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话说太极拳|你绝对不知道!太极拳到了中国台湾后变成了……(连载)

2020-12-31 17: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太极中国台湾传

第三十五回

中国台湾的太极拳均来自中国大陆。

中国台湾是中国文化的边陲地带,1949 年,蒋介石率领民国政府搬迁中国台湾,随之迁移至中国台湾的大陆各省军民达 200 万人,也带去了多姿多彩的各省人文景象,对中国台湾当地各方面的影响十分巨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兴于中国台湾,太极拳也居其一。中国台湾因地小人稠,加以半世纪和平发展,对太极拳的创造发展也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中国台湾流传至今的太极拳,有以下三个特色:一是具体而微。中国台湾内太极拳的流传自 1949 年开始,来自大陆各省名家,涉及流派甚多,其中许多是各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可以说是太极拳一个摘要切面,具体而微。二是延续传统。中华民国政府迁至中国台湾之后,处处标榜其系中国文化道统之所在,中国台湾的中国人很习惯以“保卫、复兴中华文化”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拳传承在此风气之下, 个个标榜传统师承。三是融合创新。中国台湾地狭人密,太极拳来自大陆各省,流派纷呈,习武者若难抑广习博参之念,则转益多师相当方便。故在各派太极拳家法之外,目前中国台湾太极拳家中,不乏兼学数家之长而独树一帜者,他们自立门户,开山收徒。

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人民相当热爱太极拳,在各个小区,均有人推广。20 世纪下半世纪以来,虽然也遭受许多新兴的、类似的运动项目挑战,其中最具挑战性当属中国四大禅功之一的“外丹功”和根据元极学理论创编融舞蹈、医学、音乐、武术于一体的“元极舞”,但是普及太极拳的地位却屹立不动。时间证明了太极拳的优越性,也反映了中国台湾人民对太极拳的喜爱。

因为海峡两岸分隔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虽然其间也不乏关于太极拳文化方面的交流,但是毕竟时空有异,所以中国台湾内的太极拳有了自己的传衍发展。

如果从宏观的视角来看,中国台湾的太极拳不仅是研究中国武术独特而有趣的对照组,也是中国武术演进史上珍贵的资料。

中国台湾流传的太极拳流派传承情况,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一是陈式太极拳,二是杨式太极拳,三是忽雷太极拳,四是武式太极拳,五是吴式太极拳,六是孙式太极拳,七是吴峻山派太极拳,八是武术名人名家之太极拳。

陈式在中国台湾

第三十六回

在中国台湾流传的陈式太极拳,虽然传人不多,但主要的流派俱全。曾在北京跟随陈发科学拳的弟子 潘泳周指出:“陈式太极拳在中国台湾是很齐全的,包括陈氏头套十三式大架、十四世陈有本所创的小架、十五世陈清萍于赵堡镇所创小架以及二套炮捶都有。”

中国台湾陈式太极拳主要传承者有五支:

一是杜毓泽传承的太极拳。杜毓泽 (1897 ~ 1990 年 ),字济民,河南省博爱县人,客居中国台湾,陈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清末翰林大学士杜严之子。杜严系清代两榜进士出身,点过翰林,当过知府, 望重一方,曾为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作序,与温县陈家沟陈氏家族关系甚密。18 岁时,其父杜严聘请陈式太极拳第八代宗师陈延熙,命杜毓泽恭执弟子礼,从陈延熙学习陈式太极拳大架。陈延熙的太极拳功夫造诣甚高,所授者拳势甚低且极开展而寓紧凑。杜毓泽学完陈式太极拳大架头套十三势定型后,陈延熙因年事已高遂告老还乡,并推荐其子侄辈忽雷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铭标到杜府当护卫,并续传授杜毓泽忽雷太极拳和炮捶等。杜毓泽深得其真传,并融会贯通。

1925 年,杜毓泽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机械系,先后任职于国军兵工署和兵工厂,担任工程师、研究员、工物处长、副厂长等职,对力学原理较有研究,故教拳时喜用机械之应用力学来阐释太极拳原理, 以及用枪杆内的来复线来说明缠丝劲及发劲的精妙。

