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汉川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全票通过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20-12-31 23: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12月31日,汉川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关于汉川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

12月28日上午,汉川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市影剧院隆重开幕。大会听取了汉川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在随后两天的分组讨论中,代表委员们讨论审议了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12月31日,在汉川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闭幕式上,各项议程顺利进行,大会以举手表决的方式全票通过《关于汉川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市法院工作报告获市人代会全票通过,既是对人民法院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新的一年,市人民法院将认真落实会议决议要求,深入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做好法院各项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为奋力谱写汉川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而不懈奋斗!

汉川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20年12月29日在汉川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汉川市人民法院副院长 陶 勇

2020年主要工作

⇨ 全面推动法院各项工作提速发力、“逆势”前进,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全年受理各类案件6657件,审执结5993件,结案率90.02%。

一、勇担抗疫使命,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二、严惩刑事犯罪,促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汉川”

三、服务中心大局,护航县域经济高质健康发展

四、践行司法为民,提升全面小康司法获得感

五、参与诉源治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六、强化政治引领,锻造忠诚过硬的法院队伍

一、勇担抗疫使命,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146名干警闻令而动,在市内外11个乡镇、38个村组(社区)、70多个卡点开展疫情联防联控。7名驻村扶贫干部第一时间转场返岗,3个驻村防疫督导工作队按时组建下沉,20多名工作队员“疫”线坚守60余天。

开辟立案绿色通道,通过湖北移动微法院、手机客户端、“云庭审”等智能平台受理当事人网上立案479件、网上开庭86次、网上调解120次。及时出台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十项措施”,助力疫后重振,优先受理涉企案件107件,对6家疫情期间亟需复工企业开展经济影响评估,采取线上解冻措施;对受疫情影响困难企业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减、缓、免涉企诉讼费18.6万元。落实依法防控措施,审结各类涉疫纠纷案件228件,宣判全市首例疫情期间口罩出售诈骗案。

二、严惩刑事犯罪,促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汉川”

深入推进扫黑除恶“六清”行动。审结刘某某、陈某某、王某某等恶势力犯罪集团、犯罪团伙案3件20人,三年斗争共审结“黑恶”案件26件115人,打掉4个涉黑组织、4个涉恶犯罪集团和6个涉恶团伙。其中“涉黑”案件9件50人,一审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23人,被判二十年以上首犯2人,重刑率近50%。领导包案、挂图作战,执行到位“黑财”4142.69万元,段某某、王某某案“黑财清底”工作得到省法院领导的高度肯定。推动“行业清源”,发送司法建议书32份,促进行业监管。严惩聚众斗殴、寻衅滋事、开设赌场等黑恶势力惯常实施的犯罪活动,审结案件56件。

依法严惩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审结刑事案件653件,判处刑罚971人。审结“两抢一盗”、危险驾驶、交通肇事等多发性犯罪案件310件。依法审结电信诈骗、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案件54件,吕某等33人电信诈骗案二审维持原判,主犯被判有期徒刑十年。保持对毒品犯罪高压态势,审结贩毒种毒、非法持毒、容留吸毒等涉毒犯罪案件46件。审结涉淫犯罪案件5件。审结行贿、受贿、滥用职权、贪污等犯罪案件6件7人。

不断强化人权司法保护。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近20%的被告人适用非监禁刑。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和证据裁判,改变部分事实和罪名认定16件,一审生效服判率92%,上诉、抗诉案件二审维持率98%。落实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要求,会同市司法局为142名被告人指派律师进行辩护。

三、服务中心大局,护航县域经济高质健康发展

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主抓核心指标落实。对标省委省政府“黄金30条”,制定出台深化“执行合同”“办理破产”工作28项具体措施,主抓两类核心指标落实。加强执行联动,着力提升执行效率,先后开展涉民生、涉金融、服务保障“六保”“六稳”专项执行行动,执结案件1685件,执结率93.62%,结案标的总额9.2亿元;发起网络司法拍卖124起,总成交额1.75亿元,溢价率2.96%;加强失信惩戒,“限高”1345人,纳入失信黑名单79人,司法拘留失信被执行人3人。妥善开展破产审判工作,在审破产案件9件,推动资不抵债且无力生还的“僵尸企业”依法退出市场。

