶到西昌火车站。“我当时只有一个老手机,不能网上买票,也不会。”阿勒吃作记得,从西昌到常德,中间转了两次车,都是绿皮车,一路都是坐票。

打工的活路并不轻松,“一开始,我连零线火线都分不清。学了一个多月,基本上就能自己爬电线杆干活了。”阿勒吃作说,常德的夏天异常湿热,这让自幼在大凉山长大的他很不适应。但一想到每天150元的工资,他就咬牙坚持了下来。

数着日子到了8月,阿勒吃作攒了9400多元,向老板请了假,回家买牛。“钱都是这样包起来的。”他说着,用手在腰上比划起来——把现金包在一件外套里,用针线缝结实,然后裹在腰上。随后,他直奔火车站,买了车票回到老家。最终,他花了9000元,从邻乡洒拉地坡买下两头西门塔尔母牛。

“买牛在我们这里是一件大事。”阿勒吃作牵着两头牛走在街上,特别神气,乡里乡亲还在旁边起哄,让他请客。“请请请,来家里吃坨坨肉。”他笑得合不拢嘴。

牛到了家里,阿勒吃作把它们交给妻子饲养,又踏上去常德的火车。牛就像家里的压舱石,有了牛,家里收入就稳定了。

思想轻松了,阿勒吃作在外打工越干越起劲,从小工做到技术工,工资从一个月三四千元涨到七八千元。去年,他把自己的“老人机”换成智能手机,花了1000多元。

太阳下山了,阿勒吃作牵着牛往村里的牛棚走去。这两年养牛的人越来越多,为了保持生活环境整洁卫生,村里修建了集中的牛棚,所有的牛都拴在那里。

明年,两头母牛将为这个家添两个小牛崽,靠打工和养牛,阿勒吃作一家年收入已接近10万元。

增收门道

三岔河乡三河村

特色种养业“鼓腰包”

培育青薯产业3300亩,每年合计增收330万元。同时,采取“分散到户养殖、合作社统购包销”的方式养殖西门塔尔牛,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还通过养殖中华蜜蜂带动15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

解放乡火普村

劳务输出挑大梁

2017年以来,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夜校等方式,培训劳动力上千人次,并组织劳务输出。去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13288.54元,其中外出务工占比54%。

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

农旅融合助力“摘穷帽”

2016年,阿土列尔村开始培育脐橙、核桃、青花椒和油橄榄及山羊等特色种养业。2018年,投资6.3亿元的“悬崖村”文化旅游项目正式启动,随后村里陆续开设农家乐等十余家。去年底,全村人均收入已突破6000元,是2013年的3倍。

脱贫记录

三河村村史馆:不只记录脱贫历程更要点亮未来

“见证脱贫历程,激励村民前行。”近日,记者刚刚步入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村史馆,第一书记李凯说道。

坐落在昭觉县西南部的三河村,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46%。去年,全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03元,摘下穷帽子。

一个木水桶,见证“摘穷帽”

“这个是我家的。”刚走进今年初建成的村史馆,70岁的村民吉木子洛就认出了自己用过近20年的木水桶。

2016年前,每个嫁入三河村的媳妇都会从婆婆手里接过木桶。在这个平均海拔2520米的小山村,村民想要吃水,只能用木桶去三四公里外的山沟里背。“每天都要背一次,来回得要一个小时。路上随时可能摔跤。”指着木桶上的小坑,吉木子洛说,这些全是背水过程中摔跤时留下的。

2016年,随着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村里家家户户装上自来水。从那以后,村民家里的木桶陆续“退役”。也是在木桶“退役”那年,村里修通了水泥路,建档立卡贫困户们搬进新房。

一张张照片,激励后辈们奋进

“这些照片看起来很遥远,却又很近,很真实。”三河村返乡创业大学生洛古有格说,镜头前一个个瞬间,像是记录昨天,更像是点亮未来。

记录昨天的照片,密布在村史馆的五个展厅。这些照片多数集中在近30年,记录了村里的很多个第一:第一个大学生、第一张录取通知书、第一辆自行车、第一栋楼房、第一辆汽车、第一位驻村干部……

那么,这些照片又如何点亮未来?洛古有格说,村史馆通过照片对村里脱贫历程的记录,让大伙不忘历史、懂得感恩,进而更加努力地创造新生活。

李凯介绍,目前已经整村脱贫的三河村,正在谋划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争取未来几年把三河村变成富裕村!”

猜你喜欢

1、对话183丨美姑县委书记马小宁:锁定两个文旅发展目标定位 构建全域生态山地旅游体系2、对话183丨普格县委书记刘若尘:打造深度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样板县3、对话183丨凉山州政协副主席、金阳县委书记毛正文 :打造金沙瑶池明珠

4、美景美图 邛海湿地花香鸟语满园春5、对话183 | 甘洛县委书记陈建生:建设大渡河畔的璀璨明珠6数瞰四川之凉山篇 | 唯美视频浏览全域五彩凉山 感受阳光味道7、对话183 | 会东县委书记刘晓博:让“川滇明珠”在金沙江畔熠熠生辉8、对话183丨凉山州雷波县委书记王荣华:大山大水见证脱贫发展奇迹来源:四川日报

主编:王云

原标题:《川报整版聚焦昭觉丨这半年“悬崖村”村民的变与不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