杜毓泽

因杜毓泽曾跟随陈式太极拳第八代宗师陈延熙学习陈式太极拳大架,又跟随忽雷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铭标学习忽雷太极拳和炮捶,故其可以列为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是在中国台湾辈分最高者。

杜毓泽的太极拳架,古朴、简洁、严谨、重缠丝、精内劲、含哲理,与现今外面所传,显见特别强调缠扭抖弹并且形诸于外的练法确有不同,差异颇大。重要地位有三:第一是保存了陈延熙“大架” 练法,与今日习见者不同,为比较研究重要资料;第二是保存了陈铭标的“太极拳忽雷架”,依徐纪所访,今在陈家沟已无练习者,可称稀有;第三是炮捶兼老架、小架二系,亦独树一格。

近年来由于杜毓泽弟子与学生的传播,使得陈延熙之大架和陈铭标忽雷架、炮捶系列,能够在中国台湾和欧美各地传承和发扬,杜毓泽对太极拳的弘扬与发展,具有莫大贡献。

二是王鹤林传承的太极拳。王鹤林,河南省博爱县人,中国台湾陈式太极拳的主要推广者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发科弟子。1987 年,在中国台湾台中市创立中华民国太极拳总会直属九支会,推广陈式太极拳。

1928 年,陈发科从陈家沟到北京传拳授艺,即为王鹤林家所聘。当时因王鹤林体弱多病,其父王伊文在京,特经杜芾堂引介敦聘陈家沟太极拳名家到北京教拳。陈发科抵京后,安置于怀庆会馆,王鹤林在王家院落单独跟从陈发科学拳 5 年。之后,王鹤林于 1939 年至 1941 年间在陕西省城固县就读西北大学,结识了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子明,学习陈式太极拳小架。王鹤林的拳架,舒坦大方,为其特色。

王鹤林在中国台湾的传人不少,主要有黄浩然、刘金科、林秋山、林石桂、陈庆发、王清璋、张大昕、陈南光等人。目前,其妻舅贺纪林在台中市颇有传授,亦有盛名。

三是潘泳周传承的太极拳。潘泳周,江苏省吴县人,中国台湾陈式太极拳主要推广者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发科弟子。1931 年,潘泳周就读北平大学时,到怀庆会馆向陈发科学习太极拳大架头套十三式与二套炮捶。潘泳周拳架柔和内敛,刚烈不形于外。因潘泳周长于文采,著作颇丰,于太极拳理研究甚多,著有《陈式太极拳大全》二卷等。

此外,潘泳周致力于弘扬推广陈式太极拳,门下弟子传人很多,在中国台湾影响力巨大。目前在中国台湾从事教拳的有刘德长、洪涂生、洪允和、李心发、江弦苍、马延基、林纯仙、萧抒国、管仲福、张东海、徐东启、林耀堂、余仲苗等,在美国传拳的有潘元德、周文沛等。

四是王梦弼传承的太极拳。王梦弼,河南省温县招贤乡人,中国台湾陈式太极拳主要推广者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发科弟子。1926 年,王梦弼与陈发科之外甥王司孔共同在陈家沟陈发科家中学习陈式太极拳大架,所以王梦弼的拳架,与杜毓泽的拳架几乎完全相同。

陈省三

五是郭青山传承的太极拳。郭青山,河南省温县城北东梁所村人,中国台湾陈式太极拳主要推广者之一, 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省三弟子。郭青山向陈省三学习的是陈式太极拳小架。

陈省三(1880 ~ 1942 年),男,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家沟陈氏第十七世。自幼聪颖过人, 爱武喜文。先从太极拳名家陈延熙学拳十五年,练成精湛技艺,后又从陈鑫练拳习文。对大小架太极拳皆精。他终生拳理兼修,文武俱备。曾任温县国术馆太极拳教练,后任教于温县师范及沁阳、修武、禹州等地,从其学艺者甚众。

