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撮合玄彬孙艺珍的高尔夫球,为什么让韩国人欲罢不能?

2021-01-04 15: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你们的 ELLEMEN睿士

新年第一天,韩国媒体Dispatch爆料,玄彬与孙艺珍正在恋爱中。据报道,两人在拍摄《爱的迫降》时没有擦出火花,结束拍摄后在美国遇到才确定了彼此的心意,共同的爱好高尔夫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在D社拍到的照片里,也有玄彬指导孙艺珍打高尔夫球的画面。

韩国人对于高尔夫球这项运动的喜爱几乎已经到了痴迷的阶段,不管是政客明星,还是每天上班的社畜,周末去打高尔夫球已经成为了韩国人生活的重要部分。那么,这项起源于苏格兰的欧洲贵族运动,是怎么迷倒韩国人的呢?

在韩国,名人爱打高尔夫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除了玄彬和孙艺珍,全智贤也是位高尔夫球爱好者,还代言了知名高尔夫品牌Volvik。在韩国政坛,还一直流传着“不会打高尔夫球,很难挤进议员社交圈”的俗语。在韩国,专门介绍球技、球具、球场的高尔夫电视频道就有3-4家,高尔夫专业杂志、网站更是不胜枚举。

韩国著名高尔夫室内模拟器生产商GOLFZON曾联合EMBRAIN做过一项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韩国高尔夫人口(持续维持高尔夫球运动的核心人口)已经达到了469万,和上一年度相比增加了82万名,并且已经在连续六年保持稳定增长。

尽管国土面积不大,韩国的高尔夫球场的数量却多得惊人。在2007年时,投入营业的球场就已经多达280多个,正在修建中的还有122个,总面积相当于首尔市面积的一半。高尔夫装备也成为了韩国这几年的一个新兴消费点,仅仅是TaylorMade一个品牌在韩国就有超过40家门店。2008年,美国时任总统布什访韩时,送给韩国时任总统李明博的礼物就是一套高尔夫球具。

虽然韩国高尔夫球场的数量在亚洲仅此于日本,但由于地形和城市构造的原因,人们仍然很难在首尔市区找到一个室外高尔夫球场。狂热的韩国人当然不会止步于此,室内高尔夫球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首尔等大城市迅速发展。

姜虎东在综艺中打高尔夫球

高尔夫球并不是一项便宜的运动,据路透社统计,韩国人每年在高尔夫上的花费高达130亿美元,人均约260美元。为了省钱,韩国人想出了不少“高招”。虚拟的高尔夫游戏就是其一,据统计每天约有20万韩国人玩这种游戏。由于韩国的高尔夫课程价格不菲,很多韩国人还会选择出国打球,青岛就是他们最经常选择的目的地,很多当地旅行社还特地为韩国人开设了高尔夫游项目。

除了省钱和方便,订不上场地也是韩国人热衷于飞去别的国家打高尔夫球的原因之一。一位青岛旅行社的负责人在接受《齐鲁网》的采访时说:“韩国打高尔夫的人多,一到周末通常订不上地方,打球人数少很多的青岛,在预定的时候要比在韩国预定方便许多。”

高尔夫球风靡全国的同时,高尔夫球星们在韩国也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商业价值。2019年,特朗普访韩时,韩国最知名的高尔夫女球手朴世莉就作为体育界的唯一代表迎接了美国总统。

著名的韩娱经济公司SM和YG,都在近年来先后成立或收购了以高尔夫运动为主要业务的体育经纪公司,希望可以进一步开发韩国高尔夫球选手的商业价值。

从政客明星到打工人,在韩国,似乎没有人能逃开高尔夫球的魅力,这一颗小小的球上,到底有什么魅力能拴住一国人民的心呢?

传统意义上,高尔夫球是一项昂贵的运动,特别是在土地面积相对狭小的韩国。在最便宜的公共球场四人一组打一轮高尔夫,每人大约需175-220美元,付给一位共享球童的费用则在70-105美元之间。但如果是在知名的济州岛Nine Bridges高尔夫球场打球,仅仅是会费就要先交上50万美元。除了场地费用,高尔夫球具的价格同样不低,稍微叫得上名字的品牌,一根球杆的价格也在两三千美金以上。

宝儿、孝渊打高尔夫球

因此,在高尔夫球刚进入韩国的时候,这项运动被看作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另一方面,高尔夫球的普及还得益于韩国职场的圈子文化,一项本土研究结果显示,韩国通过熟人推荐或介绍找到工作的人在韩国全体就业者中占了近60%。在这样的氛围之下,社交成为了韩国职场文化的重要部分。高尔夫球相对于其他户外运动来说,比赛强度适中,在进行过程中还能互相聊天,打完球之后大家还能一起去泡澡、吃饭。因此,韩国商界成功人士也经常通过高尔夫球作为交流纽带,建立属于自己的稳固关系圈。

在韩国,银行以及很多大型企业都会给高管一项名为“业务促进费”的开支,以便他们陪客户打高尔夫球,增进彼此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发展亚洲市场,韩亚金融集团还成为了2020年首届新加坡女子高尔夫球公开赛的冠名赞助赛,提供了高达10亿韩元(约合597万人民币)的奖金。集团负责人朴艺安表示:“高尔夫球是与高级政府官员们,以及金融界其他人士接触的好途径,而新加坡是金融中心。”