坚持平等保护原则,依法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加强产权司法保护,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刑事犯罪、企业正当融资与非法集资的界限,坚决防止把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依法、平等、全面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落实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对3件重点涉企执行案件审慎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对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生活困难的被执行人,在不影响债权实现的前提下,尽量不使用查封措施,对能“活封”的财产,不进行“死封”。加大行政审判工作力度,促进依法行政,审结涉及营商主体的土地、工商、规划、产权登记等行政诉讼案件10件,制止和纠正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

坚持贯彻落实“两山”理念,护航绿色发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审结涉环境资源刑事和行政执行案件37件,宣判4起向水体排污的污染环境案,被告人均被判实体刑1-2年,未适用缓刑。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支持公安、渔政等部门执法检查和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严厉打击汉江流域非法捕捞、非法经营行为,审结汉江流域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4件。

、服务中心大局,护航县域经济高质健康

四、践行司法为民,提升全面小康司法获得感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问题再梳理、力量再充实、责任再压紧,做实做细驻村帮扶工作。开展职工爱心消费共5.4万元,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定期开展集中帮扶活动,落实好“两不愁三保障”。着力抓好中央、省督查考核反馈问题“回头看”,确保脱贫迎检全面“过关”、脱贫数据全面“过硬”,脱贫目标如期实现。加大脱贫攻坚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让群众带着满满的幸福感步入小康。

妥善审理涉民生纠纷。审结商品房买卖、预售、房屋租赁、拆迁安置、物业管理、产权保护等纠纷案件587件,对“仙女锦江城”、“欧亚达商贸城”、“汉北星城”等疫情期间发生的重大信访事件,主动为市委市政府出谋划策,及时提出司法处置建议,支持依法维权,引导理性维权,抑制不当维权。审结因交通事故、劳动生产、提供劳务等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492件。快速审理涉教育、医疗、消费等领域民生案件27件,及时维护社会公平。

加强特殊群体权益保护。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妇女和老年人合法权益,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4件21人,审结婚姻家事纠纷案件633件;依法协调劳动双方利益关系,推广“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试点工作,审结劳动合同、工伤赔偿等劳动争议案件228件,快立快审快执欠薪纠纷案件43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开辟特困群体司法救助“绿色通道”,为67名经济困难当事人发放司法救助金119.7万元,增强群众对司法工作的获得感。

五、参与诉源治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加快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诉前调处纠纷570起、诉中委托调解420起,实现矛盾纠纷“应调尽调”。深化“一站式”诉讼服务,延伸诉服触角到基层法庭,构建“1中心+7站”诉服网络,推广使用湖北移动微法院、多元调解平台、12368诉服热线,建成收转发e中心,力争诉讼事务“一网通办”、“一次办好”。

深入推进“分调裁审”机制改革。推进简案快审、类案专办、繁案精审,做到让审理提质增速。今年以来,将小额、争议不大的180件案件纳入速裁通道,平均审理天数缩短至20天,最短1天办结,节约诉讼成本。

主动融入社会治理新格局。深入园区企业、学校和乡村开展普法活动7场次,开展《民法典》专题宣传,发放宣传资料3000册。开展“平安大走访”,党组成员联系督导乡镇,面访群众700多人,收集化解“五小”问题60多个,干警包企走访103家。130多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并主动认领任务,市法院与结对社区北桥社区开展共建活动3次。全面推进司法公开,互联网直播庭审232场,点击观看2.1万人次,裁判文书上网5740件,通过法院外网、院微信公众号发布动态信息、审判案例140期260多条。

六、强化政治引领,锻造忠诚过硬的法院队伍

突出政治引领提升政治站位。扎实开展“两个坚持”专题教育,把准政治方向,组织开展践行“两个坚持”主题演讲比赛,领导班子开展中心组集中学习14次、参加政法轮训1次,参加《民法典》专题学习培训6次。通过专题学习,增强干警政治意识。发挥机关党委作用,优化党支部和支委设置,提升党组织活力,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12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三同步”原则,加强对网络舆情和敏感案件监督管理,依法稳妥应对处置。