杨式在中国台湾

第三十七回

在中国台湾的杨式太极拳名家甚多,不仅仅是出自嫡传名门,而且拳艺醇正老道、功夫高强者,也颇不乏人。可以说,杨式太极拳不仅在中国台湾蓬勃发展,而且已经走向世界。

一是王延年传承的太极拳。王延年,山西省太原市人,中国台湾杨式太极拳主要推广者之一,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张钦霖弟子。自幼喜好武术,1933 年,经形意拳老师穆修易介绍,拜山西省政府秘书王新午学习太极拳。1944 年,又承丹道名师张茂林介绍,拜于杨澄甫之徒张钦霖门下。

张钦霖(1896 ~ 1969 年),河北省邢台县人,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因喜爱武术,14 岁即至杨健侯家中为佣工,清扫庭院。偶有余闲,即从杨澄甫学习杨式太极拳法,常与田兆鳞、杨兆鹏、武振海、董英杰、褚桂亭、陈征明等师兄弟相互较量,藉收切磋观摩之效,所以技艺大进。1929 年,中央举办国术会考,由全国各省、市均推选徒手及器械各一人,至南京参加比赛。张钦霖经友人劝说报名, 轻取山西省徒手冠军,在首都南京比试时,又获全国徒手冠军。

王延年到中国台湾后,不仅勤于教学,且热心太极拳之相关发展。从习者众,不乏社会各界各流,并遍及世界。其发起或参与太极拳相关组织,均具开创性及代表性。1951 年偕众成立“台湾省国术会”;1960 年偕陈泮岭等成立“中国太极拳俱乐部”,任总教练;1963 年与韩振声等成立“中美文化经济协会太极拳学术研究委员会”;1966 年与韩振声等成立“中国太极拳学术研究会”,任教练、委员会主任委员;1975 年与曾任考试院铨叙部长的石觉将军成立“中华民国太极拳协会”,并继石觉担任第五届理事长,该协会即今“中华民国太极拳总会”。王延年是在中国台湾推广太极拳、尤其是在组织发展上的主要代表性人物,其门徒甚多,较资深者如侯先助、侯海全、李进川、林景泰等。

二是王子炬传承的太极拳。王子炬,1910 年出生,又名王子和,山东省济南人,中国台湾杨式太极拳主要推广者之一,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吕殿臣弟子。

吕殿臣(1886 ~ 1948 年),河北束鹿人,杨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其为人忠贞耿直、公勇诚朴、敦厚好义、侠骨柔肠。吕家为武术世家,缠枪随手之技素享盛名。吕殿臣之父一生走镖山陕凉州西路一带,从无闪失。吕殿臣之母李氏,为山陕凉州西路名镖师李玉珍之长女,拳枪并称,炮捶一技,得刘瀛洲亲传。吕殿臣幼承家学,在老夫人细心调教下,尽得两家之传。

1925 年,吕殿臣到北京,经其前旅长耿怡三引见,拜太极拳名家杨澄甫为师。从此吕殿臣皈依太极拳门下,朝夕苦修,技艺超群。

王子炬的杨式太极拳主要师承于吕殿臣,此外,王子和还师承于李香远和李寿籛二人。李香远(1889 ~ 1961 年),名景清,又名宝玉,字香远,河北邢台人。初从杨班侯学杨式,后拜郝为真为师学武式开合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创编人孙禄堂、杨式太极拳名家董英杰起初都曾学拳于他。李寿籛是杨少侯及杨班侯之徒僧妙莲所授,王子炬到中国台湾后,曾与李寿籛苦练两年。

郑曼青

所以,王子炬的拳架概以平跨走趟子,特重腰腿功夫之锻炼,演来松柔而舒展,大开大展,招招 之间,均出诸以精准之线条。中轴安稳,手足出以自然,状似悬丝傀儡然,兼具杨、武两家风格。此外, 王子炬特别注重推手训练,他把来自于杨家小架的紧凑快速手法及刚猛之劲,在推手中练习。发人刚中带脆,手法快速连绵,角度出之以巧,不见浊力。