如果仅仅作为上层阶级的运动,高尔夫球在韩国并不会如此流行。降低准入门槛、走进大众的生活,才是高尔夫在韩国流行数十年的真正原因。

2016年,韩国遭遇经济疲软时,政府曾发布一份长达109页的文件,里面列举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举措,其中就包括积极推动高尔夫球运动大众化这一项。

韩国企划财政部经济政策局主管Lee Hoseung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提到:“高尔夫已变得非常受大众欢迎,但它仍然有一种精英与奢侈的形象,而且费用很高。我们推动高尔夫大众化、减轻消费者的一些负担、扩大高尔夫消费的人群、增强高尔夫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我认为这么做是对的。”

韩国推动高尔夫运动大众化的第一步就是积极发展室内高尔夫球场和模拟高尔夫球吧,让大量民众花费少量的金钱,就能享受到在屏幕上打球的虚拟体验。

这一举措显然是卓有成效的。在2017年,一整年里只打室内模拟高尔夫的人占了29.8%。同时,家庭月收入在300万韩元(1.8万人民币)以及不足200万韩元(1.2万人民币)的阶层,2017年参与高尔夫球运动的人口也分别增长了4.4%和8.5%。正是因为高尔夫球逐渐走向大众化,才让韩国在近年来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的第一高尔夫球大国。

自发明以来,高尔夫球场就一直是美女云集之地,每年举办的“Queen of Golf”赛事始于1994年,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选美赛事之一。不过,不管选美比赛进行得多么如火如荼,高尔夫球仍然被看作是一项专属于有钱男人的运动,女性似乎只能成为球场上的美丽点缀。但在韩国,这一情况显然得到了逆转,一系列女性高尔夫球手的崛起,让韩国成为了世界女子高坛的“头号超级强国”。

女子高尔夫的崛起,也是高尔夫在韩国越来越流行的原因之一。1998年以前,高尔夫虽然已经进入了韩国,却没有形成流行趋势。直到1998年,朴世莉横空出世,先拿下了LPGA锦标赛冠军(女子职业高尔夫联赛),又捧回美国女子公开赛的冠军。这位“韩国高尔夫教母”的出现,让韩国人开始相信,在这个领域,他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一场高尔夫热也在韩国迅速掀起,很多家庭将孩子送到国外去学习高尔夫。

在上周公布的劳力士女子年终世界排名中,三位韩国球手—高真荣、金世焕、朴仁妃占据了年终榜单的前三位,这也是高尔夫球女子世界排名系统自2006年创立以来,历史上第一次年终三甲的位置被同一国家的球员垄断。

美国人埃里克·弗莱明(Eric Fleming)运营着一个名为“首尔姐妹”的球迷网站,专门为大家介绍韩国女球员,他将韩国女球手成功的原因总结为“刻苦的付出和丰富的回报”。

和很多其他对身高、体型有高要求的运动不同,高尔夫球对于身材相对矮小的亚洲人一向是十分友好的。作为一项对精确度有极高要求的运动,高尔夫球要求参赛选手经历漫长而艰苦的训练过程,而这也与韩国人性格中吃苦耐劳的部分不谋而合。

朴世莉在接受采访时曾经提到:“高尔夫是一项重复性很高的运动,很难十年如一日保持专心致志。但从文化的角度说,我们韩国人从小就适应了各种巨大的压力,从来不会缺少勤奋、奉献、热情。所以我们到了职业巡回赛上自然能更好的应对压力。”

另一方面,高尔夫球在韩国多年的流行也让韩国的女子职业高尔夫拥有一套极其强大和严密的造星体系。从Jump巡回赛到梦想巡回赛再到韩巡赛,这样层层嵌套的晋级体系一方面让球员可以在实战中磨练自己的技术,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极高的奖金来鼓励选手多参赛。以在金字塔顶层的韩巡一级赛为例,单站的奖金就可以达到6亿韩元(360万人民币)。因此,每一位走上LPGA(女子职业高尔夫联赛)的韩国女球手,在来到美国之前,就早已身经百战。

在韩国,大型企业也十分关注大型高尔夫赛事和其中的明星选手。首尔体育顾问金贤基在接受采访时提到:“韩国高尔夫女球手尤其是赞助商们关注的焦点,如果她们表现好,那些专注于亚洲市场的大财团就会对这项运动感兴趣,电视收视率会因此而提高,高尔夫市场也会很繁荣富足。”

参考资料:

小鸟体育:降维打击全世界!韩国女子高尔夫为何这么强?

齐鲁网:青岛打高尔夫的一半是韩国人,称比韩国便宜很多

路透社:韩国政府欲推动高尔夫大众化,期冀鼓励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Forbes:Inside South Korea's Golf Boom: Fashion, Million-Dollar Fees, Female Stars And Eye-Popping Courses

The Straits Times: Golf: The secret behind the endless dominance of South Korea's women

原标题:《撮合玄彬孙艺珍的高尔夫球,为什么让韩国人欲罢不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