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敲响文明新音 仁和区着力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综述

2020-12-29 18: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跳一支广场舞,来一场村级文艺演出;周末带着孩子逛一逛博物馆,再到图书馆体验阅读的快乐,或与老友相聚在大河河畔听一场音乐会……在仁和区,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近年来,仁和区宣文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力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不断繁荣文化发展,为推动仁和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渐显生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仁和区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为契机,全力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制定出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构建了“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的区、镇、村三级组织体系。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建设中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打造理论宣讲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健康服务平台、乡风文明建设平台等“五大平台”,围绕专业志愿服务项目,组建11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实践队伍;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整合本区域范围内的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五老”人员、退伍军人、新乡贤、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群众性活动带头人和创业返乡人员,组建N支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菜单式”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宣讲党的故事,照亮理想丰碑。聚焦“三线”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一系列重大精神,开展“新时代·仁和最美奋斗者”故事宣讲等活动,每月按“菜单式”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宣讲队伍”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分享一次新思想、新时代的感悟,帮助人们提高思想境界、道德水平、文化素养。

截至11月,共开展“新时代·仁和最美奋斗者”宣讲7场次;举办家庭助廉活动,法律进家、家庭教育讲座“四进”行动18场次。

评选先进典型,彰显榜样力量。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向市文明办推荐“身边好人”48人,其中,6人上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攀枝花好人”;1人上榜“脱贫攻坚·四川好人”。

在全区评选出“脱贫攻坚·巾帼英雄”50人,“脱贫攻坚”先进家庭100户,“抗疫一线”先进个人50人,“抗疫一线”先进集体30个。区级文明家庭1063户;“洁美家庭示范户”100户。

帮助困难群体,传递社会正能量。采取上门拜访、恳谈交流、心理疏导、公益活动等方式,协调家庭邻里关系,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孤残老人,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情感心理等困难和问题。

依托乡镇、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文化传承计划小课堂”、“百镇千村,助爱牵手”儿童关爱服务安全教育课堂、困境儿童关爱计划、园艺疗法等活动10余次。

赛出好风气,促进乡风文明。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结合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开展“三比三评”活动,每月走进村民家中,通过“比精神、比环境、比成效”“评孝心、评爱心、评公心”,让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全面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志愿服务助力社会基层治理。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在仁和区,有一大批志愿者活跃在助学支教、文化文艺、扶贫帮困等方面的各项活动中,助力社会基层治理。今年全区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04余次,志愿者累计上岗服务49725余次。12月初,前进镇“多一点”儿童成长计划志愿服务项目获“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项目”,仁和镇老街社区获“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社区”。

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如何连通古今、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最难的一关,也是最需要的一环。

为更好传承二十四节气优秀传统文化,仁和区不断创新文化引领和全民阅读载体,从2019年开始,由仁和区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局主办,区文联、区妇联、区图书馆、区文化馆等单位共同发起“这里仁和 知时节”读书会活动,既推广传统节气文化、朗读经典诗词、传承传统礼仪,又诵读本土作品、分享读书心得,还配上书画笔会、服饰秀场、太极表演等才艺展示,吸引广大文艺爱好者,分享节气文化和养生技巧,充分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了现场读书会23期,线上读书会6期,参与人数8000余人次,“书香仁和”的全民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这里仁和·知时节巧市 李永忠/摄

今年以来,仁和区还采取政府主办、群团联合、协会参与、部门联办的形式,开展读书会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医院“五进”活动,先后与中小学校、消防大队、工会、纪委、医院、文艺协会等单位部门联合举办主题读书会。

尤其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举办仁和抗疫故事会、“五一”英模报告会、纪念攀枝花开发建设55周年、文润端午进军营、“风荷秋至,书香在手”等读书会12场次,网络关注和点击率达40万人次,读书会呈现出“花开城乡、文润阡陌”的良好态势。

“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只是仁和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一个方面。近年来,仁和区高标准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努力让群众有更多高质量的选择,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仁和区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说,自2018年以来,仁和区已累计投入7000万元进一步完善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今年,仁和区文化馆、仁和区图书馆完成升级改造,并对公众免费开放;建成了区、乡、村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蓬勃开展。

目前,仁和区有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老年体协等社会化文化体育组织13个,仁和区文化馆建成5个乡镇分馆,仁和区图书馆建成13个乡镇(街道)、79个村(社区)分馆和10个馆外阅读点,全区还建有职工书屋18家、儿童之家100个、乡村少年宫17个。

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从11月28日开始,仁和区连续在苴却砚文化旅游街区举办3场河畔音乐会,由本土乐队演绎经典歌曲,为广大群众带来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河畔音乐会仅是仁和区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

大河之音·河畔音乐会 李永忠/摄

今年以来,仁和区文化馆组织文艺队伍在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文化惠民”巡演活动10场,受众达3万人以上。

全年共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仁和大舞台”群众文艺展演、“春满仁和福到万家”新春联谊暨团拜会、流动文化服务进基层演出活动暨仁和区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巡演活动等品牌文化活动20场;积极筹划并开展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暨攀枝花开发建设55周年首届“三线文化周”仁和区书画摄影作品展、“阳光之约·最美仁和”主题摄影展等活动,开展“仁和区流动图书馆”下基层活动30次。

三下乡活动

新春联谊暨团拜会 李永忠/摄

群众公益艺术培训内容丰富。全年开设民族民间舞、书法、美术、古筝等39个培训班,培训文艺爱好者达565人次;完成“2020年度公共文化服务专题培训班”(文体辅导员暨农家书屋管理员)集中培训,培训133人次。

突出主题,创作一批本土文艺精品。近年来,挖掘整理编辑出版《中国迤沙拉》《迤沙拉民歌集》《可以栖迟》《如歌岁月》等本土历史文化图书。

围绕脱贫攻坚、三线文化周、攀枝花开发建设55周年、成昆铁路通车50周年、农文旅融合发展、最美仁和等重大主题,开展采风创作活动15次,创作各类文艺作品220篇(件),摄影作品810幅,积极发挥《仁和》季刊、《文行仁和》微信等文艺阵地的品牌效应,全年共推送《文行仁和》112期,先后发表文学作品、书画作品、摄影作品、曲艺作品共4512件,创作“挖掘攀枝花城市文化、讲好攀枝花故事”主题文章32篇。

迤沙拉姊妹节 李永忠/摄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守护精神家园。

积极组织开展成昆铁路遗存抢救、保护,成昆铁路仁和段成功申报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成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积极推动省级谈经古乐、羊皮鼓舞和板凳龙舞蹈进校园,举办非遗展览33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

平地镇中心校民族特色课间操

如今,不论是乡村的文化大院,还是城市的社区书屋;不论是老年人的广场舞,还是年轻人的演唱会;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来源:这里仁和

攀枝花市仁和区

人民法院官方微信

仁义 | 法正 | 和衷 | 惟民

往期精选

围观

市中院党组书记、代理院长黄志勇调研指导仁和区法院工作

原标题:《敲响文明新音 仁和区着力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综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