王子炬两大徒弟,郭秉道和邓时海,均为中国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故王子炬传衍,布于各级学校之中,使其推广占有一定优势。

三是郑曼青传承的太极拳。郑曼青(1901 ~ 1975 年),男,名岳,号曼髯,别署玉井山人。浙江省永嘉人。中国台湾杨式太极拳主要推广者之一,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弟子。精通诗、书、画、拳、医,世称“五绝大师”。18 岁即应聘为郁文、艺术两大学教席。1926 年,得蔡元培赏识,荐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兼美术专门学校国画系主任。在沪时,经濮秋丞介绍,师从杨澄甫习太极拳。因其资质过人,经年得其大要。适逢杨澄甫夫人卧疾,得郑曼青悉心诊治,终告痊愈。杨澄甫感之,乃倾囊相授。五艺之中,尝言太极拳为最爱。1932 年,由郑曼青主笔,在《太极拳使用法》基础上,为杨澄甫整理《太极拳体用全书》。1938 年,任湖南省国术馆馆长。1939 年至重庆,任教于中央训练团。1949 年赴中国台湾, 创立时中太极拳社(后改称“时中学社”),开中国台湾太极拳风气之先河。1960 年后,在美国创办时中文化中心。1964 年,客居美国纽约,设太极拳研究社,专心传授太极拳。曾应邀到联合国表演太极拳。郑曼青在湖南国术馆时,创编37 式短架,门人称其为“郑子太极拳”。1947 年,编著《郑子太极拳13 篇》。

20 世纪 60 年代,编著《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郑曼青在中国台湾公开传授太极拳最早,其弟子也多以授拳为专业,门下菁英辈出,均卓然成家,个 个能打,在中国台湾蔚为一派,故称为“郑子太极拳”。郑子太极拳要求,全身要松净,所站之桩是高架子, 但跨腿足能接地之力,状似柔软无力,然触之发劲刚猛浑厚,特征十分独特。其门下弟子较富声名者, 有陶炳祥、梁栋材、罗邦桢、陈志诚、黄性贤、刘振寰、干啸洲、吴国忠、宋志坚、鞠鸿宾等,再传徒众, 不计其数。吴国忠在中国台湾嘉义市创立了“如鱼太极拳学院”。

四是黄性贤传承的太极拳。黄性贤(1910 ~ 1992 年),字心玄,又名敏武,别号轩,福州郊区鼓山镇前屿村人,中国台湾杨式太极拳主要推广者之一,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郑曼青弟子。其父黄昌澄是木匠,十分重视儿子学业,及早让黄性贤在私塾里读书,后又送“钟山小学”读新学。毕业后,黄性贤考入福州理工学校,攻读木科。黄性贤十分喜欢武术,先拜谢宗祥学习“白鹤拳”,后拜崇福寺陈世鼎学习“罗汉拳”,拳艺日臻精湛。还只身到上海学习“少林拳”。1934 年 12 月回乡参加武术“县考”和“省考”,分别获冠军和亚军,声名大振,于是被“善传奇”闽剧团聘为武师,又任“白龙庵福州国术社”总教练。民国 26 年抗日战争爆发,黄性贤在台江铺前顶组织大刀队,设“国术第一练习场”,次年 10 月,率队 64 人,奔赴上海前线抗日。但不久上海沦陷,黄性贤只得回乡仍然操练大刀队。