强化专项整改促进履职担当。开展“三个规定”专项整治和“正风肃纪提质增效年”活动。组织干警参加省院、中院和市委党校业务培训、政治轮训200多人次,“学习强国”、干部在线学习平台自主学习覆盖率100%,积极参加法官论坛、学术研讨和上级法院调研课题,开展优秀裁判文书评比活动,增强干警履职担当能力。

落实主体责任保障司法廉洁。压紧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按照“一岗双责”要求,进一步完善院、庭长责任清单。扎实开展“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对审判执行、内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开展专项整治,持续抓好审务督察和作风巡查。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决查处违纪违规问题。及时受理市纪委监委和上级部门转办的举报投诉案件27件,全部核实回复。向市纪委监委主动移交线索2件,党纪政务立案4件,作出处理决定2件。

过去一年,市法院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诚恳接受政协监督,主动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和市纪委监委纪律监督,广泛接受新闻媒体、人民群众社会监督,坚持“开门办案”,办结市人大批转的信访件和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5件,办理委员提案2件,积极向人大报告行政审判工作,主动加强代表委员联络,累计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市直及乡镇机关干部、新闻媒体记者近800人次旁听案件审理,着力提升司法公信力。

过去一年,市法院紧紧围绕市委部署,在全市疫情防控、防汛抗洪和脱贫攻坚工作中投入了大量警力和精力,全院干警在非凡之年经受锻炼,在大考之中接受洗礼,亮出了敢打硬仗的鲜明底色,有5个集体、7名个人立功受奖。

法院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对标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司法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面对案件类型复杂多样、群众诉求日趋多元的新形势,司法便民举措和法官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司法体制改革力度不够,审判团队、绩效评估、分案机制等配套改革深层次问题亟需化解,影响审判质量和效率;四是少数干警司法作风不实,自律意识不强,群众评价不好,影响司法形象。对此,我们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久久为功,努力加以解决。

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也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和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市法院总体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市委决策部署,发扬伟大抗疫精神,按照“政治建院、公信立院、改革兴院、科技强院、从严治院”的工作思路,抢抓机遇、砥砺前行,推动全市审判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坚定不移把政治建院摆在首位。

把政治建设当作法院工作的“生命线”,持续深化“两个坚持”专题教育,强化政治引领,凝聚思想共识,引导干警把讲政治和讲法治统一起来,把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统一起来,依法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有机统一。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重大风险影响评估制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二是坚定不移服务中心保障大局。

对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谋划推进“十四五”时期市法院改革发展。加强产权司法保护,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努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入贯彻落实《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推动建设守法诚信的法治社会,坚决维护社会公平和大局稳定。服务乡村振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展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抓好党建引领社区各项任务落实。

三是坚定不移为民司法守护公平。

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认真落实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调解、网上开庭等司法便民、利民措施,进一步建设好、管理好、运用好诉服中心和立案信访窗口。进一步健全完善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充分保障群众胜诉权益。全面推进《民法典》宣传贯彻实施工作,依法加强财产权、人格权和生态环境保护,落实特殊权益保护规定,护航群众美好生活。

四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提升质效。

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积极探索“要素式”审判,确保案件快立快审、快结快执。进一步完善以质量、效率、效果为价值导向的审判绩效评估体系,提升绩效考评方法的科学性。推广应用收转发e中心,实行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管理,切实提高审判执行工作效率。坚持以公正裁判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新风尚。

五是坚定不移挺纪在前筑牢根基。

充分发挥党组中心组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领导班子责任担当和斗争精神,抓好班子带好队伍。落实从严要求,提高制度刚性约束。驰而不息纠“四风”,严厉整治“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自觉接受各界监督,规范司法行为,全力打造公正、高效、廉洁的司法环境。

原标题:《汉川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全票通过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