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幸存者之歌》纪录片开拍,重现犹太民族在上海的生命图卷

澎湃新闻记者 范佳来
2020-12-30 10:20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第一次知道犹太人是在我六七岁那年。有天下午,外公与我路过虹口霍山路,他指着周边的房子对我说:这儿以前是犹太人居住的地方。我问,什么是犹太人?他说,那是一群从遥远的部落逃亡到上海的落难王子与公主们。”

十多年后,曾经走在霍山路上的小女孩长大了,她远涉重洋,走遍一个又一个国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定居多伦多,成长为一位关注人类苦难的加拿大华人作家。

她就是贝拉。为创作“犹太人在上海”系列小说,她用近20年时间遍访曾在上海居住过的犹太人,留下大量一手史料和100多万字的记录、提纲与素材。她以此作为自己永远的故乡梦与文学梦,写作《幸存者之歌》,献给最爱的故乡——上海。贝拉表示,她希望用文学和小说的载体,表现自己对这个大千世界的爱,发现生活中的美,也揭露深刻的人性。“我希望自己不断地去爱,去拥抱这个世界,发现他们更多的美,捕捉到被岁月埋没的,被那些烟云掩盖的民族英雄,或者是上海无人知晓的人物。我希望这些故事挖掘出来,不断升华,变成我下一部又下一部的作品。”

《幸存者之歌》片花 本文图片视频由作者贝拉提供(02:53)

还原二战烽火下的上海真实生活

在贝拉笔下,《幸存者之歌》是基于好莱坞传奇制片人迈克·麦德沃父母亲在二战烽火下的上海真实生活为蓝本而创作的长篇小说;在十里洋场演绎生死悲歌,被称为上海版“乱世佳人”。由SMG筹拍的同名纪录片还原真实故事与史料背景,讲述了大卫与朵拉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

1941年,迈克诞生于上海,二战时期,父亲大卫和母亲朵拉在上海恋爱结婚,并和成千上万的犹太难民一样受到上海的庇护,度过人生最艰难的岁月。摩西会堂旧址是上海仅存的两座犹太会堂旧址之一,二战期间,是在上海的犹太难民经常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在小说《幸存者之歌》中,大卫和朵拉在这里举办婚礼。

大卫与朵拉年轻时的合影

贝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2010年,迈克应上影集团之邀,筹拍贝拉关于二战犹太人题材小说的电影《魔咒钢琴》,两人因此相识。“当时他就告诉我,他是在上海出生的,这引起了我的兴趣。”贝拉说。“迈克说他的父亲是上海美商电话公司高层,妈妈经营一家演员专供的服装店。听完迈克讲述他们一家漂泊上海的故事,我觉得很有意义,便想到要用虚构的小说形式,重现他们在上海的故事。”

贝拉与译者葛浩文合影

她通过各种途径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把迈克父亲任职美商公司的相关资料都找到了,还让人做了一本《上海的记忆》,把迈克父亲的履历书,工资单,照片,亲笔写的信都放在里面。迈克打开后感慨不已,热泪盈眶。最让迈克一家感动的是贝拉根据迈克父亲履历上的地址为迈克找到了故居。仿佛冥冥中的注定,这家人居然就是在1948年搬入爱文公寓的住户,连迈克一家留下的钢琴与家具茶杯等都完好保存了。

迈克旧居爱文公寓

大卫的履历表

上海曾是犹太民族的“诺亚方舟”。当年,两万多名为逃离纳粹屠杀和迫害的犹太难民从欧洲来到此地,上海,以其包容和博爱向这个身处苦难的民族张开怀抱。历史将两个古老的民族联接在上海这片土地之上,他们友好相处,患难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成就了两个民族间的一段历史佳话。在贝拉看来,这段历史,对每一位犹太人、每一位上海人都很有意义,因为体现了上海是一座开放、自由、海纳百川的城市。

讲好上海故事,推动国际文化交流

《幸存者之歌》纪录片将虚构变成真实,还原迈克父母的真实生活,用4K高清拍摄,将在中、美电视台以及部分院线推出。贝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不仅是原著小说的作者,也在系列纪录片中担任策划,片中还原全部真实细节,包括犹太纪念馆、迈克父母的故居等。“由于疫情关系,有一些采访无法通过实地进行,只能在线上进行对话,所有的内容都取材于真实的历史。”

同时,这部纪录片将以参加国际影展的纪录片竞选单元为目标进行拍摄,也可能会在院线投放,未来观众将可能走进电影院,在大屏幕欣赏。“希望让这部上海故事插上翅膀,飞得更远,为每一位世界各地的观众带去强大的精神感染力,共同感受超越苦难的爱与信仰。”贝拉说。

8月17日,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幸存者之歌》(英文版)在上海书展首发。资料图

今年8月17日,《幸存者之歌》(英文版)原著在上海书展首发,由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担任译者。作为莫言作品的英译者,葛浩文被称为“中国通”,但他曾经告诉贝拉,尽管他对上海十分熟悉,但是实际对这段历史毫不了解。他希望能够通过翻译这本小说,让更多犹太人了解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还原这段犹太民族与上海的历史渊源。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尚必武院士认为,葛浩文是当今整个中国文学界最伟大的译者。他的文笔,他的文风都是值得读者去感受的。“葛浩文的译本是可读、可信、有趣的,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上海这座包容的城市对受难犹太人的帮助。”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孙玉表示,《幸存者之歌》这部作品讲述了二战期间在沪避难的犹太人的故事,它所构建的文学话语丰富了历史。去年,《幸存者之歌》中文版问世,反响热烈,今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英文版,以期让更多外国读者了解这一特殊时期的海派文化和犹太民族的历史,推动国际文化交流。

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看来,犹太文学在美国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犹太人在上海的这段经历更对此类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主人公如何来到上海,受到当地人的尊敬,通过自己奋斗成为高管——由此可以知道上海是一个开放、包容性特别强的大都市。作家的写作归于世界主义以及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畴,具有深刻人文情怀与思想深度。

“上个世纪30年代,有近2万欧洲犹太人来到上海,在这座城市的帮助下,度过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这段历史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表示,小说《幸存者之歌》是虚构的小说,但它埋藏着真实人物的身影和灵魂,呼唤着爱与和平,生动地诠释了犹太人在苦难中所表现出的乐观豁达,生生不息而永不放弃的生命意志。“我想起有一部享誉世界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上海这座城市为犹太人所做的没有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在国际上家喻户晓,期待《幸存者之歌》能早日成为上海的《辛德勒的名单》。”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