黄性贤拳照

1945 年 5 月 18 日,日军撤离福州,黄性贤回前屿村。后随永安体育专科学校校长万籁声,研究自然门武术。1949年到台北开设中医诊疗所,边行医边授拳,先后任中国台湾国术会指导组组长、台湾大学国术组太极拳班讲师,又拜“五绝老人”郑曼青为师,精心学习和研究太极拳道。1955年6月参加中国台湾武术大赛,荣获太极拳组总冠军,名扬海外。翌年被新加坡拿督李光前等人邀请,赴新加坡主持太极拳道。1957年,率徒众到马来西亚砂州,创办“古晋太极健身学院”,并在各县市设立分院,还创立“古晋积善堂药局”和“黄氏太极学会”,门生达4万余众。1970年曾与世界摔跤冠军廖广成作“中西拳擂台赛”,以26比0,获绝对优胜。1989年,黄性贤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国际武术比赛,又荣获太极拳散打、推手总冠军,并获“武学博士”称号。其在中国台湾弟子以施锡钦、王明义较有名。

黄性贤曾3次回福州观光、探亲。1990年在福州作精彩的太极拳功法表演,受到省市有关部门和乡亲们的热烈欢迎。1992年病重回福州医疗,不治而逝,享年 82岁。福州乡亲隆重召开追悼大会。新加坡出版《魂系太极》,记述其生平。

五是张敦熙传承的太极拳。张敦熙,江西省安义人。中国台湾杨式太极拳主要推广者之一,杨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杨健侯弟子。

张敦熙先习“字门拳”,少时又兼习各家。1930年于天津拜通臂门张策二弟子周景海为师,而张策为“京东三张”之首。张策以通臂成名之后,又拜学太极拳于杨健侯,故张敦熙兼习有杨式太极拳。张敦熙之太极拳,手法快速,而擅长节拿抓闭,内劲甚深。其于学术研究投入颇多,作品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张敦熙在文化大学国术组授课多年,弟子多在此之后出。

六是熊养和传承的太极拳。熊养和(1889~1981年),原名体元,字宇涵,江苏省阜宁县人, 其父熊渭珍为清末武举人。中国台湾杨式太极拳主要推广者之一,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胡朴安弟子。其所传之太极拳系列,现统称为熊式太极拳。其所传之所有内外家武术,现统称为熊门武术。

熊养和自小从其父练拳,幼年拜神手唐殿卿为师,12岁时向刘和及杨露禅民间外姓弟子刘仲仿习少林拳术,后向江南八大侠甘凤池徒弟殷天禧请教甘派拳术和江南派太极拳。熊养和幼时随父保卫乡园,时称“保乡团”,19岁获擂台冠军,并有“阜宁一腿”称号。中年时又向安徽泾县人、国学大师胡朴安(胡虎)请教太极拳的练习与实战,与挚友戴汉文一起接受胡朴安教导,切磋大履、推手、散手及刀剑杆尺等技,后杨健侯押镖经过阜宁县,又得缘向杨健侯求教太极拳散手等,深得太极拳奥妙。

抗日时期,熊养和担任江苏阜宁县警察局长、阜宁县县长、兴化县县长,后官至少将。1949年4月辞职赴中国台湾,1953年定居于中国中国台湾宜兰,1981年10月29日殁于宜兰员山荣民医院,享年94岁。熊养和终其一生精研武学,宣传弘扬武术,其所传“熊式太极拳”以杨式太极拳老架为基本架构,融合了江南大侠甘凤池以及神手唐殿卿江南派太极拳的精髓,暗藏数门武术之精华,保存了杨式太极拳完整教育系统和几近失传的散手教学。其拳架大开大合,入门所练,强调低裆,几乎贴地而行,类似温县陈家沟的“娃娃架”。早年弟子有俞贤诠、郭延献、杨清玉、林祥华、简天拱、林连富、陈皇、吕振忠、孟善夫等,幼徒黄清麟颇能保全其艺,其嫡孙熊乃祺能继祖艺。熊养和著有太极拳、刀、剑等专书,为早期在中国台湾教授太极拳且具有较大影响力人物之一。

未完待续……

总监制:李建阳

监 制:刘晞暄 王 言

统 筹:杨 杰 张乙晨

主 编:王 言 责 编:王 鹏

校 审:王盈燕 编 辑:皇甫胜彬

原标题:《话说太极拳|你绝对不知道!太极拳到了中国台湾后变成了……(连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